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月
摘要:在当今注重提升国民文化精神的“全民阅读”时代,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学科独特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美术欣赏;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美术学科方面,也提出了五个学科核心素养。分别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和文化理解。在当今注重提升国民文化精神的“全民阅读”时代,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学科独特的“阅读”方式。如何借用美术学科的独特性,使用有效的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呢?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日常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实施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我在欣赏评述课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明”——清晰,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目标的确立必须深思熟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问题。比如,教学目标定得太大。把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如:“通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审美能力、素养”等,好高骛远, 无法达成;或是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用“了解”“ 知道”“ 理解”“ 掌握” 等描述心理过程的术语来描述目标,削弱了教学目标的导向和评价功能;还有的教学目标“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针对一个课时找准一个具体的目标,学生难以“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不利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国内深度学习提出者崔成林老师认为:设计学习目标的三大原则:可操作、可测评、突出成果性。以小学美术四年级《画家梵高》一课为例:
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梵高生平、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2)能力目标:能用简单的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提高审美素养与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梵高的艺术精神,提升对艺术的热爱。
修改后:
(1)能复述梵高的生平,界定并列举出梵高的绘画风格。
(2)能用语言描述梵高作品,举例说明梵高的艺术风格。
(3)选择喜欢的作品,运用200字以内的文字进行描述。
(4)例举梵高的故事,发现梵高的艺术精神,提升对艺术的热爱。
修改后的目标设计1,2,4条是可操作可测评的,第3条体现了成果性。
二、“渔”——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中的艺术大师,有些表现方式,离学生很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如五年级的欣赏评述课《20世纪艺术大师——马蒂斯》一课,由于学生对于马蒂斯的不了解,初次接触时肯定接受不了他的这种艺术风格,甚至有的觉得他的作品“乱七八糟”。于是我在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并制作好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学生以新知识为中心,借助多种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合作、设计等自主探究活动,最终通过信息的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有意义,属于深度学习。这样的方法,学生掌握之后就能在相似情境下“举一反三”,并将原则思路迁移运用。
我们的学生像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苗,艺术大师像是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之间有大大的差距。作为园丁的我们如何养育我们的小苗苗,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的方式成长为茂盛的大树,这是作为园丁的我们,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
三、“比”——欣赏教学中的“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欣赏美术作品的一个直观、有效的方法,也是美术欣赏的重要手段。比如,在《画家梵高》一课的讲授中欣赏《向日葵》作品时,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画面线条的动感和强烈的色彩呢?我让学生比较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和另一幅较写实的向日葵作品,学生开始時都认为写实的作品很美,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这些向日葵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在舞蹈,那么你认为哪幅向日葵跳得更欢快呢?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梵高画的向日葵线条富有变化,动感十足,而另一幅作品中的向日葵线条变化较少。我接着再引导学生感悟梵高《向日葵》的色彩运用。同样运用比较的方法,学生体验到了红、橙、黄三色的强烈情感。通过比较、解读作品,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赏析感受梵高作品:原来梵高是用富有动感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自己心中富有生命力的向日葵,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向日葵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美术欣赏中,运用这样的比较方法,学生获得鲜活的欣赏体验,审美感受,更容易理解大师的作品表现方式。
在课堂中,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有正确的方向;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有科学的途径。这样优化了的课堂教学,便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2016-6
[2]钟启泉,崔允漷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2018-7
大连市沙河口区刘家桥小学 1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