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慧 陈佳瑶
今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在惊蛰之后。此时江南的气温开始上升,土地解冻,万物复苏。在吴地的民间传说中,这天是掌管云雨的龙王苏醒抬头的日子。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因此它也被称为“龙抬头日”“春龙节”“春耕节”。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延续了许多习俗,也寄托了对这一年的美好愿望。民俗节日各地皆有不同,苏州自然也保留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近日,双塔街道百步街社区的居民就体验了一番原汁原味的“龙抬头”。
理个发,美美迎春天
一方面希望春雨滋润,一方面江南有着“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民间本就有正月不理发的习俗,到了这一天,剪去变长的头发,清清爽爽迎接春天,的确特别有朝气。
此外,古人把科考称为“跳龙门”,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所以这一天给孩子剃头理发的特别多,叫做“龙剃头”。
当然,在苏州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会选择在二月初二剃头,据说这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活动当天,由社区组建的爱心志愿者上门给辖区的小朋友和独居老人进行理发。“二月二剃了头,就不愁将来孩子不成龙了。”志愿者边理发边说道。
吃块糕,牛年强身体
在各种民俗节日里,都会有各种民俗美食。就拿“龙抬头”来说,北方居民一般是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而苏州人则要吃一块撑腰糕,祈福健康。
传说从前的撑腰糕是用糯米粉制作成扁状、椭圆形的塌饼,其中间稍凹,如同人腰。以前农民一年到头在田地里劳作,认为吃了这种糕,才能在黄梅季节中干农活时腰杆不酸痛,所以叫撑腰糕。而清代苏州吴县人顾禄的《清嘉录》中记载的撑腰糕则秀雅许多:“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如今苏州人吃的撑腰糕通体雪白如玉,上面还要再撒上点香气宜人的糖酱桂花。“过去苏州的撑腰糕其实是春节里面没有吃完的年糕,留到二月里,放在油锅里一炸,就可以吃了。现在我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去老字号买几块撑腰糕给家人尝一尝,都成了习惯,这样一来一家人都不会腰痛啦。”在百步街社区活动室里,居民李惠华阿姨尝着刚出锅的撑腰糕说道。
挖野菜,舌尖添滋味
二月初二,苏州也进入了适合挖野菜的日子。挖野菜的习俗有好几个意义。首先是遛百病。冬季过去,春季来临,能到田间走一走,对恢复体能、陶冶性情大有好处。其次挖野菜可以借此除去田间的杂草,保证麦苗的正常生长。其三是能够大大丰富餐桌,因此民间称吃野菜为“吃青”或“吃鲜”。
苏州人春天要吃“七头一脑”。如今已经有不少人不知它们各自指哪些野菜。这里的“七头”是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和小蒜头,而“一脑”是指菊花脑。这一天,社区收集到了“七头一脑”,带着居民玩了一个辨识它们的小游戏。
说到这七种野菜,社区里的老苏州就很有话说了。他们给野菜赋予了各自的“性格”。比如最治愈的是枸杞头,口味香美细嫩,但又带着一丝丝回味悠长的苦味。
最清新的要属马兰头,春季里的马兰头不仅营养丰富,还可清熱败火。用《蔬食斋随笔》里引用的诗句来说,马兰头“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居民邢雪敏阿姨用麻油及剁碎的马兰头拌以香干,爽口开胃,有着沁人心脾的滋味。
荠菜头应该是苏城内最流行的“野菜”,几乎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它的踪迹,清炒、做汤、剁碎包馄饨,都别有风味。“二月初二这天吃荠菜馄饨,最为鲜美,你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居民陈珊阿姨一边包馄饨一边说。
最具特色的香椿头,含有充足的维生素E和蛋白质,以浓郁滋润见长。而最熟悉的苜蓿头,就是苏州人俗称的草头、金花菜,加入白酒清炒,让人拒绝不了。小蒜头显得最低调,夹在草丛里的纤细叶片一不小心就会忽略,其气味辛辣,可以腌渍小菜。而单独被称为“一脑”的菊花脑,味道异常清浊凛冽,烧一碗菊花脑蛋汤足够提醒神脑。
如今不提倡去郊区随意挖野菜,但也有老苏州悉心栽种“七头一脑”。辖区居民周曼珍就有一个种满了“七头一脑”的院子。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她正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仔细地挑着马兰头、菊花脑、枸杞头。“你看,这些菜每到这个时节都会长出来,这时候挑出来做菜,口感最好最鲜美。”她高兴地说。
摸一摸清爽的发型,尝一尝扎实的撑腰糕,挖一挖清香的野菜,苏州的“龙抬头”就是这样“清秀”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