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月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于我国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教师需要了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尤其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本文运用观察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其研究意义在于,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评价,促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7-0051-03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9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反省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作为“指挥棒”的教学评价机制哪些方面有待完善,从而促使高校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基于成果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理念
成果导向教育关注学生和教育成果,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成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2]。教师在基于成果导向进行教学评价体系设计时,需要明确通过课程学习想让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并始终围绕学习效果进行体系设计,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需要与该教学评价体系相匹配。
(一)教学设计强调知识整合
课程是达成学习成果的载体和跑道,而学习成果是教学设计的依据。要想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要从学习成果出发,全面、系统分析和审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而进行大纲的调整,使得经过课程学习,学生能解决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把学习成果分解,并逐一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尤其是核心课程,从而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对达到学习成果的贡献[3]。
(二)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情景,融入课程重难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思考题。如组织与工作设计课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校内部工作岗位为研究对象,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岗位进行工作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收集方法,收集该职位相关信息,并编写工作说明书。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及有效引导,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将形成的工作说明书交予该岗位相关人员进行验证,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反思自身不足,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体现因材设评
成果导向教育强调合作,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及进步情况,不断挑战自我,为达成既定的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相应的,在教学评价设计上,应体现出差异化,因材设评,学生的最终成绩不再是基于统一评价标准的排名,而是根据自己进步情况所获得的分数。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会站在学生综合能力评估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教师可通过评价反馈了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优化,这不仅能够保障教师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中存在的缺陷
1. 教学体系设计不完善。传统教育将完整的知识结构切割成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而承担每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很少顾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课程,主要包含人力资源规划、组织与工作设计、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如果在教学体系设计中不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协同,那么这些课程单元之间的联系反而被弱化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实际应用时效果可能也会较差。
2. 教学实施忽视学生发展差异化。传统教育严格执行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缺乏弹性。而每一位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即知识基础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吸收效率也有差异。如果按照传统教育方式实施教学计划,就像将所有学生装进了以同样速度和方式运行的车厢,忽视了人的差异性,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3. 教学评价侧重于总结性评价。我国部分高校对学生更多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用以区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准确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尤其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总结性评价更注重学生最终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素质的判断,评价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因此缺乏科学性。
4. 教学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我国高校目前许多课程在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时,往往只对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不够丰富。同时,缺乏有效的量化评价指标,部分指标描述较模糊,且主观性较强,教师会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存在一定的批判性和点评性特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 教学评价缺乏反馈。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缺乏反馈机制,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著该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结束后没有对学生进行详细反馈。缺乏反馈环节,导致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教育,且教师在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活动时,也错失了结合评价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的机会,无法形成良性循环,造成资源浪费。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优化
1. 教学设计注重课程间协同合作。基于成果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专业学习成果有何贡献,进而逐项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成果导向教育强调知识整合,因此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出发进行反向设计,使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学习过程都与知识结构相呼应,更好地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产出相应的学习成果。同时,需要承担相关课程教学的每一位教师,协同合作来完成课程教学及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2. 教学实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成果导向教育,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过程性评价为依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授课计划,弹性回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4]。如在招聘与配置课程中,若学生想要了解作为企业面试官会对应聘者进行怎样的考验,就可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增加模拟招聘环节,师生可在应聘者和面试官之间灵活转换身份,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转化,为将来的应聘做好准备。
3. 关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成果导向让教育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评价方面,除了总结性评价外,还应注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在课程开展之前,有效的诊断性评价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并以此为依据优化教学计划[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预期学习成果及每个学习单元的重难点,借助智能学习平台进行阶段性测试,平台可实现得分数据统计及错题智能解析,能够有效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巩固教学效果,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4. 设置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应设置客观合理的评价指标。首先,增加指标数量。充分参考社会需求因素,紧跟时代发展,增加相应指标或调整权重分配。如增加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评价要素,形成多元化评价。其次,指标设置要客观。细化评价标准,严格设定分值权重,让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
5. 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教学评价应有反馈,从教学实践效果来检验教学质量,进而优化教学活动。反馈机制对于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法改进”的良性循环非常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特点,通过反馈,可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教师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的等,合理地对传统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做支撑,以实现既定的学习成果为目标,关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设置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有效使用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因材设评,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和规划,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30(05).
[2] 孙延修.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成果导向与问题导向教学的大学教学模式探讨与构建[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4):12-13.
[3] 柯政彦,童丰生. 基于《悉尼协议》范式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设计[J]. 成人教育,2019,39(07):76-79.
[4] 李亦菲. 有效教學:重构概念,推动实践[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01):22-24.
[5] 王洁. 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初探——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J]. 考试周刊,2015(89):158-159.
(荐稿人:张国栋,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