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出镜报道探析视听新闻传播人才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2021-09-10 07:22刘歆
传播与版权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

刘歆

[摘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使得视听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在理念与实践方面有了新的变化、新的需求。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转型,行业发展亟需全媒体化应用型、复合型传播人才,也就是“全能记者”。全媒体人才不仅要精通现代化信息技术,还要具备专业的新闻传播素养。除了采写编的业务能力,出镜报道的实力也逐渐成为检验全媒体人才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探讨在视听新闻出镜报道常态化之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重视的素养与能力,以及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融合能力。

[关键词]新文科;出镜报道;视听新闻;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的深度融合,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新闻传播方面,随着其他媒体、商业网站逐渐转型进行视听新闻的传播,广播电视的主力军、主阵地的地位受到影响。因此,传统的广播电视需通过整合、重组形成新的机构,充分显示视听传播的内容生产优势,全面进行新媒体业务的转型升级。全程媒体、全员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如今的视听新闻传播涵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大类的新闻传播形态。两者在表达理念和基本特征方面是共通的,但在形态方面则具有差异性。新媒体技术为视听新闻的表达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使其在节目形态方面更加多样化。因此,传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出现在新闻画面中,以观察、参与、体验等方式进行采访、报道的出镜记者而言,这对其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出镜记者是视听新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产物,以此来满足受众对新闻报道现场性、直观性、真实性的高层次需求。

新文科建设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当中,着力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平台,实现学生知识的扩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当下高校文科教育的创新型发展。这恰好与视听新闻传播所需求的全媒体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路径不谋而合。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探讨在视听新闻出镜报道常态化之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重视的素养与能力,以及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融合能力。

一、视听新闻的发展提升出镜报道的重要性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视听文化日益繁荣。视听新闻报道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出镜记者进行镜头前的新闻报道工作,是视听新闻媒体特有的报道形式,具有视听合一、声画兼备的特点。出镜记者是在新闻事件及其相关现场,出现在镜头画面中,以观察、体验、调查等方式,运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采访、报道或评论的视频新闻记者[1]。一方面,出镜报道借助人际传播的方式,来实现大众传播的目的,使得人际传播的魅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出镜记者与受众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微妙的情感互动;另一方面,出镜记者在视听新闻报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使视听传播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现场性、时效性。出镜记者从容不迫的出色表现会为视听新闻增色。视听新闻的出镜报道形态已经逐渐从单个新闻现场采制向多个新闻现场直播连线转变。这也就意味着新闻报道工作包含了更多的视听元素,其出镜表达的方式也随之变得复杂。全媒体时代下,视听新闻的采制要求记者随时要有从幕后走向台前进行采访和报道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与受众进行镜头前的互动。因此,视听新闻出镜报道的发展对培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媒教育也要随之更新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即要以项目任务作品生产为导向,以综合性学习为基础,以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以教师嵌入理论教学引导为辅。

二、视听新闻出镜记者的素养分析

视听新闻出镜报道以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方式将新闻事件呈现给受众,出镜记者作为媒体的直接代表,在新闻现场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并结合新闻事件相关人物的采访,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或来龙去脉做出描述、分析和判断。这要求传播人才要具备专业素养,可以承担出镜报道的工作任务。除了培养传统新闻传播人才所需要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传媒教育还应该强调“三个意识”的培养。

(一)现场意识

记者的出镜报道必须要有新闻现场,新闻现场也是记者进行出镜报道的必要条件,所以有“无现场,不出镜”的说法。因此,出镜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新闻现场可以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需要记者整合后进行出镜报道的说明、描述、评论,实现与受众顺利、流畅的交流。这要求在传播人才的专业教育中,高校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睿智的洞察力,教导学生利用眼睛和耳朵去观察、倾听。一方面,出镜报道要求记者充分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现场的新闻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细化为报道性的语言,将自身的感受叙述出来,使受众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现场意识要求出镜记者要具备对现场的控制力。首先,出镜记者对现场环境的控制,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的出镜位置和报道空间,对突发情况也能有所准备。其次,出镜记者对采访对象及采访节奏的控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采访的进程和内容做到收放自如、详略得当。最后,出镜记者对自身在现场情绪的控制,情绪的表达来源于现场,现场的情绪也会感染受众。所以,出镜记者要能够正确表达情绪,不可过于死板,显得生硬无趣。

(二)直播意识

由于传媒技术的支撑,视听新闻呈现直播常态化的趋势。这也是视听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此外,随着高科技设备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报道手段也在不断衍生。网络直播报道意味着关于新闻报道的實践方法和理念已经发生变化。无论是重大新闻事件,还是日常生活的动态性事件,新闻记者都能以直播形式进行同步报道。这是当下传播人才所应必备的专业素养。因为出镜记者要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对新闻做出及时、准确的报道,并将这个过程同时呈现给受众,一言一行都在向外界传播信息,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直播也就失败了[2]。视听新闻直播能发挥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性,这要求在传播人才的专业教育中,高校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制作功底,才能使之跟得上直播的节奏。首先,出镜记者对新闻报道的流程要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进行直播连线的时机和位置,随时做好直播的出镜准备。其次,出镜记者对新闻背景资料或信息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灵活的运用和有条理的介绍。最后,出镜记者要密切配合相关工作人员,适应直播报道的各个环节,保证直播报道的顺利进行。

(三)镜头意识

镜头意识是指要强调出镜报道的“镜头感”。出镜记者以出镜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自己的形象和语言,是通过媒介传播的公众形象。同时,这个公众形象要获得观众的接受和认可。动态的出镜报道中,出镜记者往往是边走边说,边想边说。出镜记者除了要适应和满足拍摄的需要,还应当适时调动场景进行拍摄,善于寻找现场的关键细节,并结合现场环境面对镜头进行新闻报道。此外,高科技设备的加入,增强了出镜记者的自主性,使得现场报道的生态发生了变化。比如GoPro、手持云台等具有综合功能的便携式拍摄设备的使用,保证了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可以进行自拍式报道。这种叙事形式在新媒体视听表达中应用广泛。出镜记者要想在镜头前更好地展示自我、采访人物,使报道呈现更开阔的自主性空间,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出镜记者在工作时,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给人以专业化、职业化的感受,并且具有大方、自然、得体的仪态和仪表,给观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出镜记者要注重交流的对象感,尽可能展示严谨而亲切的形象,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可以适当地在镜头前进行演示和表演。最后,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表现要有分寸感,不能为了出镜而作秀。出镜虽然是记者展示自我的机会,但是记者要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准确无误地进行出镜报道,并在此过程中体现个人的风格和特性。当然,因为出镜的需要,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同样重要。它与语言符号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具有强调语言信息、彰显个性魅力、展示媒体风采等功能。

三、视听新闻出镜记者的能力分析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全媒体视角展开,以全媒体思维确定培养目标,以全媒体业务需求为基础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培养能够突破传统媒体思维与能力,具备现代融媒体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3]。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新闻传播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拓宽了专业知识与传播技术的延伸空间。在传播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必须强化人才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及应用能力,培养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符合业界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一)新闻价值判断能力

新闻价值判断能力是视听新闻传播人才最核心的能力,它主要在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报道三个方面发挥作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信息量的井喷,新闻工作者在海量信息中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做出的判断,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得失与成败。这考验的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4]。首先,在新闻策划方面,高校要培养学生日常搜索新闻热点的能力,也就是新闻线索的鉴别能力。记者要从众多的新闻线索中挑选出具有新鲜性、时效性、典型性的新闻线索,从而确定新闻报道的选题,并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调查分析,明确报道的方向、重点和流程。其次,在新闻采访方面,高校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采访交流中捕捉新闻事件的细节,挖掘具有价值的事实内容。最后,在新闻报道方面,记者要能够将所获知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编排,迅速判断、鉴别具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并且可以预见性地估计可能出现变动发展的新闻事实。部分新媒体虽能为现场报道记者提供信源和报道思路,但在真实、客观、深刻等方面难以超越传统媒体,其往往为了求新求快而造成事件的失真或反转。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记者要秉承专业性,以严谨的态度关注事件动态和来自各渠道的最新信息,持续进行了解和核查,将权威和深度作为新闻报道的追求目标,提升专业性。

(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是支撑出镜记者在镜头前表现的基础,也是记者出镜报道中最重要的能力。这与记者的文史哲修养、写作能力密不可分。录像型出镜报道为了追求播出效果,可以多次录制。而在直播型出镜报道中,记者只有一次出镜机会,非常考验记者的基本功,如果直播出现失误则影响新闻报道效果,并且容易对记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进而影响后续现场报道的表现。语言表达沟通的重点是有声语言的表现能力,主要体现在记者标准的语音和熟练的语言技巧,以及面对镜头和进行采访时的对象感和交流感。首先,记者要能够说标准的普通话,这是出镜报道的基础。除了通过专业的学习,记者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练习,保证在镜头前可以流畅自如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记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说话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其次,在出镜报道的实践中,大部分情况下记者会以事先写好的文稿作为基础,在进行具体报道之前认真进行备稿,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适应自身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特点。最后,新闻如果涉及动态报道则需要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或进行现场评论,因而其提问能力和评述能力亦是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关键所在。此外,语言承载着表达者的立场、思想和情感,这种交流能向观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新媒体快节奏、碎片化的特性影响现场报道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了适应受众的接受习惯,记者要善于挖掘打动人心的有效细节,以简单明晰的语言搭建紧凑的叙事结构。

(三)视听创作技术能力

如今,视听生产已成为大多数人触手可及、不再略显高深的技术。因此,专业化生产的意义更加不可或缺。相比大多数人“随手拍”式的“创作”而言,在视听新闻这个体现专门性、公共性和社会性的职业领域中,记者熟练地掌握专业的技术观念和实践规范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5]。因此,记者应该加强艺术理论修养,增强对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能力,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视听思维。视听新闻具有多元而有效的表现元素,其以图像、声音、文字符号等作用于受众的感官,兼具形象、动作、色彩、声音、运动变化于一体的传播内容,具有鲜明的大众审美感。视听新闻传播的符号系统包括视觉和听觉两个部分,虽然视听新闻生产中占据主导性的是视觉逻辑,但是声音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作用。图像和声音合为一体才具有叙事、表意的统一性。视听创作思维是进行视听新闻制作的基础,这要求记者对视听新闻制作原理具有深度理解,包括对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的深刻理解,把握其原理及其运用的原则和技巧,尤其是声画关系的表现力。同时,记者还应掌握蒙太奇及影像的基本语法。蒙太奇观念体现影视美学思维,是影视艺术的构成方式,贯穿影视作品的构思、题材、制作的全过程。新媒体具有其独特的技术特征,这给视听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比如,短视频中的新闻播出重点更加突出,视点更加聚焦,侧重叙事上的碎片化,往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追求快速形成视觉高潮。网络新闻直播强调互动性和移动性,多角度呈现现场画面,甚至设置双屏融合,创造大小屏共通的观看体验。因此,记者必须能够掌握新媒体视听传播特征和技术,熟练地使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快速将现场信息转化为新闻报道。

四、结语

数字化、移动化成为视听传播的主流,新兴技术的变革使视听新闻传播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带给受众以立体化、多元化的视听体验。这给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变革的动力。记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新闻传播素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更需要具备全媒体化的实践操作技能,如此才可以对信息的采集、编辑和播出进行调度。高校要想能够为新时代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大有可为的后备人才,这条培养之路还具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培.出镜报道与新闻主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张龙,崔林,张树华.电视直播与现场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3]郑德梅.构建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新格局[J].青年记者,2020(18):100-101.

[4]张超.出镜报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周勇.视听新闻报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