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路径探析

2021-09-10 07:22魏羽洁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高校学生

摘要:高校教育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但是,高校在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仍发现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过程现状的研究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路径,让新时代高校学生成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坚定力量。

关键词:高校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路径

高校青年作为“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我党始终高度重视并倾注最多精力的群体。“青马工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相结合,加强对当代高校学生的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引导这些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一、高校推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的优点,正处于正确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要令新时代大学生能够在各种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下,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正确区分、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种社会中存在的思潮。

(二)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马克思主义“三化”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三化”,体现党和国家深切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在当新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各种文化思想纷繁复杂、相互碰撞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时代的发展、历史的使命看,新世纪能否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键,就落在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身上。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青年,特别是当代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二、高校培育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问题

(一)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与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使经济政治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推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引发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高校学生来说,他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领,大学生在面临诚信与虚伪、友善与欺诈等价值选择上的冲突时,极易作出失误的判断和选择。

(二)培育路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在长期过程中成功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需要全面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供更多利于他们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平台。虽然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单纯理论灌输的现象,未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解决大学生感兴趣、切实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多种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尚未形成完善、全面的实践模式。因此使得大学生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也就无法自觉追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培育模式缺乏创新性、长期性。共青团中央“青马工程”的要求下达后,得到了各高校的积极响应。虽然展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培训过于单一,并且教学内容和方法十分生硬,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并未关注是否达到理想学习效果、是否能够应用于实践当中,无法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在培养工作开展上,高校通常没有制订长期性的培养计划,缺乏对高校学生在接受培训后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跟踪了解。同时,一学年或者一学期的培训周期太短,无法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意识与能力。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现实路径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培养方式。如果离开实践,高校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的开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需要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实践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切实落实到实践中。高校要注重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实践基地相结合,多层次、高效的提升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高校学生坚定报国志向,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向升华的教育目的。

除了创新开展团日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主题党日、寒暑假社会实践外,还应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高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高校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自身着手、从小事做起,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和信仰真正落到实践当中。

(二)扩宽网络宣传渠道,丰富培养手段。信息革命时代的飞速发展,部分西方国家采取“和平演变”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价值观念的输出。高校作为网络应用的集散地,各种社会思潮也对高校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面对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渗透方面的攻击,高校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首先,要互联网技术人才、资金投入,建设高水平的高校网络宣传平台,及时更新、普及党的重大事件和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高校学生实际关注的系列问题,坚定高校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其次,高校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提高网络宣传平台的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为高校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三)建设学习型社团,拓宽培养载体。学生社团,是由有相同志趣的学生组建的,它能够打破院系、专业、年级的界限,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型社团的建设与推广,解决高校学生中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理论思维导向。组织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通过课题合作调研的方式来实现学习型社团的正确导向,打造既满足学生特点又能实现培养目的载体,让高校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唐开鹏,陆晶晶.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20(11):180-184.

[2]李婉玉.做新时代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N].中国铁道建筑报,2020-10-27(003).

作者简介:魏羽洁(1998—),女,汉族,籍贯:河北保定,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論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