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子 张文旭
摘 要:探讨赤峰市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及相关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迫切性。因此,本次研究缘起的方式总结了赤峰市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迫切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故而在分析核心术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原则、列举了培育的有效途径以及总结了应该重点培育的内容并谈及了对培育实践的评估及其相关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7-0024-06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地级市。常住人口431.5万人,其中包含蒙古族、汉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聚集区。在国内外民族环境不断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越发显得至关重要了。它不仅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与进步。如此的现实让我们意识到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战略任务的迫切性。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赤峰市是多民族的区域,因此,为了细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战略任务,我们确定了本次的研究课题: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赤峰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是一项旨在解决复杂化背景下民族问题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总结。因而,这次的研究有其特定的缘起。这次研究,既有理论的探索,又有实践的总结,还有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因而,在简要背景介绍的基础上,还涉及如下问题的探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说明、培育的指导原则、培育实践的具体途径以及培育效果的反馈与利用。
一、研究的缘起
探讨赤峰市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缘起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总结:理论细化的需要、实践的总结与拓展、区域发展的需求。
(一)理论细化的需要
任何一个区域内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研究都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相关理论的细化。此处的理论细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理论归属上的细化
指导赤峰市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所需要的指导理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民族认同,核心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1]研读引文可知,“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理论,都是指导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的理论渊源。鉴于这样的理论联系,我们说本次研究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细化。
在理论的归属上,任何一行政区域内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研究,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研究的细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主席曾经以建设精神家园为核心,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当我们把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限定在“赤峰”这一行政区域内,限定在青少年的这一特定的对象时,这也表现出理论上的细化。
2.研究对象上的细化
任何一项理论都有其特写的指导对象,这是毋庸置疑的。理论指导的对象是固定的,固定的指导实践又反馈着理论的完善程度与具体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对象是全国的56个民族;从地域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的是全国的所有民族;从区域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相关研究针对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问题而本次研究的针对对象却被局限于赤峰市这一行政区域内。从培育的对象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象是各民族的全体人员。然而当本次研究把其局限于特定区域中的特定年龄段的人员时,这毫无疑问,又是一种细化。
3.研究内容上的细化
因为区域的限定,研究内容的细化也就成了铁定的事实。在全国的范围内生活着56个民族而在赤峰市的区域内,主要有蒙古族、汉族和回族。每一个民族都有与其特定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活风俗。探讨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其涉及的内容就会因民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当我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到蒙古族、汉族、回族这3个民族的时候,显然我们本次的研究内容没有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的内容那么繁杂。
(二)实践总结与拓展
赤峰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可谓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总结与拓展。这里的“实践”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有关少数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的实践;二是运用少数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相关理论指导下的培育实践。这里所谓的“拓展”就是把其他各地研究的先进经验及正确的结论运用于指导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实践。在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青少年或者说青少年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在知网上,当我们以“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时候,搜索的结果多以“高校学生”或“大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研究相关。从年龄上看,大学生与高校学生的年龄多是本次研究中“青年”一词的范畴。而我们这次把“少年”纳入其中,这很明显是把大学生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经验拓展到了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从学龄段上讲,由大学生到中小学生,这不只是简单地由大学到中小学的变化,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的拓展性尝试。
(三)区域发展的需求
赤峰市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也是满足赤峰市区域发展的必然举措。民族问题影响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这已是一项共识。文化产业已是赤峰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关于赤峰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2020年赤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如下的总结:契丹辽博物馆一期工程主体完成,辽上京博物馆、红山文化博物馆开馆运营,市档案馆建成投用[2]。该报告以列举的方式展示了赤峰市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成就。这些成就里的每项成果都体现了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在这些民族博物馆、档案馆的建设中与使用中,它们必然会成为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媒介。红山文化博物馆里的玉猪龙是一件凝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瑰宝。玉猪龙又称玉兽形,学术界对其的争论还未结束,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玉猪龙与萨满教有关。从语言来源上分析,有学者认为“萨满教”一词是女真语,但其在蒙语里被译为“孛额”,还有学者認为,“萨满”原自梵语,后经汉语的传播被借入通古斯语。如此的语言转换传播,意味着多种类民族人民的参与。事实也的确如此,藏族、蒙古族及满洲人(部分汉族人)都是信徒,这就是说,有关玉猪龙的展览及以其为代表形成的文化产业若要发展,必须有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悟。以红山文化博物馆开馆运营为契机,以玉猪龙等民族文物的展览为主要方式,借此开启赤峰文化产业的发展序幕。这是区域发展的需求,也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途径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与经济发展的尝试。
二、核心术语的阐释
探讨赤峰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首先必须明确如下几个重要的核心术语: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共同体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的构成可知这一词语可以简单分为“少数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关键词。其中的“共同体”一词处于最核心的地位。
“共同体”早已出现在人类发展史中了。因此,对“共同体”一词的解读应着眼于两个维度:历史的和现实的。历史语境里的“共同体”与现实语境中的“共同体”虽有联系,但其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细微差别的。明确这些差别,既是对“共同体”的追根溯源,又是为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共同体”奠定基础。
从历史的维度上,最早提出“共同体”一词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人们存在于一个共同体中,人们对善的共同追求使人们获得了相应的利益”[3]引文阐明了两个事实:一是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共同体”这一理念的西方哲学家,二是“共同体”的价值与本质。在同一共同体的人,对共同目标——“善”的追求,让追求者从中获取了相应的利益。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也告诉我们,“国家”是一个重要的共同体。然而由于上述对“共同体”的界定过于宽泛,因而后续的社会学家不断地尝试着对其进行重新地界定,据其有关的统计,“共同体”的界定多达100余种。如此泛泛的界定,既不利于理解“民族共同体”,也不利于后续的进一步研究。鉴于明确研究对象的需要,许多研究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对此进行重新地界定。
在现实的维度上,我国学者费孝通等人也尝试着对“共同体”的內涵进行了界定。英语里的“community”被转译成了“社区”。如此的转变,意味着对“共同体”的研究开始转向区域层面上的思考。或许由区域想到了生活在特定区域里的人们,于是,“民族共同体”一词出现在了美国学者的作品里。安德森在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为此给出了理由:“因为即使是最小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与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4]。安德森在引文里的陈述是其基于特定时代的思考,因而是成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共同体由想象变成现实成为可能。于是,“脱域的共同体”这一研究思路出现了。“脱域的共同体”的出现意味着两个可喜的研究事实:一是时空重组上的共同体构建;二是对原来研究语境的延续。“脱域”意味着共同体研究对“community”的重新思考,强调着原有研究语境的重构,也暗示着共同体的研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二)民族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逻辑上,少数民族共同体的上位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最先形成的共同体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对此,研究者有过这样的论述:
历史上的“华夷一统”“天下观”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华夷一统观念的形成表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国家。依据历史学的研究,夏朝的建立的同时也意味华夏民族的诞生。与之相对的、生活在夏朝周边的诸多少数民族统称为“夷人”,于是在华夏民族与这些“夷人”相互往来中,逐渐形成了“华夷一统”的民族观[5]。随着朝代的更替,到了明朝的时候,便出现了“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思想。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由萌芽变成了现实。
“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6]这是梁启超得出的结论。对于如此的多民族构成,在“五族共和”的思想中,孙中山认为所谓的“中华民族”应由汉、满、蒙、回、藏等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暂且不对孙中山的观点进行评论,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括就可以启发我们获取如下的结论。
我们想到它应有的内涵应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从自在民族走向自觉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价值定位与价值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历史——地理层面、经济——文化层面、政治——法治层面三个维度来分析,包含中华民族共生共存意识、中华民族共建共享意识、中华民族交往交融意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意识、中华民族民主法治意识等五个意识[7]。虽然这不是最终的界定,但这样的说明无疑是我们目前最为明确的结论。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原则
任何一个人的同族共同体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同时,任何一个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为了提升培育的效果,我们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培育原则。
(一)原则制定的现实依据
制定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原则的依据可分为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对于前者,前边多已论及,故在此不再赘述。对于现实依据,我们可以这样总结。
首先,指导理论的逐步完善化。随着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实践的拓展,指导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理论体现出了不断完善化的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历史上民族共同体理论萌芽、发生、发展脉络的梳理,也表现为对国外研究理论的创新性借鉴。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在索艳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一文中,她就曾对本土化的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历程,从“史前文明多元文共生的痕迹、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近代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等维度上对此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从史前文明中的共生痕迹到当代的共同体意识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的完善过程。在《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一文中,郑明浩对广州这一行政区域内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现状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行了总结。与其说这样的总结是对其培育现状的归纳,不如说是对其培育理论的补充与丰富。
其次,培育现状的不均衡性发展。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赤峰市内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不均衡发展现状。在市区中有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赤峰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赤峰学院等著名的院校。然而在其他的县区,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等地的教育资源都几乎无法与之相比。
从另一个角度看,培育的不均衡还表现为赤峰市内与市外的对比上。与其他市级区域内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相比,赤峰市内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其成功之处,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即使同在高校内部,不同高校间的民族共同体培育也存在着途径、效果上的差异。
在一次以“您能在一些新闻媒体和宣传栏目中看到有关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的内容吗?”为调查问卷的研究中,被调查的500学生中得出了如下的统计结果:只有34%的学生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内容,56%的学生是偶尔会看到,还有10%的学生选择了“从未看到过”和“不清楚”[8]引文表明了两个事实:一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同一高校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调查方式,用于赤峰市内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肯定会与上述结果完全不同。这也就是说,培育资源的不均衡现状最终导致培育结果上的差异。
(二)原则的具体内涵及说明
依据上述对其现状的总结,我们制定了赤峰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原则:理论创新为先导、实践细化中的环境构建、培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循序渐进性的效果彰显。
对上述培育原则,我们进行如下的说明。
首先,理论创新为先导的原则。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但这些被用于指导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没有一个是专门针对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因此,在选择理论,在运用这些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创新意识。即在运用这些共性理论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中,理论的内容必须与本地的培育实践结合。依据本地培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确定解决的方式,对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确定解决顺序……这所有的一切均表现出创新的特点。换而言之,理论创新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的先决条件。
其次,实践细化中的环境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的细化是理论创新的继续,这种培育实践中的继续的价值体现为培育环境的构建。青少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从外延上看,青少年并非全部是在校的学生,因而,构建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培育环境,构建一个知、情、意、行完全统一立体化的培育环境,这无疑是对其培育理论的细化,对其培育过程的细化。从另一个角度看,细化是创新,目的是构建培育环境,提升培育效果。
再次,培育资源的整合与转化。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撑,这是无须费言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里的培育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以培育资源存在的地点而言,它可以分为家庭培育资源、院校培育资源、社会培育资源。这三类资源的培育效果是有所不同的,相对而言,院校资源的培育效果最为理想。但究其最终效果,只有这三类资源的有机整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最理想的效果。以培育资源存在的时间为标准,这些培育资源又有古代和现代的培育资源之分。同样,以时间为标准而分的培育资源,其最终的培育效果也是有所区别的。但最理想化的运用还是应以彼此的整合与利用转化为主要方式。
最后,循序渐进的效果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培育的效果是分期显效的。因此,在培育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悲观失望。随着培育进程的发展,培育过程的深入,培育的效果会逐渐得到彰显。这就正如在历史的发展中,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萌芽、产生、发展一样,针对个人的培育也是一样,先要让其意识到需要提升自己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然后再让其产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在此基础上使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影响。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途径
依据上述制定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原则,结合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我们可以确定如下的培育途径。
(一)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
“青少年”的外延主要包括两类人员:一是在校生,二是在各中小学、大专院校以外的人员。两类人员比较,前者是民族共同体培育的主要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排除了后者。因此,我们应把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作为首要的培育途径。
以赤峰市区为例,赤峰学院是拥有综合教育资源的院校。若能把思政课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整合在一起,那无疑是最理想化的培育途径。对此,有研究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9]这也就是说,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究其原因,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基于对世界各国民族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形成的先进理论。获取民族观形成的理论一定离不开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在赤峰学院无疑又拥有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的配备,辅助的教育资源,这都是赤峰市内其他行政区域不可能比拟的。然而,正如前边所讲,即使在赤峰市内,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不均衡的。虽然其他各地的中小学没有赤峰学院那样令人瞩目的资源,但这些教育主体仍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参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着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入门级培育。特别是小学开设的民族团结课,更是成为培育小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们的心中不只是了解到了蒙古族、回族的特殊民族文化,而且结合他们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现实意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目的。
除了课程之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可以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中。为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式,挖掘传统校园文化的教育价值,以期实现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利用红色资源,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多渠道加强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持有这类观点的研究者不在少数。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构建一个有利于提升培育效果的教育氛围。
(二)全媒体平台的参与
依据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特殊对象——青少年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媒体平台参与”这一现代化、智能性的培育方式。在5G时代,在自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共存的现实中,青少年对自媒体平台的偏爱让我们参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者不能不想到这条现代化的培育途径。若能把抖音平台,快手平台、火山视频、微信公众号与网络平台进行整合并利用其信息传播的特点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无疑也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与时俱进。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1]引文是习主席的论述。他对全媒體平台的正确评价让我们意识到了全媒体平台参与赤峰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若要让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信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那则将是我们培育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春天。
(三)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
虽然在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有许多现代的资源可以利用,但传统文化资源的积极影响也会让我们意识到培育资源现代转化的重要性。在传统资源中,红色资源的现代转化无疑是任何一位参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者都必须思考的话题。
目前探讨红色资源现代转化或者说利用红色资源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文献主要有:《电影〈红色土司〉:羌族英雄与民族共同体》《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功用》等。前者以实例的方式介绍了作者对这方面工作的探索,后者以实践经验为对象,对其中存在的理性事实进行了客观地分析。
有许多研究者都在探讨红色文化在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作用。“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定位,深入挖掘其深层价值,为进一步拓展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12]引文虽短,但却论述了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是各族人民都有其红色资源;二是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红色资源都可以被用以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实也正是如此,韩麟符是一位著名的革命英雄,生于元宝山区风水沟镇。五四时期就已参与革命,后经李大钊介绍入党。曾与张太雷、罗章龙等人一起,参与“民族问题研究会”的工作。最后因叛徒的出卖而被杀害于山西祖籍榆次县东苏村真武庙外。韩麟符是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但他却不是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唯一英雄。若能把此红色资源转化为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媒介,无疑可以提升各族青少年的民族共同感。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内容
制定了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原则,确定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途径,我们还需要完成对培育内容的选择,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培育工作步入正轨。依据其他研究者的科学结论,选择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具体内容——即习近平总书记的“五认同”理论:认同伟大的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认同”理论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认同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建造的伟大祖国可以夯实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基础;认同中华民族,即由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可以引导青少年构建正确的民族观,抵御“三股势力”的影响;文化认同,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之根,和睦之魂;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利于把各族的青少年统一起来,强化他们的“四个自信”。从而把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生共存意识、中华民族共建共享意识、中华民族交往交融意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意识、中华民族民主法治意识等五个意识整合在一起,构建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民族共同全意识的培育评估与反馈
与其他各地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一样,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同样也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其理论研究与培育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估。
针对民族共同意识培育的评估对象,应该从四个方面着眼: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培育实践,三是培育对象,四是培育主体。
首先,理论研究。理论的更新与实践的发展是否完全一致,实践的展开与理论的指导是否完全一致,这是理论研究评估的重要内容。
其次,培育实践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对培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培育途径拓展是否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培育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培育的需求,以及培育的对象是否囊括了赤峰市内的所有青少年等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及时的评估,以便获取完善与改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信息。
再次,培育主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主体是由培育需求所决定的。在家庭、院校及社会上,民族共同体的培育主体处于不断地拓展中。因此,评估培育主体是否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与评估培育的其他内容同样重要。
确定了评估对象,还要制定评估的标准。评估标准的制定也非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培育实践的开展现状,逐步思考并完善。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学术意义,本次针对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相关研究就是如此。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其实质是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细化,是促进赤峰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对赤峰市已有培育实践的经验总结。鉴于如此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理清“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赤峰市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然后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对培育的原则、培育的途径以及培育的内容、培育效果的评估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说明与阐释。
——————————
参考文献:
〔1〕陈凤林.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4):52-56.
〔2〕摘自2020年赤峰市政府工作报告.
〔3〕〔4〕王湘穗.三居其一:未来世界的中国定位[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52,132.
〔5〕〔7〕侯大鵬.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
〔6〕梁启超.历史上中华民族之观察[A]饮冰室合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9.4.
〔8〕郑明浩.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12.
〔9〕沈桂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党的民族政策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9.
〔10〕曾红宇,毕天良.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03):14.
〔1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4-8.
〔12〕王占斌.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功用[J].沈阳干部学刊,2019(08):20.
(责任编辑 徐阳)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Adolescent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 Chifeng City
XIA Chun-zi, ZHANG Wen-x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o discus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the young people in Chifeng City and related issues,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urgency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erefore, firstly, it summarizes the urgency of cultiv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the young people in Chifeng City in the way of the origin of this research.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a practice guided by theor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e term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the principles of cultiv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youth national community in Chifeng City are discussed, and effective ways of cultivation are listed and summarized. The content that should be cultivated is discussed and the evaluation of cultivation practice and related issu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Youth;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