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获得。宁鸿彬老师提出的思维训练的观点和语文核心素养中对思维培养的要求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共性的,对如今的语文教学依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他们都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思维训练 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思维方面培养的要求与宁鸿彬老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具有很大共通性,他们都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基本内涵和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阐释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出对学生思维方面培养的要求,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获得。通过语文这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科目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通过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进行。宁鸿彬老师指出:“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新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2】宁老师指出了思维训练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他的这些思想与语文核心素养是不谋而合的,现如今依旧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于思维训练宁鸿彬老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日常的语文教学任务重,课时任务紧张,很多人会发出疑问,在完成既定目标后,哪里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思维训练,实际上,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在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就融入了思维训练,听说读写的训练和思维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也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开展的。思维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探测性、周密性和创造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宁鸿彬老师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于创造性思维,宁鸿彬老师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于语文课的阅读,写作和听说读写训练之中”【3】宁鸿彬老师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际与传统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讲究思维上的统一,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往自己期望得出的某一结论上靠拢,而创新性思维是要求学生有所创造,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思维训练的价值和启示
语文学科是一门对学生产生长远影响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语言和思维品质,传承传统文化,沉淀人的气质,因而,学科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对语文老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握时机,从不同方面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语文课堂有多种思维活动进行,学生的认知方面也在不断得到训练,把客观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是需要过程的,通过这些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是一个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过程,真正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表现为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语文课堂的形式来看,课本、参考性教材、教师的语言、演示文稿、板书等都是客观的信息,属于输入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内化的过程,最后可以表达自己对课文或教师讲解的认识。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是发展思维的教学,学生的认知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系列过程是有教育心理学基础的。在语文课上,从学生理解课文到领会,形成自己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教师把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和自己的认知在课堂上以灌输的形式教给学生,这就直接错失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变成“满堂灌”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懂得创造情境,给学生思维训练的机会,并学会引导。
要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语文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必须是有效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问题的提出以及引导的技巧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训练的质量,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设置,问题与问题之间一定是具有关联性并且层层递进的,通过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课后是有所收获,豁然开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用适当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对于相对较难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动脑思考,有解决问题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信息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占很大的一大板块,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训练学生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方法。文本是基础,学生自己阅读后产生疑问,质疑问难,教师再由此展开教学,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新旧信息处理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其次,作业的布置要注意与课堂的衔接性,以及新旧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每项作业都要有他的目的和意义。因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锻炼学生对信息的處理分析能力,有效训练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宁鸿彬老师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了语文学习的结果,如果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或思维品质不高,那么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宁鸿彬老师指出,“教师要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宁鸿彬在广泛研究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方法:“设情景”和“求速度”。所谓思维的敏捷性,就是指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并且做到合情合理。教师要懂得创设情境,通过语言描述或者一些形象化的手段,把某些状态或情境表现出来,让学生融入教师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也跟情景相吻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能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语文学科的教学大多是以文本为基础的,文本呈现的是一个故事或一种状态,恰好适合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去主动思考,便于学生思考,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宁鸿彬老师提倡的“求速度”是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时间上的要求,但这个要求不能脱离实际,进行专项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思考的速度有一定要求,比如,老师念文言句子,学生判断句式,训练学生的反应时间,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其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的思维打开,思考问题时能够想得宽,想得远。关于训练学生思维广阔性的方法,宁鸿彬老师提出了两种,一种是全局性启发,另一种是添加式拟题。教师要懂得启发学生,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尽量让学生的思维覆盖整篇课文,教师可以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由一个词启发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思考。添加式拟题在语文课堂中也是很常见的方法,在文章原有标题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把学生的思维延伸向整个课文,打开学生的思维。
再次,思维的深刻性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的深刻性影响他们认识事物本质,因而要追根溯源、据理析事。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以及知识点的的大致理解,而是要做到追根溯源,认清事物的本质,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教师要不断发问,帮助学生挖掘出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所谓据理析事,就是教师要善于用已知的公认的理论去指导学生,去认识事物本质。教师可以从教材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用公认的理论去分析事物,获得深刻认识。
接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对一个问题的考虑,不仅要深刻,还需要全面周密,這样得到问题的答案大多都是片面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就需要多方探求,注意事物的彼此联系。在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要多方面探求,寻找答案,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思考受到阻碍或不够全面时,老师可以做一些提示。除此之外,要注意事物的彼此联系,不要孤立地看待事物,可以结合相关知识,或新旧知识的联系,全面思考问题。
最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开扩思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是求异思维的基本特征。为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应注意下列问题:(1)允许学生存在理解的差异。(2)鼓励学生求异的思想萌芽。”【4】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开放性的问题,不应该限制所谓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如果学生思考问题时,思维被打开,有的答案可能超越了常规,这时候教师也不应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要给学生正确的评价,不能破坏学生求异思想的萌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宁鸿彬,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09.
【3】柳斌,邹贤敏.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D].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04.
【4】宁鸿彬,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05.
作者简介:谢倩格(1998-),女,汉族,福建南平,硕士研究生在读,闽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