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规律探析

2021-09-10 07:22黎海楠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办院校学生培养

摘要:民办高校的学生是现在及未来国家竞争的关键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现实中,我国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人才后备资源的不足,人才培养遇到阻碍。因而,归纳人才成长规律并将其中的可操作性经验应用到人才培养环节,会更利于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民办院校;学生培养;成长规律;思想特点

近几年,民办高校以其迅猛的速度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起来,就其发展的规模、速度、数量而言,是令人震惊的。可是,因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些需要迫切处理的问题。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是当代大学生,他们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社会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组成部分。但民办大学生也有他们不同与传统公办大学生的独特之处。一是他们高考成绩总体上较低,与公办二批次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平均低50分左右,自卑心理在民办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二是家庭背景大多数贫寒,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民众家庭,俗称“草根”家庭。家庭社会地位低,经济状况少有乐观,一般都是父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甚至债台高筑筹集资金供养一个子女上大学读书,因此他们大多数人都背负着改变父母生存状态和家族命运的使命和责任;三是对未来就业前景及经济收入的预期普遍不乐观。由于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期,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下行压力剧增,导致几乎所有的高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都不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作为弱势群体的地位和处境就更加凸显。

在這样的社会背景和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心理状态下,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自强自立的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十分迫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说,树立自强自立的心理意识,是党和国家对所有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如何启发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确立自强自立的心理和信念,具有特殊的意义。

1民办高校学生思想与成长规律

1.1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式

个别民办高校,为了扩大知名度,在就业率上下功夫,在教学中重视技能传播,忽视了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这样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让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积极的心理,才能克服因为家庭、社会偏见带来的不良思想。

在思想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思想,不能依赖父母,要具备独立精神;还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不能只想着像家里索取,而是要了解父母的艰苦和无私的付出,将来回馈父母。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立能力,从生活自理开始,养成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干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具备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从最基层开始的思想意识。

第三,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观。读书主要是为了学习如何做人,只有成为居于高尚道德,和积极心理的人,才能正确面对社会生活,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妥协。

第四,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网络上的内容并不生活真理,只是网民的思想,要学会甄别网络内容真伪,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

要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更能提到人文素质。

1.2民办高校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教育形式。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日渐成熟,民办高校由最初的专科为主,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逐年增多,办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对生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地方民办高校,还是以培养综合性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为我国社会建设输送了大量新型专业人才。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的产物,在生源上存在着激励的竞争,为维护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行,在招生上,对生源的要求相对宽松。也因为这个特点,使得民办高校学生普遍的特点就是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欠佳,高考中达不到本科分数线,选择就读民办高校。

由于民办高校学费昂贵,能就读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不错。个别学生,要么是从小被溺爱,要么就是父母忙着挣钱,忽视了家庭教育,孩子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缺乏责任感,即使他们进入到高职院校读书,学习目标仍然不明确,对社会问题比较关心,通过网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对社会热点话题比较热衷,但没有兴趣参与讨论,更喜欢讨论自己喜爱的影视明星,认为社会问题与己无关。不喜欢被家长和老师管束,渴望独立自主的生活。但他们所谓的独立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却因为不会生活自理,不会挣钱,无法真正独立。

1.民办高校具有完善的思想行为体系,可是整体力量却非常薄弱。在民办高校里,无法平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民办高校是具有思想行为的队伍,可是大多以兼职为主。民办高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兼职老师,更有甚者连班导师也会是兼职聘用来的,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进行专职学生辅导员的设置,学校没有一个完善的思想行为的机制。

3.民办高校虽然十分重视思想行为,可是由于其难度过大,经常会导致教而不育、管教分家的局面。

1.3人才成长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具有必然性。人类的发展,不论是从宏观角度看人类群体的整体发展,还是微观到个人的生存成长,都遵循本身固有的规律,具有着因果性与必然性。人才成长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现象,虽然每个人性格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环境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存在着不同的过程与现象,但其中却蕴含着同一的、普遍的一般规律,这种一般规律的存在不因时空年代、社会条件、个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人才成长过程中除了一般规律外,还存在一种特殊规律,特殊规律受上述条件限制,不同领域的人才成长规律就存在差异性。本文所探讨的人才成长规律既涵盖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也涉及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由于规律往往隐藏于现象之中,因此本文综合考量这一领域优秀人才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科研环境、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五方面因素,探讨其背后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用以认识和指导高校人才的培养。

2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成因及成长规律影响因素

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与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是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培养孕育高素质人才方面始终差强人意。究其根本,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学府的办学模式一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即使偶有突破,也是极力向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标杆看齐,从而迷失了自身的前进方向,难于形成自由特色。本研究即是基于一定时期内多为科研工作者成长过程的统计数据,归纳总结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期为现阶段的学生培养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借鉴。

2.1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影响因素

2.1.1家庭影响

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长辈宠溺,父母情愿自己受累,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有些家庭,因为父母出色,有较高的收入,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放松,不在乎孩子将来依靠上大学改变命运,有家族企业可以继承。

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的留守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由着孩子,结果孩子养成了任性的性格,在读书方面,一旦要求过严,孩子就用出走来吓唬大人,这样久而久之,家长只要孩子能够读书不乱跑就满足,也不管学习成绩好坏。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立足社会,将读书当成任务来履行,以至于到了大学,也没有紧迫感。

2.1.2教育影响

我国尽管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地区还是偏向应试教育。在中小学,着重文化课,忽视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成绩不好的学生引不起老師重视,即使有其他方面的特长也不能发挥,因而使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2.1.3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和教育影响是一致的。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看法不是从整体素质上,而是从读书成绩上来衡量,考上名牌大学的就是人才,考上专科的都是“不好好读书”的标签,以至于很多原来成绩中等,由于偏科或者发挥不好的学生,最终进入到民办高校,也有失落感,觉得专科毕业难就业,因而变得消沉。

2.1.4网络影响

当代高校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在初中就接触电脑、智能手机,因而对社会问题都知晓一二,具有多元化思想。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思想比上辈人更加复杂。也因为网络的影响,使得这些学生能够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兴趣。

2.2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

2.2.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人类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互动时点最早的一个外部环境,父母则是每一个孩子人生中第一个、亦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学习模仿对象。因此,家庭元素对于人类个体成功与否的影响较之其它因子而言,具有作用时间长、作用方向关键、作用效果明显的特点。这既体现在家庭客观因素对于子女性格的激励上,也表现在家人对于后背思想思维模式的主观引导中。

2.2.2综合效应规律

综合效应是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人才的成长与成才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任何事务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外界的作用也需要内在条件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在民办院校学生成长方面,外部因素决定着民办院校学生可发挥能力的大小,而内部因素则决定其能力发挥的程度。民办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亦不例外,只有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促进和交互作用下,民办院校学生才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其二,内部因素为基础,外部因素是平台。拔民办院校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一过程需要培养对象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勤奋诚恳的学习工作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研究条件等。而在上述因素中,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类内部规律显然处于基础核心地位,诚如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所说:“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占80%”,非智力因素对民办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诸如教育资源、研究条件等外部因素亦不能忽视,它们可以为培养对象提供广阔的平台,从而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实现成功。

3民办高校学生思想行为及人才培养的对策

3.1理想信念培养

首先,高校对于思想教育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心,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应当加大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人生目标,对待大学时期的生活要认真,对各科成绩也无法理解,只有不停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准,构成了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

其次,办一个平稳、高水准的学生思想行为团队。思想行为团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关键力量,它可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要纽带,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人员是协调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的枢纽,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因为其自身就有非常好的意识,知识比较渊博,不论心灵、眼神、耳朵。

最后,结合民办高校的特色,多种方式展开思想行为对于民办高校思想行为的特点,应当经常创作一些好的作品。

1.“两课”的教学方式应当把学生的内在需要作为入口,深层次地掌控了民办高校学生相对复杂的心情,通过社会提出的需求找到一条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的道路。

2.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通过学生的特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的目标及内容,对于学生是干部、党员身份的人更加关注,虽然是到处碰壁的同学,却更加应当建立起诚实守信、互助互爱、勤劳勇敢的局面,而对于新报道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很难进行思想行为的抉择。

3.民办高校对于党员身份和社团成员的能力做出了长远的计划及细微的划分,这也更加体现了全体民办学校对于基层工作人员素质的不断完善,并会保障民办学校对于党建设及党员的活动,积极展开发展学生和党员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从而可以不断地进行创新式教育方式方法。

3.2学生成长培养

3.2.1完善学科制度

(1)平衡学科设置

在学科发展方面,受高考扩张的影响,大量较多非农科类专业在内的新兴热门专业在院校迅速发展,导致学校各项资源对这些新建专业的倾斜,而原有的特色或优势学科却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平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与新建学科、新兴专业间的框架构建,既要巩固已有的传统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也要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地发展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共同实现健康发展。

(2)突破學科壁垒

市场经济下,科学发展要求学科间交叉与多元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正趋于多样化,传统办学观念不应成为学科发展、专业调整与人才成长的限制性因素。但现有高校学科间的壁垒较高,即便同是在农业门类下,甚至同为植物生产类或林学类的细分门类下,不同专业间的学生也因为种种原因难以构建较好的交流互动关系,这又进一步限制了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空间。高校要勇于突破领域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不同专业下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3)改善专业流动机制

在专业选择上,学校也应放开学科限制,既鼓励同门类不同专业间的学生流动,也可以尝试为不同门类间的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尤其不应以新生高考志愿上的专业填报选择作为学生分科的依据,因为对于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生而言,专业的概念并不在他们关心的范畴之内。因此,学校应该在专业分科上给与新生较大的自主权,避免因过早分科而将学生局限在他们不感兴趣的专业里。

3.2.2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在于知识传递,因此,教学方法的落脚点在于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传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而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一言堂”现象在本科教学中屡见不鲜,教师站在讲台上自顾自的讲,学生坐在讲台下被动地学,根本无法做到知识的有效传递。因此,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势在必行的。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营造一种能令学生感到放松、自由、融洽、想要畅所欲言的氛围,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是要拓宽学生视野,积极提倡课外阅读,让学生突破本专业限制,了解教科书外相关领域的新观点、新认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二是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对于问题不设立标准答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与自主学习,允许个性化的见解的存在,使学生个性化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强调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和训练如何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结束语

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面对和决策,只有社会、学校、老师、学生相互努力,为创办良好的民办学校做出努力,才能让民办学校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桂华,吴恒仲.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哲学底蕴[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05):15-21.

[2]刘军,傅帆,姜扬.“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内涵要义和外延深意——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82-88.

[3]王岩.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8):175-176.

[4]薛沁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4):4-5.

[5]张欢.应届毕业生被单位强制解约引发危机时的策略分析——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现代交际,2019(14):128-130.

[6]陈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困境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10-113.

[7]任少伟.当代大学生先进典型成长规律及其遵循——基于40位安徽省“十佳大学生”事迹文本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03):89-92.

[8]邱玥.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9.

[9]王瑞.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机理与培养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谢新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1]龚成.数字化生存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12]李吉彬.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题教育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黎海楠,1987.08,男,汉族,广东海丰,519041,珠海科技学院,硕士,讲师,思想政治教育,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安基东路珠海科技学院。

(珠海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民办院校学生培养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成就学生的路径研究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陕西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研究
中职新生英语教育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基于民办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慕课平台使用情况研究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民办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的意义
学习型社会下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