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陶行知理论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2021-09-10 14:09徐桂燕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开创者,提出了诸多教育理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与理论的价值所在。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明确职责,积极展开教学思考和探索,用专业化理论与实践充实自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陶行知理论;学习经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1-0081-02

引 言

当今时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已然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但仍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小学数学课堂与陶行知教育理论相结合,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一、结合生活经验,找准学习起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中处处是教育。”脱离生活而谈教育,其内容是空洞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围绕生活而展开,将抽象化的学习内容用生活化方式呈现,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1]。

(一)基于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

从小学数学的具体内容来看,如时间、人民币、百分数等知识点的学习都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的情境,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创设购物的生活化情景。课堂上,教师邀请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游戏,分饰售货员、收银员和顾客等角色,学生在模拟真实购物情境的过程中认识了人民币的数值。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由于教学场景对于学生而言是极为熟悉的,学生能够凭借生活经验顺利完成任务,收获成就感,也会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状态。

(二)利用生活经验,引导数学观察

小学生普遍存在认知能力不足、数学思维较差的现象,要想深入掌握数学知识并非易事。对此,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意地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思考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理解数学知识并加深记忆,从而让数学理论回归生活。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理解和认识角。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并向学生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与这几个图形相似的物品或场景?”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积极回答,对角形成了初步认知。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提问,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

(三)基于生活经验,展开操作学习

除了情境创设和观察外,动手操作活动也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使他们在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此外,动手操作游戏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更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设计一个操作活动,即教师提前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如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一个时钟,同时,要注意把握不同指针的特点。在短暂的自由分组后,学生开始投入到操作实践中,他们一边回忆生活中的时钟,一边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在通力合作下顺利完成了制作。之后,教师一一点评各小组的作品,并鼓励表现优秀的小组,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关注活动经验,推进学习进程

(一)在数学活动中提升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涉及的内容众多,知识面广,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面对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时,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致往往受到打击。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概念性特点,又要看到学科所具有的基礎性与实践性特征,根据不同知识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留足思考空间,通过启发性提问来活跃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思考经验,拓宽他们知识面,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概率和统计”一节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采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摸球”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不透明箱子,箱子里分别装有10个白色球和10个黄色球。接着,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参与“摸球”,当他摸到第7个白色球和第5个黄色球时,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算出在接下来的‘摸球’中,能够摸出白色球的概率是多少?黄色球的概率又是多少?”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趣味性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在数学活动中提升建模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点较为繁杂,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地梳理,很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保证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意识上明确数学建模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运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一次次数学活动中将经验内化,形成一定的数学认知体系。除此之外,教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事物规律,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自信心随之提升。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9与10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发现:1×9比10少1,2×9比20少2,3×9比30少3,4×9比40少4……通过深入思考,学生顺利地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通过探究活动将數学经验内化于心,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运用学习经验,促进高效探究

“教学做合一”强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会知识内涵,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在“做”的同时,引导学生历经教学、学习及实践三个步骤,使学生在不断积累中形成深刻的数学认知。

(一)挖掘内隐经验

数学教师在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时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抽象化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独特的数学体验中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假分数”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分饼”游戏,在游戏中,请4名学生一起互动,将一个完整的圆饼平均分给4人,之后教师根据每个人分到的饼来引入教学主题,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分饼”游戏联系了学生之前所学的“等分”经验,又引出了新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较为直观的方式感知假分数,加深了学生对假分数的认知与理解。

(二)纠正错误经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为他们学习新知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时候也会阻碍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比如,一些学生由于片面的经验认识,容易陷入思维僵局,从而影响新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以梳理完整的学习观念。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不少学生认为分物品就是平均分,这是学生以往经验所造成的认知误区,对此,教师要引入“非均分”概念引导学生辨析,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学无止境,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善用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精髓,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结合生活经验与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引导他们高效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陈玉梅.继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打造小学数学“善学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12):48-51.

作者简介:徐桂燕(1973.7-),女,浙江天台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