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 周静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其叙事颠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叙事、时空错位等叙事手法,突出展现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生存的不易与困惑,以及她们为实现自身价值所做出的抉择,揭示了作者对于社会转型期新女性独立的思考。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进一步探析,让读者充分挖掘小说的隐含文本,更深刻探究小说的内涵主旨。
【关键词】 《到灯塔去》;叙事;图形背景;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04-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隐喻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8)436号。
一、引言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以下简称《灯塔》)是一部极出色的长篇小说,《灯塔》这一标题已将小说的大半内容道出,描绘了拉姆齐一家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到灯塔去的经过,全文没有跌宕的情节和激烈的高潮,却融合多种叙事技巧。不同于传统作家以情节推动故事,《灯塔》以人物意识和内心感受为动力推动故事发展。情节的淡化使初读《灯塔》的读者感到逻辑混乱、时空倒置,而这正是该作品的叙事艺术所在。作者通过描绘人物意识而折射出反对男权的思想,触动读者心灵,引发读者对人与社会和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文学文本的解读。然而,关于图形背景在文学文本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句法层面,语篇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运用该理论对《灯塔》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对《灯塔》的内容和主题深入剖析,从而为读者欣赏晦涩难懂的意识流文章提供一种新角度。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来源于心理学,于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始创,后被完形心理学家借鉴用于人类知觉和视觉感受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觉场由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所构成,人们观察和感知客观事物时有主次之分,能够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的物体就是主要部分——图形;而容易被人们忽视掉的环境就称之为背景。
Leonard Talmy率先该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他认为图形和背景的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在研究语法和各类句法现象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随后Stockwell认为图形背景理论不但可以用于各类句法现象的分析,同时对于文学语篇的解读也具可行性,他提出与图形背景理论相类似的前景化理论,当前景化应用于文学作品解读时,被前景化的事物就是被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而成为的图形,而不太能引起关注的环境则为背景。“前景化(foregrounding)”实现了图形与背景的分离,前景化不仅表现在语言上偏离,也表现在作品题材、情节、叙事角度、故事人物、心理图式等对社会和文学常规的偏离。[1]欣赏文学作品是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的焦点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叙事方式的变化而相应做出改变,在图形和背景的不断生成切换中优先选择,此过程实现了对文本信息的基本感知、进一步识别与深入理解。
三、《到灯塔去》叙事艺术的语篇分析
(一)多角度叙事。小说叙事视角是小说的叙述者观察或讲述故事的特定角度,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将其分为无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无聚焦指叙述者对故事中的人物了如指掌,内聚焦指叙述者等同于人物,外聚焦指叙述者同人物保持一定距离,不介入人物内心活动。
小说的第一部分“窗”采用内聚焦叙事模式,以拉姆齐夫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真实的社会背景和女性的生存处境,透过她的内心意识,让拉姆齐夫人的复杂矛盾的内心历程得以聚焦而图形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所感所思,而与此相关的其他情节描述则因脱离了读者的关注而隐为背景。
深入到《灯塔》的具体叙述中,作者以内聚集叙事模式描述了拉姆齐夫人的间接内心独白,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维多利亚时代下女性所扮演的角色“房中天使”[3],“她不喜欢感到她自己比她的丈夫优越。”[2]46她卑躬屈膝,既要照料八个子女,还要无条件地满足丈夫的要求,自己的容颜在这些面前不值一提。尽管拉姆齐夫人是男权社会中“房中天使”,但她的心灵并非扭曲,她不愿做一个只会依附男性的附属品。“她站在窗前想……在那一瞬间,她想到人生的贫富悬殊,贵贱不同……”[2]08 她对社会问题有过思考,也曾对人们结婚的意义和价值有过质疑,拉姆齐夫人的内心独白将女性由被压迫到逐渐觉醒的意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她并非完全迷失自我。然而拉姆齐夫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男性价值观的怀疑都仅仅存在于潜意识中,并未化为行动。“她真希望他继续聊天,别来打扰她和詹姆斯。”[2]50拉姆齐夫人崇拜丈夫,但此刻她对丈夫心生厌恶。即使心有怨言,但在父系社会的压迫下,女性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力,拉姆齐夫人被迫做出了艰难的抉择,选择了沉默顺从,最终未能真正觉醒。作者通过内聚焦叙事模式,着重突显拉姆齐夫人的焦虑而矛盾的意识,一步步地走进她真实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始终将眼光聚焦到她身上,深切体会她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刻理解小说的内涵主旨。
小說将内外聚焦叙事模式结合,同时运用了外聚焦叙事模式——自由直接引语。特别是对画家莉丽的自我困惑到自我肯定的的话语描述,作者没有花过多的笔墨来写,而是直接将自然的话语呈现在读者面前,完全突出人物的主体声音,简化读者的认知过程,从而对话的实际内容反而得以图形化,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实现读者与人物之间的直接交流。
首先是她对职业的困惑,莉丽始终创作不出更佳的作品。卑微的塔斯莱嘲讽讥笑她“女人可不会绘画,女人也不能写作”[2]104,短短几句话图形化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低下,她遭遇到了无处不在的男权主义思想的压迫和阻碍,以致每当她作画时,她都会警惕周边的一切。其次,除了来自男性的压力,莉丽还要应对来自“房中天使”的压力,表现在她对女性身份的困惑上。当拉姆齐夫人全心全意地撮合她的婚姻,并说道:“莉丽必须结婚……一位不结婚的妇女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部分。”莉丽反驳:“……然而这一切和婚姻大事相比,似乎如此微不足道……”[2]59-60传统女性价值观一直压抑着莉丽的女性独立精神,她开始对自我身份产生怀疑。
多年后,男权对女性的控制逐渐减弱,莉丽开始自我思考并觉醒,她不愿做父权社会的牺牲品,最终抛弃了传统女性身份,追求独立的自我。“我可不是个女人,我只不过是个暴躁易怒的、干巴巴的老处女罢了。”[2]185“……总算侥幸逃脱了爱情的罗网。”[2]215这番自由直接引语正是莉丽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她不受控于男性话语,不服从于男权主义的权威,终于完全解放了自我,实现了身份的重构。此刻,莉丽不屈服于男性话语主导社会的形象便深深印刻在读者的脑海里,读者与故事人物的外在距离也由自由直接引语的对话而不断拉近,因而莉丽也得以突显成为焦点,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通过莉丽形象来鼓舞当时受束缚的“房中天使”能够走出房间,实现自我价值。
(二)时空错位。任何事件的叙述都离不开时间,传统文学的叙事通时序来刻画人物。而《灯塔》以物理时空和心理时空交融而造成时空错乱,这便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造成困惑,这时,他们就可以大胆地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来欣赏时空错位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如在拉姆齐夫人给儿子詹姆士讲故事这一部分中,“当渔夫来到海边,天空阴沉灰暗……”[2]68前一秒她还在给詹姆斯讲故事,然而后一段她的思绪就飞了出去,时间和空间不再停留在这里。“她又一次试图回想起他们沿着那条道路离开时的背影”[2]68,时空的转换构成了一个新的场景,涉及的人物从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变成了敏泰和保罗。此刻在海边别墅讲故事的物理时空就充当了背景,而时空错位所创造的新场景则更容易被读者聚焦成为图形,读者必须去探索新场景出现的意义,这样的转变足以说明拉姆齐夫人十分关注敏泰和保罗的婚事,她觉得人们必须结婚生子,她极力维护传统男女关系,这也印证了传统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思维的束缚。拉姆齐夫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而由回忆跳到未来,读者跟随人物的思想又一次进行焦点信息的选择。她想到几个小孩长大离开她的情景,这里时空的交错展现出她对孩子们浓浓的母爱。但是当她对丈夫说出这种想法时,他指责她是“悲观主义”,然而她只是想到了现实生活,过去的生活的苦楚涌上她的心头,同时也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成为聚焦的对象,故前文提到的未来则隐为背景。生活在男性压迫和剥削下的妇女是可悲的,她也有过关心社会问题的想法,但是现实不允许。这里时空的错位反映了拉姆齐夫人内心的矛盾,她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无奈现实生活让她隐没了这样的觉醒。经历了时空的多次转换后,“直到现在,他们还在那儿生活着呢。”[2]74随着渔夫故事的结束,拉姆齐夫人的思绪回到了现实。
这种叙事方式将人物豐富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物理时空是相对静止的事物因而为背景,而心理时空由于不断运动发展而被置于前台成为图形,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读者聚焦点一会儿跳到过去,一下又回到海边别墅的现实场景中,时而又飘到未来,反映了作者在认知过程中对于焦点信息的选取,也让读者在图形和背景不断生成和切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跟进故事的发展过程,置身于人物的生活经历中,感受拉姆齐夫人在瞬间产生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在《灯塔》中,伍尔夫颠覆了传统小说叙事技巧,采用多角度叙事方式,时空错位的叙事特色向读者展示故事。从认知角度对意识流类的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进行解读,能更深入分析《灯塔》中潜在的内在肌理,体会作者的情感,挖掘文本的魅力和价值,更好地理解这一故事的深层主题。
参考文献:
[1]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弗吉尼亚 · 伍尔夫.到灯塔去[M].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左璐.《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J].语文建设,2017,(06):23-25.
作者简介:
赵艳,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英美文学。
周静,女,湖南娄底人,硕士,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诗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