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现“大问题”的“大”

2021-09-10 07:22潘芳花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关键性自发性

潘芳花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小学数学中的“大问题”教学,是指小学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熟悉教材,理解课标,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大问题”,适当进行点拨,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培养。“大问题”的“大”主要在五个方面体现:自发性、关键性、价值性、新奇性、总结性。

关键词:大问题;新奇性;自发性;关键性;价值性;总结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关注教学内容知识本身,还要关注学生,掌握学生的水平和思维能力。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小学数学中的“大问题”教学,是指小学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经历和学习的能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要运用这个方法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理解课标,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大问题”,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各方面进行系统地培养。教师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提出质量比较高、扩大外延、涉及多领域和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教师再组织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探究,个别汇报展示,同学质疑解惑,总结完善等课堂活动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既然是“大问题”,那就得体现出“大”!“大问题”的“大”主要在五个方面体现:自发性、关键性、价值性、新奇性、总结性。

接下来我想结合我执教过的教学案例和我听过的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谈我对“大问题”的粗浅看法。

一、“大问题”要具有自发性

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这一教学内容时,当学生举例分数:1/4时,我问:谁要质疑?学生马上自发性地提出“大问题”:1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1/4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去思考,很主动地去自学课本知识,很积极地去和同学讨论,一起去寻找答案,去解释分数各部分的意义,去理解每个分数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一个分数能有很多种意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些问题都是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提出来的,“大问题”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是自己心中的疑问,是学生自己真正想知道的问题,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课堂学习当中来,就显得很真实,很主动,很自然。

二、“大问题”要体现关键性

“大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不解决这个“大问题”,教学的目标就没有达到。解决了“大问题”,学生才能有大悟、清晰、光明的感觉。

例如:我在执教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这课时。在学生将所有任意两条直线的情况自主分成:“相交”与“不相交”两类时,出现了两种答案:有的学生将延长后相交归到“不相交”情况,有的归到“相交”情况。这时,我让学生再次回顾一下“直线的特点:可以无限延长”,提出“大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想一想:这组直线是属于“不相交”的情况?还是属于“相交”的情况?同学们经过老师的点拨,提醒,自己动手延长直线,终于发现:两条直线延长后是“相交”的,所以属于“相交”这类,进而总结归纳得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学生能独立解决“大问题”,并了解其中的道理,在今后的练习中,学生就能通过延长直线来进行判断,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大问题”在这节课起到非常關键的作用。

三、“大问题”要体现价值性

“大问题”在一节课堂中的作用应该是很重要的,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大问题”,合作解决“大问题”,才能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大问题”应该是全新的知识,是学生在以前学过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是不能直接得出这个结论的。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全新的,是具有挑战性的,很有意义的,学生才会充满兴趣去探究,去挑战。

四、“大问题”要体现新奇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性、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提问需要创新性、新奇性。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就是如何让教学设计具有新奇性,让学生一看就很感兴趣,而且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充满好奇地、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比如:我听过的一个很有名的老教师,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并不像常人那样直接问学生“这个是什么三角形?”“那个是什么三角形?”而是出示一幅充满童趣的“蚂蚁进洞”情境图,让学生观察5分钟后,才提出“大问题”:“你知道哪只小蚂蚁可以进哪个洞(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吗?你能送它们回家吗?”此问一出来,学生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地高涨。以“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把学生的思维状态一下子拉入了和谐的主动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思维的轨道。

五、“大问题”要具有总结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中,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总结性的“大问题”在每一节课中都会出现,有时候会出现几次,学完一个知识点,就会作一下小结。就会有这样的“大问题”:那怎么样的数才是小数?怎样计算小数加减呢?怎么样的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提出这样的“大问题”的前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练习了一些类似的题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概括一下定义、计算方法、排列规律,培养学生条理清楚,善于整理思路,经常归纳总结方法,有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大问题”,“大问题”能将学生很快带入一种比较高的思维境界,让学生在心中产生疑问,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思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头,开启知识的钥匙,智慧之路的沟通桥梁。有价值的、高质量的“大问题”,像投入池塘中的一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可是,如何提问?怎样提问?提问什么?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要靠教师的智慧,靠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靠教师好好备课,好好备“大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2010-7《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小学教学参考》2020-6《“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猜你喜欢
关键性自发性
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缝扎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键性探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辅导员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键性研究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自发性结肠穿孔20例分析
浅谈网络翻译批评
跑步教学关键性问题探析
且行且思索,师爱润心田
对如何提高法语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