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顺利实施,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环。文章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课程目标、构建专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等途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9-0048-0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部分学校已经逐渐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教学体系,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体系构建与实施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一、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一股重要力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业技能,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重要渠道,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所有高校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要将其纳入学分管理[2]。
(二)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給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为其改革引入新的发展切入点。高职教育中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应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改善就业工作的需要
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高职办学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对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现状来看,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创新性,迫切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以创业促就业,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队伍之中,拓宽就业渠道,以此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课程安排上,有些高职院校仅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到二门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时间也比较随意,甚至将创新创业课程和职业规划类、就业指导类课程合并开设,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在开班情况上,创新创业类课程基本是以公共课大班的形式开设,人数较多,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受限制,项目驱动、情景教学、角色模拟等教学方式很难实施。在考核方式上,课程考核相对简单,考核通过率高,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后并不会主动去创业,创业率较低。
(二)课程目标设置模糊
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学起着指导、支配、控制的作用。教师通过课程目标,可以把握课程实施的方向,检查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3]。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课程目标的设置也是较为模糊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更多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够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混合模式、聚焦模式、辐射模式等多种模式[4]。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应遵循的人才培养原则,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实体现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要求其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培养过程中,两者是分离和割裂的,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各专业内涵建设的提升。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老师大多是由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或就业指导方面的老师组成,这些人员本身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学习,也没有实际的创业经验,在教学时很多时候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创业实战经验等和同学们讲清楚,教学效果较差。虽然各高职院校也聘请企业工作人员、创业成功的校友等作为专家或兼课教师授课,但也仅限于几场专题报告、竞赛评委等,收效甚微,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的提高。创新创业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相较于其他课程更高、更全面,需要的是“一专多才”的全面性教师,因此,合理配备师资,提高任课教师素质,是保证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一)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具体制度,可以从课程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来构建。从课程的层次上,高职院校可以搭建集通识教育、渗透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于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识教育面向全校学生,渗透教育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个性化教育则面向有创新创业想法且具有一定潜力的学生,由浅入深,均衡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5]。在课程的设置上则要体现出渐进式,使创新创业课程贯穿学生三年的大学时间。一年级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主,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学、创业思维训练等课程,并配合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对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专业课,如营销与策划、财务管理、创业企业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相关知识,在这个阶段还要鼓励学生组建团队,运用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参与省市乃至全国各类创新创业的大赛,争取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积累经验;三年级是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开拓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设立创业创新项目,积极推进项目孵化与创业,对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教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在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方面,教师应打破传统,采取课堂讲授和线上课程相结合、理论知识传授和体验式教学、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项目等多元化的方式,把创业理念、知识、精神融入课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二)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课程目标
创新创业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素质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学习获得。创新创业一系列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这是课程的总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明确的。创新创业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意识是前提,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等;创新创业知识是指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经验,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主要涉及创业理论、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税收、人际沟通、心理学等综合性知识;创新创业技能主要是指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把握商机的能力、风险评估与承担能力等;创业品质是创业者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所具有的开创性的个性、意志、思想、观念和作风等,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风险控制意识等[6]。加強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提高创业品质,是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贯穿于所有课程的始终。
(三)构建专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重构专业教学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习研究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启发、讨论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过程、困难和方法,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在专业考核时,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考核指标之一,知识掌握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首先要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遴选一部分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创新精神的专任教师队伍,使承担创新创业课程任务的教师“专职”化,同时聘请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担任授课教师或创业导师,充实优化课程师资力量,发挥专兼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各自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其次,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训挂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前沿的信息,使其在挂职过程中深入了解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要建立考评机制,定期对开设课程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教学效果、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合作情况等进行考核,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淋茜.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长江丛刊,2019(04):195-196.
[2] 王娜.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5):62-64.
[3] 郑伟.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0):191-193.
[4] 李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优化融合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9(05):38-41.
[5] 王章豹,张继延. 试析三层次、渐进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 教育评论,2019(04):78-82.
[6] 赵妮娜. 基于创业胜任力提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2):11-13.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