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家文物局为了适应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全国各类博物馆综合提升,修改了多个博物馆建设的参考性文件,对我国博物馆定级评估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对于指导我国博物馆未来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三个方面对新的发展趋势进行解读,让新的参考性文件能够更好地指导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 博物馆事业;博物馆文化;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117-02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已从原来的收藏藏品逐步转为教育传播,传统的博物馆发展注重博物馆的大小、藏品数量,因此一些小型的特色博物馆发展较为困难,急需对原有的发展观念做出改变,增加博物馆文化传承方面的考量,允许不同模式的发展。国家文物局新颁布的各项参考性文件,对博物馆事业与博物馆文化的发展起到方向指引的作用,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聚焦到教育展示和参观服务上,重点解决博物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高层次需求,建设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博物馆文化。
一、博物馆事业与博物馆文化的定义
博物馆具有作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文物、标本、资料、模型等藏品收藏保管、科学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传播功能的场所。
最新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趋势主要有四个较为显著的变化,首先是降低了博物馆定级的门槛,将一些数量上的要求取消,更看重教育、服务等软实力。第二,鼓励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共赢,推动协同发展。最后,提倡博物馆挖掘自身的特点,避免所有博物馆千篇一律。这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博物馆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多元化。通过对博物馆文化的先进性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博物馆事业与博物馆文化发展趋势
(一)降低硬件数量限制,提高服务水平要求
按照博物馆最新发展趋势,博物馆的三个功能目标分别为教育、研究和欣赏,做好教育和欣赏的职能,实质上就是对于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取消全国博物馆各等级数量比例的控制,使得基层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和革命类博物馆,依据自身的特色进行软实力的提升,以弥补自身藏品总量、年观众总量和年开放时长等硬性条件的不足。在之前采用一票否决制,使得一些博物馆由于场地、人员和经费等缺乏的博物馆看不到自身发展的方向,定级无望。不把藏品数量的多寡、博物馆建筑功能区域的布局作为博物馆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引导更多的博物馆向参考规范靠拢,促进全国博物馆的统一协调发展。同时提升了社会教育、青少年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学术研究服务在博物馆建设中所占的比例,推动博物馆从社区职能出发,积极做好各项服务活动,想尽办法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加强馆间合作,让各博物馆之间均衡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博物馆发展极为不均衡,大型的博物馆因为藏品丰富,技术实力雄厚,各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一些小型的特色博物馆由于馆内藏品单一、场地局限和人员配备不整齐,导致自身的发展落后,甚至布展长期不变。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局面使得好的博物馆越好,差的博物馆越差,一些小型博物馆面临闭馆的风险。
在新版的参考性规范中,明确鼓励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尤其是大型博物馆需要为中小型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提供可持续性的帮扶,形成长效的幫扶机制。不仅要在博物馆的布展、文物保护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的输出,更要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帮助中小型和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人才的造血,让博物馆自身的人才成长起来,才能带动博物馆各方面的发展。
中小型博物馆在布展时,可以向大型博物馆“借”文物,让优质的文物展品也能“下基层”,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下派锻炼的方式,将大型博物馆的优秀人才,短期派遣到中小型博物馆,帮助它们的提升。
(三)找准自身特点,力争千博千面
当前博物馆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较小,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博物馆都是按照传统的定式思维在开展日常的工作,创新力度稍显不足。每个博物馆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藏品的特点,找准自身的特点,避免千篇一律的活动和布展方式。运用好博物馆参观者大数据,对参观者的兴趣爱好和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根据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布展构思,找准自身特色的同时尽可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在日常工作中,博物馆应加强与高校的资源共享和学术研究合作,通过课题带动博物馆的发展和在实践中找准自身的特色。这些都是新的参考规范给出的加分项,充分说明了博物馆建设发展趋势对于差异化发展的重视,也为博物馆高质量、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博物馆事业与博物馆文化提升策略
依照博物馆的最新发展趋势,各博物馆需要在章程与发展规划、建筑与环境、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安全保障、信息化建设、藏品管理、学术研究与科技、影响力、展示教育、传播职能和公众服务等诸多方面进行提升。
本文以临汾市博物馆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博物馆提升的意见:
第一,各博物馆应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制度体系,进行章程的编制或修订,根据自身情况撰写长短期发展规划,尽力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达成目标。以临汾市博物馆为例,在2018年迁至新馆后,馆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学者研讨论证,制定了《临汾市博物馆2021—2025年发展规划》,经过临汾市博物馆理事会多次讨论,最终通过。
《发展规划》的制定,让临汾市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有章可循,避免走弯路,是博物馆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
第二,在经费和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博物馆的建筑与环境进行修缮和治理。临汾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城市郊区,河滨公园内。馆内根据实际环境条件和资金条件,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开挖了人工湖,投放了鱼苗,同时对博物馆建筑周围进行了绿化,整体环境与公园融为一体,成了广大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馆内还对安全消防设施进行了完善,采用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确保了藏品和游客的安全。
第三,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定期开展内部或者外部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临汾市博物馆为了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扩大人才队伍,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一是鼓励馆内员工参加专业技术培训,提升馆内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二是通过市人社局组织的事业单位招考和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吸收年轻人才加入博物馆队伍。
第四,保障经费的来源,建立和落实好财务管理制度,按照规定做好捐赠经费使用记录。临汾市博物馆作为全额财政事业单位,主要的经费来源为财政拨款。为此,临汾市博物馆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花掉的每一分钱都有账可查。
另外,临汾市博物馆作为山西省博协文创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国性的文创示范基地。今年,临汾市博物馆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在文创产业上很下功夫,加大文创产品的研发力度,促进文创产品销售,将文创产业盈利运用到博物馆建设之中。
第五,建立符合规定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安保队伍,消防组织健全,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加强对各项安保新技术的学习,有计划地更新博物馆的老旧安保硬件设施。
临汾市博物馆新馆于2018年9月投入使用,新馆建筑面积大,人员力量少,是摆在临汾市博物馆安全工作面前的难题。为了保障藏品和游客的安全,临汾市博物馆采购了一大批先进的安全设施、设备,并由安全保卫部统筹、专业的第三方安保公司具体负责博物馆的安全工作。安保人员都受过严格的训练与安全知识教育,熟练掌握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具备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参观环境。
第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使用,加快使用信息化新技术,减少日常工作的人工投入,向着智慧导览、智慧安保、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的智能博物馆方向发展。
另外,需要借助于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对现有的藏品进行分类管理和文物真伪的识别,让文物的管理和研究更加细化。通过经费和人员的投入,使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达到新的高度,注重馆馆之间的学术交流,也要定期与各类高校开展学术讨论活动,在讨论中获取学术研究的灵感。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增加博物馆在社会的影响力,适时举办各类活动,将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和传播职能融入其中,使群众愿意走进博物馆,让他们走进博物馆后能有所收获。定期开展学校和社区服务活动,为学生观展提供定制化的讲解服务,让民俗等文化传承活动走进社区。
随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建设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潮流与趋势一直在变化。全国博物馆应当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相關要求,确立自身发展的目标,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郎丰刚.文物价值的实现及文物保护发展计划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14):237-238.
[2]王开,高霄旭.博物馆学术会议质量管理与评估初步研究——以2019年全国博物馆学术会议数据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Z1):22-37.
[3]赵星宇,史吉祥.研究、评估与调查的关系——对博物馆观众研究几个关键概念的辨析[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1):181-188.
[4]曹兵武,博物馆评估与博物馆管理[J].博物馆管理,2020,(1)5-11.
作者简介:
赵军芳,女,山西临汾人,临汾市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利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