传统组会与国际联合组会在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中的践行研究

2021-09-10 07:22张育新郭梓阳董帆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交流合作研究生教育

张育新 郭梓阳 董帆

摘  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指导下,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对于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应运而生。文章将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组会形式分为国内传统组会和国际联合组会进行讨论分析,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相似性和对研究生培育的积极作用。在认识到传统组会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不足之后,践行了国际联合组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最后,针对两种组会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组会;国际联合组会;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1-0005-03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在这段高速发展期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报考人数从2019年的290余万激增到2020年的340余万,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也随着社会需求激增 [1]。对于保障并提高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国家相关部委也在持续出台相应的意见举措。例如,2014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中心思想意在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2]。此外,教育部还于2013年和2015年对于学术型和专业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培养提出了包括基本学分规定在内的一系列明确要求 [3]。并且在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中就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意见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4]。在这一系列《意见》的中心思想和“双一流”建设目标总纲领的引领下,研究生教育的加强、改革创新和提质化举措具有为国家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意义 [5]。然而在当前历史时期,探讨如何具体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暨为国家输送建设骨干,值得广大高校工作者思考和探讨 [6]。

一、国内传统组会

不同于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国内目前的培养制度是基于学分的导师负责制,具体分为学术型和专业性学位,二者培养的方式与目的不同 [7]。专业性硕士旨在培养学术和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才,而学术型硕士培养偏重理论和研究的人。二者都需要在修满所需学分的基础上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其中专业型硕士还要求一定时间的实习经历 [8]。因此,在日常学习和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就需要导师参与指导,这其中除了二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也普遍存在由导师主导并定期举行的组会 [9]。

(一)科研知识与技能

研究生在学习年限内为完成一项高质量的科研项目,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此过程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研究生一年级时,大多数研究生需完成既定学分与相关科研知识和技能的准备,以便课题的顺利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与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指导相应科研入门知识及相关科研软件的教学。例如,材料专业经常会使用到的X射线晶体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专业测试的分析软件,甚至包括演示文稿的排版、配色等基本技能 [10]。显然,在组会上充分利用群众智慧和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不仅能够使低年级学生迅速进入科研准备阶段,也能加强组内学习氛围,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传承与互帮互助的关系。

(二)科研课题与交流

研究生进入自己既定的科研课题后,在学习和摸索过程中碰壁尤为常见。基于此,根据个人课题进展以及遇到的专业问题,需要导师来引导找出解决方案。此举旨在根据研究生个体情况和时间高效规划的考量下,集中时间共同讨论所遇问题。同时,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和可能的研究方向不同,在集中讨论的过程中更能触发团体思维,引发头脑风暴,从而起到触类旁通、共同进步的预期目标。除了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外,组会还常常讨论准备发表的论文初稿,通过在组会详解文章的具体思路和逻辑,以求组内同学和导师的质疑和批判。在投稿前预演审稿人可能提出的疑义,提前解决问題达到高效投稿的目的,提高文章的接收率。对于整组研究前沿性的推进,通常是由研究生通过阅读、剖析本方向前沿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取本方向的研究进展。对于科研课题交流的定期组会,关键在于通过汇报本身课题的问题、思考前沿性研究调研,发挥团队集体思维在此过程中起到共同发酵的催化作用。通常来说,一次成功的课题汇报不仅能巩固和加强学生的科研知识,对于课题的理解深度和下一步工作的开展都具有积极效应。

(三)精神文化建设

在科研生活之外,关注研究生集体的心理活动尤为重要,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困惑以及心理压力对其紧张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习普世道德及学术道德等价值观。在思想道德的高度上指导研究生开展学习活动,这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培养国家人才的现实要求。二是及时发现并疏导研究生心理异常状况,部分研究生群体在面对来自生活和科研的逆境时往往不能够进行自我疏导和心理建设,堆积的负面情绪在与日俱增的压力下得不到顺畅的排解与转化,极容易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这对学习生活的正常性会造成很大困扰。因此,组会的部分时长应集中在此方面,针对精神文化建设开展系列主题组会。在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层面,可开展座谈、看电影、打桥牌和踢足球比赛等文娱活动,在不同的情绪端口针对性地放松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组会的这一开展形式,作为研究生教育有力的思想指导和建设,能够在长期的研究生活中切实贴合国家关于“三全育人”的重要思想,为国家真正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11]。

组会多样化的执行模式为孵化研究生培养的育人目标起到了催化作用,并且对师生双方都具有明显裨益。导师不仅能够更加合理规范地进行课题组管理和指导,而且可以及时跟进每一位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做到高效统筹。研究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科研素养、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在规范和责任明确的组会制度下能够强化学术态度、风格和道德等重要的科研软素质。此外,在汇报过程中的讲演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沟通和应变能力。而后续的讨论过程,又能形成良好的互学意识,增进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这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国际联合组会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体系是我国双一流建设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导向。重庆大学深处西南内陆,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相比于沿海发达地区亟待提高,且整体平均英语水平一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时处于劣势。在国内组会的分析中,我国大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组会制度,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网络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习来自世界不同顶尖课题组的科研成果是保持科研时效性和前瞻性的必然要求。促进校际国际合作是提升科研水平,开拓和养成学生国际视野和思维的有效策略。针对国内组会在此方面的欠缺,通过与国外课题组开展线上国际联合组会可以很好地补足这类欠缺。在国际联合组会中针对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交流,对学生在科研学习、文化生活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国际组会促进科研交流与合作

国际联合组会的初衷即为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思辨海外同行的科研工作。因此,对于科研学习的提升和促进是重中之重。在线上组会中,大部分的内容涉及汇报自己的科研工作,并涉及对存疑进行讨论的头脑风暴过程。例如,海外留学的师兄师姐详细完整地为组内学生分享自己求学期间的科研工作,对工作的思路、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未来展望等;对于研究内容的想法和不同见解的辩论,不仅使组内的学生了解到国外同行目前的研究方向、深度以及趋势,还对自己课题的开展也具有启发性。而与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Ruju Kumar Gupta教授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Dusan Losic教授课题组的交流,更是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宽度,接收更具时效性的科研动态。全英文的学术汇报不仅提高了学生在公众面前的演讲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虽然对科研和英语能力的提升有限,但是却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使国際化、合作与交流的思维根植于心。于此,通过这种国际联合组会的纽带,能够很好地促进双方在课题上的科研合作。一方面能够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地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课题的合作到双方学生的访问学习。总的来说,与海外高校进行线上交流具有颇多益处,从科研交流到合作互惠再到学生的联合培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的内容远超传统教育模式下所能获得的,对于学生的科研素养、思维等有显著提升作用,也能够激发和增强其科研兴趣。

(二)国际组会助力文化生活认识

对于全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文化生活亦是培养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国内深造的研究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存在不可否认的差异。基于此理性的考量,在国际联合组会中专门设置了由海外留学的学生分享关于海外学位申请、文化生活等方面实用的切身体会。这对于本土学生增加认识和汲取有效信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与国外求学的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其他学生了解到了如何申请海外博士。其中关于申请的学校、各种文件要求、时间节点和其他实践经验对于未来想出国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了真实参考。并且,针对显著的文化差异,能够让大家对海外生活的适应做到提前了解。这种文化生活的分享对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具有启迪作用。更多实用的申请技巧能够助力研究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国外生活与国内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认识和了解这种差异才能在未来做好适应的准备,从而助力学习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

这种国际联合组会模式与当下研究生教育模式中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学术会议、出国深造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对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能够较好地贯彻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

三、关于两种组会形式的思考

研究生教育体系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复合型优秀研究生基本要求下,滋生了联合培养模式、访问交流模式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在不满足以上形式时,通过网络进行对外联合组会的形式也是新教育体系下的一种衍生物。这种联合组会形式处于初试探索阶段,双方需要不断探索与磨合,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促使国际联合组会模式走向深入。国际联合组会的教育模式与国内传统组会的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制度化

国际联合组会的开展高度依赖个体的自主意识,属于双方的自发行为,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同于国内组会的周期性,国际联合组会需要提前商榷双方时间与讨论内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组会的召开,因此在前期工作中需要做到充分准备,来保证组会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入性。此外,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国际联合组会,基于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双方主体间进行有效的协商,使得定期交流成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在规范合理的制度保障下,最大化交流合作的成效性。

(二)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顺应时代浪潮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上述分析,国内组会在导师的主导下可开展多样化的集体学习,从学习技能到科研课题再到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广泛性的学习内容能够较全面地涵盖研究生学习生活。对于国际联合组会,由于受限于时空等因素导致创新性不足。在确保学术交流的前提下,后续组会形式应鼓励创新,避免形式单一形成思维惰性,从而导致预期效果下降。因此,在国际联合组会中交流文化生活、娱乐互动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对于联合组会的高效开展有积极作用。

(三)成果转化

国内组会和国际联合组会具有相同的初衷,即实现学术交流合作,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起到合作共赢、美美与共的预想。国内组会一般具有相对较高的效率,由指导老师主导的科研学习、课题探讨能够具有很强的执行力,推动学习进程和课题进展,实现会议思想的成果化。在国际联合组会中,考量到会议的间隔性、便畅性及其他客观因素,成果转化的效率对比与国内组会较低。因此,完善国际联合组会的制度性、周期性和创新性对提高成果转化及提高会议效率都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外,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络,保持良好、健康的合作关系也是保证组会成果化的决胜一步。

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下,两种不同形式的组会都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新时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应当理性认清两种组会模式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合理规划编排两种组会的周期,做到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四、结语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规范下具有高度的个性化,找到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教育形式之间的可能生长点需要高校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从开展国内组会和国际联合组会的效果来看,这两种辅助培养方式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养具有积极效应。但是两种组会的侧重方面和配合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考量,而且两种组会形式的理论应然性和现实实然性之间的差异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磨合。优化国际联合组会的制度性、周期性、创新性和成果转化,使其能够最大限度与国内组会配合,助力研究生的科研素养、精神文化和国际视野等方面的长足提升,这对于研究生个体的发展和培养制度的创新优化均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张育新,王易,董帆,等. “本”“研”协同培养新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20(03):103-107.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403/165554.html.

[3] 费俭. 论将研究组组会纳入课程管理對生命科学研究生培养的意义[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41(11):2174-2177.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2017-09-24). 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5] 王帮俊,李爱彬. 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与提升研究——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10):236-238.

[6] 李金龙.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7] 杨阳,王福帅.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 人民论坛,2014(17):248-250.

[8] 徐跃峰,许巍,朱琴. 学位论文评阅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中的客观性探析[J]. 高教学刊,2020(17):41-44.

[9] 杨海峰,韩正铜,刘同冈,等. 导师组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05-106.

[10] 张育新,张颖,袁云松,等. “三位一体”提升研究生“非正式学习”能力的实践[J]. 大学(研究与管理),2020(35): 66-68.

[11] 王淑珍.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实施路径探究[J]. 大学(研究与管理),2020(35):43-45.

[12] 胡海岩.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观[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3):1-5.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交流合作研究生教育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之我见
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