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彧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已经逐渐从传统知识能力教学转移到情感教学,作为历史课堂载体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丰富与修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到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五大核心素养开始逐渐取代三维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2020年版新课程标准在2017版新课标的原有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修订,增加了英雄人物、民族气节、英雄气概等相关内容,在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凸显了学习英雄与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看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家国情怀的发展与内涵及其重要价值,并且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历史教材进一步开展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历史教材;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7-0109-05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素材,也是家国情怀的承载体。近些年来,中学教育不断推行教改,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教材的修订上。从2017年9月起,部编版历史教材开始推向全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历史专家、历史教育者、高校教师以及一线教师参与到教材编撰中来[1]。
一、“家国情怀”的发展与内涵
(一)家国情怀的历史发展
从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到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形成了重家庭、重亲情的道德习惯,千万中华儿女也将不约而同地将“爱国”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家庭的烙印刻在华夏儿女的基因中,这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家国情怀集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领导人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特色,将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形成了专属华夏儿女的处事逻辑。无论古今,家国情怀就是中国人独有的社会价值逻辑。成千上万的原生家庭组成了当今强盛的中国,家庭好比社会中的每一粒分子,虽然很小,但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也是每个孩子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二)不同历史时期家国情怀的内涵
新中国的历史教育在建国初期,就确定了唯物史观的指导性地位,经历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终于独立当家做主了。我们打败了帝国主义,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又在不断的战争中培养了与共产国际的深厚友谊。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科将重心放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及国际主义的教育中,发扬民族自尊心,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联系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开始逐步走向世界,传统历史学科在传统基础上与国际相接轨。与此同时,我们仍坚定不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针,在社会飞速进步的背景下,发挥了学科特点——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为国家建设献身的信念[2]。
20世纪以来,国际大环境错综复杂,局部冲突不断,挑战越来越多,历史教育的重任也愈发凸显。历史学科开始偏向我国国情,偏向中国历史优秀的文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规定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学生必须拥有哪些优秀品格和基本素质,教师在实施教育实践中应达到的、具体的教育目标要求。
纵观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家国情怀具有浓浓的时代烙印,与此同时又受其他多重因素制约,但不难看出,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的重中之重[3]。
二、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价值
(一)搭建历史桥梁,引发学生共鸣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历史是一段段有趣的故事,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个体。作为历史教师,需要将历史故事情景化,利用有情、有景、有趣的素材,合理引导与激励,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视角深入一段段有趣的历史,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搏;历史上的众多历史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作为历史教师需要引入详实可靠的史料,利用这些史料与其他辅助手段,塑造诸多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感悟人物最真实的内心活动。但是需要注意,历史与历史人物是客观存在的,后世的评价与史料多少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教师要善于剔除主观意识,把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判断。
除了客观的历史知识外,教师运用教学技巧所渗透的家国情怀,可以让学生引起共鸣,有利于历史教学,但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颇高。传统的教学环节无法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下的历史核心素养,要达到新课标所要求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拓展教师的素质以及授课的多样性。比如丰富教学方法的种类,除了传统的讲述法外,多增加讨论法、探究法、陶冶法等其他教学方法,但是要注意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无须在课本一概而过的部分浪费过多的时间。一节有高度的歷史课,除了要有精彩的导入,还有兼备重难点的有机分配,同时可以增加历史活动课、历史辩论赛等等多种授课方式。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成就了中华民族。纵观我国历史,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曾发生了多次,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推动汉化,推动历史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政府根据具体国情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在保留各民族传统的同时进行管理。关于各民族团结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有关“石榴籽”的精彩论述,各民族和而不同,但是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从历史与现实综合考量来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作为历史教师除了在历史教学中探索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外,还要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认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展“家国情怀”的教育符合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对社会主义有用的人才。从微观上来说,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从宏观上来说,国家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教育,这才能使新时代的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增强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可。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依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尤其是具有创新活力的学生群体。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直接关系民族的未来。从广义上来说,家国情怀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了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狭义上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学习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中国历史,作为教师要将几千年来文化中的精髓在历史课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要将写满屈辱的近代中国历史的真相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个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不思进取依然会落后。结合当今国际多极化发展趋势来看,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在中国,要善于放眼全世界,学习世界历史文化的同时,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机结合。
在课堂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体利益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坚定信念,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相联系,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所以,发挥历史课堂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培养“筑梦人”。
三、从历史中挖掘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
(一)观历史教材对家国情怀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政局动荡,除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各系军阀的混战,政治衰败,经济凋零,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受到千年来最大的威胁,而当时的中国教育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况?卞鸿儒先生曾写道:“暴日在东北之文化侵略政策,如奴隶学校之设施,文化专业之操纵,历时虽久,然犹仅限于旅大租借地及南满铁路沿线各地,尚未能普及也。迨至‘九一八之难作,具凡东北各学校及文化机关,悉被其摧残蹂躏,破坏无余。于是在武力占领之下,为贯彻其奴化教育起见,始又迫令恢复少数之中小学校,而擅改教材,非法取缔无义之蛮横举动,从事操纵,如伪造教育制度也,造制奴隶教育工具也,编八审教材也,凡可以奴化我东北民众之种种方法,无不次第实现矣!”[4]
这是著名历史学者卞鸿儒先生读伪满洲国小学教材后所做的总结,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让人触目惊心,生活在和平时代越来越强大的新中国,我们无法想象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教育这片最后的绿洲都被日本帝国主义从根基上蚕食,面临极大的威胁。日本帝国主义从文化下手,重新修订教材,完全无视我们国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全面日语化教育,推行奴化教育,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人的身体可以被打败,但意志与精神无法被消灭。”可见,一个人真正的力量源泉是精神的力量,而日本帝国主义恰恰正在蚕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奴化”教育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戛然而止,这比战争带来的肉体上的伤害更令人担忧。
(二)“和平演变”笼罩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迫在眉睫
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通信设备发达,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世界上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政治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在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们依然要警惕潜在的威胁——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北约集团对我国在政治上进行压迫、军事上进行威胁、经济上进行制裁。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对我国下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巨大的隐患。
以苏联为例,二战后西欧国家处处残垣断壁,整个欧洲大陆百废待兴,远处美洲大陆的美国成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放眼整个世界,只有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能勉强与美国抗衡,虽然最终苏联敗下阵来,但过程却让大多数人始料未及,苏联人没有倒在美国人的核武器下,而是倒在了“糖衣炮弹”下。其中,苏联高层领导人自己的政策失误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美国人的文化渗透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遭受到“文化侵略”。美国针对苏联所制定的“文化渗透”政策,其实就是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和平演变”。这种方式并不起眼,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并且长此以往,具有无法用肉眼识别的破坏性,主要以电视、电影、广播、新闻、文学作品来传播西方的政治理念、价值观、生活观,不分地域与时差,无时无刻,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人的行为方式[5]。近期香港事件让我们对香港教育提出了疑问,是什么让这些与我们同为炎黄子孙的年轻人背离传统?是什么让这些学生走向极端,与国家对抗?这一切,都是教育出现了巨大的裂痕,亟须改变。习主席认为港澳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但香港年轻人在文化方面背道而驰,其实追根溯源,问题的症结在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除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外,学者陈冯富珍认为要针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6]。
四、利用历史教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一)规范使用历史教材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历史教材的核心地位。历史课堂的形式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核心载体——历史教材。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备课,并且要合理地利用任何能利用的资源,以“用教材教”为目标,提升教学效率。目前统编版教材出台后不断推广,新教材内容简洁,给老师留下了充裕的备课空间,只要不脱离历核心素养、新课标与教材的基本脉络即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材、了解新课标、了解国家最新相关政策、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了解后,更要潜心钻研,这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从当前教改的大趋势来看,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角色定位也由传统教育的中心转化为引导者,这也要求教师需要保持专注,不断进步,用更高的要求要求自己,以此保证“家国情怀”教育的顺利开展。除了日常教学外,教师要不断补充历史知識,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并且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址或者历史遗迹,若没有条件,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欣赏革命影片、历史纪录片等,强化学生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
(二)提升教师能力,用科学的方法讲授
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学生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教师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学需要在教师选拔中提高要求,严格筛选,这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工作,根据教师的个人情况,不断提高个人技能;最后,学校可以与其他高校取得密切联系,聘请优秀的相关专家或者高才生任教,或者定期举办学校之间的交流会,相互切磋借鉴。
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教学的艺术。以我国著名教学专家于漪老师为例:于老师授课时顺口说了一句,有同学笑出了声,于老师立刻反思自己的问题,并且进行了修正,学生也立刻将注意力回到了课文本身。于老师也提到:“学生读懂读会才是目的,我们老师要善于将抽象的语言通俗化,方便学生理解。”[7]
(三)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展
于漪老师曾指出:“要尽量拓展课堂、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同时也要注意有限度地进行开发,提高学生的能力,将课堂“丰满化”。[8]在授课时,应该结合时政热点,通过隐性介入,让学生建立了解时政的习惯。以历史课为例,在教授遵义会议一课时,可以拓展与长征有关的知识,例如播放与长征有关的影片、推荐相关书籍,旨在加强课堂的氛围,达到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目的。根据历史新教材来看,内容越来越少、结构越来越简单是新的趋势,如果仅仅按照以前的授课方式,基本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授课,可能仅仅需要半节课就足够了,这就说明新教材、新课标要求下的历史课堂,是大胆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的。
(四)让教材“活起来”
现代教学给了教师充分展示课堂的机会,通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多种辅助手段的帮助,让教材“活起来”,或者通过形式的变化让教材“活起来”。历史课除了讲授,讨论、辩论、观看纪录片、参观历史古迹等多种方式,其实都可以运用起来,让历史教材上的文字变成真实的画面,深入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活的教材”。例如在《甲午战争》一课,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网上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或者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走进最真实的历史,了解甲午战争前中国、日本的真实国情。教材告诉我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我们输给了蕞尔小国日本,进而引发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但学生可能并不知道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教材不会写1894年适逢慈禧太后60大寿,慈禧举全国之力筹备寿宴,给了日本可乘之机,所以我们在规范使用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深挖史料,搜集史料,让学生走进最靠近真相的历史。
(五)运用“模块—专题教育”集中开展
模块化专题化教育是2004年的产物,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没有引进模块化教育前,历史教育通常采用通史教学,即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授课。20世纪初,我国历史教材大多采用章节编写[9],模块化专题化的改变是一次大的突破。例如,准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课时,从西周、秦、汉、唐一直到清,历史脉络清晰,利于纵向比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架构,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认同感,进一步培养家国情怀。单元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学习的观念,历史是一个发展的整体,不是随意割裂的,单元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的联系,将原本割裂的知识进行串联,对于历史的学习非常有益。
五、结语
没有文化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民族,没有民族就没有力量。民族间的争存本质上是文化的争存,民族力量本质上是文化力量。如果我们只把民族二字放在嘴边,而没有了解民族的文化,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著名学者钱穆有关民族的论述[10]。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历史时期、历史环境,家国情怀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新课改下国家的具体要求。怎样更好地把握历史教材,更加合理地运用好教材,把教材最大化利用在历史教学中,灌输以家国情怀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塑造强大的精神信念,加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同时学会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参考文献:
〔1〕石鸥,张学鹏.改革开放40年教材建设再论[J].教育学报,2018(02).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06).
〔3〕王德民,赵玉洁.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03):22.
〔4〕卞鸿儒.读所谓“满洲国”小学教材后.[J].行健月刊,1933(05).
〔5〕张鹭.山小琪,文化危机与苏联解体[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9(05).
〔6〕冯富珍.加强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香港青少年人心回归[N].人民政协报,2019-09-06.
〔7〕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4.
〔10〕钱穆.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A].周弘博主编.中国历史研究法[C].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 165. (责任编辑 徐阳)
The Value of Core Accomplishment of 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
——Taking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Feeling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an Example
ZHANG Y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history classroom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bility teaching to the emotional teaching, and the history textbooks as the carrier of the history classroom are also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revised. The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s (2017 edition) mentions the concept of core literacy in histor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ive core literacy begin to gradually replace the three-dimensional goal and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teaching. The 2020 edi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was revised agai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2017 edi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dding relevant content such as heroes, national integrity, and heroic spirit. Under the premise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it further highlights the educ ation of learning heroes and patriotism.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istic qualities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and important value of national feelings,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history textbooks to further develop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feelings.
Keywords: 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 Core Literacy; Home Countries Feel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