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外壳名词人际功能的语步差异研究*

2021-09-09 11:20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外壳立场功能

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胡 新 南京大学 黄 燕

一、引言

以体裁为中心的学术语用能力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在体裁规约下,如何有效表达话语立场、与读者建立人际互动,是学术认知实现社会建构的重要手段,也日益成为学术写作研究的热点(Hyland&Guinda,2012;徐昉,2013)。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立场建构进行了探讨,如词块(Hyland,2008;徐昉,2011;胡新,2015)、元话语(Hyland,2005;辛志英、黄国文,2010)、评价及模糊语(Hyland,2002;徐宏亮,2011)等,但有关名词的立场表达研究,却常被忽略。

“外壳名词”(Shell nouns)是用于传递和表征命题信息的一类抽象名词(Schmid,2000:13),具有显著的立场表达作用。它由认知语言学家Schmid提出,命名中的“外壳”突显其装裹和呈递信息的特性。此类名词大量存在于学术体裁中,因而获得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现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对此类名词的语篇功能研究(Francis,1986、1994;Floerdew,2003;娄宝翠,2013),较少关注其人际功能,忽略了此类名词赋予作者表达立场、劝谏论说的认知评价潜能。近年来,虽有学者对此类名词的评价功能进行了探讨(Charles,2007;黑玉琴、黑玉芬,2011;姜峰,2016),但主要针对本族语作者的跨学科对比研究,对二语学习者的使用情况鲜有关注。

科技论文的摘要是全文学术认知的浓缩,它力求以最精练和准确的语言,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达成理解共识。摘要中的外壳名词,可以使作者的立场客观化,有助于读者融入作者的立场与视角,从而在较短的篇幅内实现摘要的语篇和人际功能。摘要有其独立的语篇结构,目前语言学家普遍认同的是五语步模式,即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Santos,1996;Hyland,2000)。对于中国作者来说,按照本族语作者的写作模式表达话语立场,与读者建立人际互动,更有利于准确传达学术成果,获得同行认可,从而使研究成果得到传播。因此,本研究通过语料库统计法,对比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工学期刊英文摘要中外壳名词的使用差异,着重考察各语步上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及人际表达功能,为中国学习者正确使用外壳名词提供实证依据。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所使用的外壳名词在总体使用频率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2)中外作者通过外壳名词所表达的立场和评价在各语步上有何不同?

二、研究方法

1.语料收集

以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对SCI收录期刊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选取电子工程、通信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工程以及光学工程学科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于2012—2013年所刊载的美国、英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出的研究性论文摘要,每种期刊随机各取20篇,共计100篇,总计16,699词,构建纯文本格式的本族语作者英文摘要语料库,简称本族语作者语料库(Native Speaker Corpus,NSC)。语料选取过程中,严格遵照Wood(2001)对母语使用者的定义,即第一作者为英美国家本族人常用名,且署名单位所在国家第一语言为英语。此外,我们还经由文献所提供的作者信息证实其教育经历所在国使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以进一步确保语料选取的科学性。

对于中国作者的语料选取,为使研究结果具有引领性,分别对应NSC语料库中各学科选取国内顶级刊物,即《电子学报》、《通信学报》、《机械工程学报》、《计算机学报》、《光学学报》,采集2012—2013年所刊载的中国作者的研究性论文英文摘要,每刊20篇,共计100篇,总计14,670词,构建纯文本格式的中国作者英文摘要语料库,简称中国作者语料库(Chinese Speaker Corpus,CSC)。

2.语步划分

本研究中,语步的人工标注主要依据科技论文摘要的五语步模式:背景(B)、目的(P)、方法(M)、结果(R)、结论(C)。对于语步合并的情况,我们按照主句所表达的语步功能来进行归类。五个语步分别对应不同记号,即1B、2P、3M、4R、5C,将其标注在相应语步的句首。标注过程中发现,中国作者的背景语步存在较为普遍的缺失现象。

人工标注任务由两位长期研究学术英语的科研人员承担。首先,两人独立完成所有的语料标注,然后,集中核查所有语料各语步标注的一致性,针对出现分歧的语步,进行讨论后达成一致,以确保人工标注的信度。

3.外壳名词的提取及处理

学术语篇中存在大量“外壳名词+补足语”结构,其立场表达作用显著(Biber et al.,1999;Charles,2007)。因此,本研究以此结构为切入点,考察外壳名词的人际功能。该结构中,外壳名词主要伴随“that从句”、“to do”、“of doing”、或“介词+疑问词从句”形式的补足语。

语料文本运用TreeTagger进行词性标注后,通过AntConc 3.4检索基于“名词+补足语(that从句、to do、of doing或介词+疑问词从句)”结构的正则表达式。根据Jiang&Hyland对外壳名词表达功能的分类,即外壳名词或是标明事物(件)的本质、或是描述事物(件)的特征、或是表达事物(件)之间的关系,具体描述如表1所示(Jiang&Hyland,2015)。对于满足条件的索引行进行仔细辨识和确认后,人工标注索引到的所有外壳名词并对其按表1进行分类,然后对其频率、结构及功能进行统计、比较与讨论。

表1.外壳名词的表达功能分类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外壳名词总体使用情况对比

统计结果显示,从数量上看,NSC中,外壳名词出现的总频次为27,平均每百万1617词;CSC中出现的总频次为11,平均每百万750词。总体而言,中国作者的使用量远少于本族语作者,两者间的差异显著(log-likelihood=5.04,p<0.05)。此发现与周惠、刘永兵(2015)对中外作者在英语专业学位论文中外壳名词的总体使用数量的差异相一致。

从结构上看,CSC中外壳名词主要伴随“that从句”,多达8个,占72.7%;而NSC中外壳名词则伴随“to do”(63.0%)或“of doing”(37.0%),并未发现“外壳名词+that从句”结构。此结果提示,中国学习者对外壳名词的掌握并不全面。国内英语课堂对“外壳名词+补足语”结构的教学侧重于同位语从句层面,中国学习者往往采用“that从句”对其前面的抽象名词进行解释说明。

从表达功能上看,NSC与CSC中的“外壳名词+补足语”结构均以表明事物(件)的本质和评判事物(件)的特征为主,表达事物(件)之间关系的案例并未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本族语作者较频繁地使用评判事物特征的外壳类名词,共21次,占其立场表达的77.8%。中国作者对表明事物本质及评判事物特征的外壳类名词使用较为均衡,分别占6个(54.5%)和5个(45.5%)。

2.各语步外壳名词立场功能对比

为了更加细致、具体地考察外壳名词的使用差异及其原因,我们继而深入摘要的各个语步,从表达功能上对比本族语作者和中国作者所使用的“外壳名词+补足语”结构在各语步的分布,分析中国作者对外壳名词立场表达功能构建的不足之处。表2列出了各语步上,中国作者与本族语作者外壳名词立场表达的使用情况。

表2.各语步外壳名词使用情况对比

续 表

1)背景语步

表2显示,背景语步上,NSC与CSC中出现的外壳名词数量均较多,分别为9例和5例。虽然中国作者的外壳名词在总体上使用不足,但此语步的使用数量占总使用量的比例甚至超过本族语作者12%。背景语步的交际功能主要是建立中心议题的外部氛围,作者通过外壳名词建立自己立场态度的语用预设,使读者能够更快融入作者的视角,从而确立当前研究的地位。进一步比较发现,此语步中国作者与本族语作者对外壳名词立场功能的构建方式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中国作者更倾向于用外壳名词来界定事物(件)的本质。中国作者主要使用事件类名词(如“topics”与“fact”)和认知类名词(如“problem”)来提出议题,突出问题,从而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认同研究的必要性。如:

(1)It is hot researchtopicsthat how to design a proper image sparse representation model and a fast numerical algorithm for effective sparse decomposition of images.

(2)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 tower has theproblemthat the heliostats have low precision shapes and large spot.

这也是本族语作者的做法之一。但除此之外,本族语作者还通过对事物(件)的特征评判,借助品质类名词(如“challenge”)、状态类名词(如“ability”)、方式类名词(如“way”)对事物(件)进行立场评价与阐释,向读者展示研究的特性与优势,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确立自己的研究地位。如:

(3)MHPs provide a passive and efficientwayof spreading heat away from a heat source.

(4)……,while the underlying rootchallengeof enabling networked intra-body miniaturized sensors and actuators that communicate through body tissuesis substantially unaddressed.

2)目的语步

表2显示,目的语步上,NSC与CSC中出现的外壳名词数量相当,分别为33.3%和36.4%。但分析发现,此语步上,中国作者与本族语作者对外壳名词立场功能的构建方式差异较大。目的语步的交际功能主要是陈述当前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族语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事物(件)的特征评判来实现此交流目的。在此过程中,用来描述事件发生或事物形成方式的方式类外壳名词,如“method”,“framework”,“approach”,“design”大量使用(55.6%),在其后的补足语信息中展示研究目的的具体内容,通过外壳名词的语义具体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易使读者认同作者的研究动机。如:

(5)We propose amethodto directly track the position of the endoscope using video data acquired from the endoscope camera.

(6)We propose a novel probabilisticframeworkto_merge_information_from_diffusion weighted_imaging_tractography_and_resting-state_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correlations to identify connectivity patterns in the brain.

相比而言,中国作者使用的方式类外壳名词数量较少,且形式单一(method)。此外,中国作者还通过使用外壳名词来界定事物(件)的本质,以实现此语步的交流目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国作者在背景语步存在较为普遍的语步缺失现象(肖忠华、曹雁,2014;胡新,2015),使用外壳名词来界定事物(件)的本质的案例也部分解释了语步标注过程中所发现的背景语步缺失的原因:中国作者或将背景语步合并入目的语步来彰显自己的研究目的。如:

(7)Aiming at the commonproblemthat there exist conflicts in many fields such as collaborative problem-solving,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so on,the lossless solving for conflicts(i.e.acquiring initial solving spaces)is investigat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wo-valued propositional logic.

3)方法语步

方法语步的交际功能主要是向读者展示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及实验步骤等。此语步上,中国作者基本未使用外壳名词,只有一例,如下:

(8)Themethodthat PKG pre-distributed a subset of master keyalso made the nodes obtain their keys and key update services.

此例中,作者通过“the method that”对研究方法加以具体描述,表达方式较为客观。

本族语作者则表现出与读者的互动。他们通过将补足语描述的事件或特征转换为名词化的事物,将动态范畴转变成静态范畴,回避作者的人格化,有助于作者构建看似客观的立场评价,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方法得到读者的认同和肯定。此外,通过在外壳名词前加载前置修饰语,以增强立场表达效果,突出研究方法的独到之处。如:

(9)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illustrated through asimpleexampleof how the prognosis of failure due to a developing intermittent open circuit in one of the phases increases the drive reliability.

(10)RVoxM automatically tunes all its free parameters during the training phase,and offers theadditionaladvantageof producing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utcomes.

例(9)、例(10)中的“simple”和“additional”分别强调了此种研究方法显而易见和独特的优势。姜峰(2016)指出,理工学科前置修饰语的倾向受科技语言“雅式”结构的影响,因为“绝大多数词汇以‘修饰语+事物+限定句’的名词结构形式出现”(Halliday,2004)。

4)结果语步

结果语步的交际目的是对主要研究结果进行陈述。表2的数据显示,此语步上,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均回避使用外壳名词,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揭示了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对摘要的结果语步写作特点的普遍共识,即客观陈述研究结果。

5)结论语步

结论语步的主要交流功能是总结得出研究的结论,或进行评价、指明应用价值或启示。表2的数据显示,结论语步上,中国作者的外壳名词使用数量较为欠缺,反映出中国作者缺乏对结论语步的立场构建与评价。中国作者只有1例借助状态类外壳名词(如例11)表明当前研究所具有的广阔研究前景及可延伸的研究领域,从而向读者表明当前研究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族语作者的表现手法之一。但除此之外,本族语作者还通过方式类外壳名词反复强调当前研究的重点,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如例12);或阐明当前研究对拓展未来研究方面的优势(如例13)。这是值得中国作者学习的地方。

(11)Our work indicates the feasibility andpossibilityof deploying the mechanism into real network devices for energy saving.

(12)Furthermore,the role of relaxation in x-space theory provides guidance as we developmethodsto minimize relaxation-induced blurring.This well be an important future area of research for the MPI community.

(13)These conclusions are important for guidingfutureeffortsto improve transparency in a given ID-HILS system.

四、结语

本文采用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外壳名词人际功能的使用差异,着重考察了各语步上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及人际表达功能。结果发现,中国作者使用的外壳名词在总体使用频率上远远少于本族语作者,且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通过外壳名词所表达的立场和评价在各语步上也表现出差异。中国作者对外壳名词使用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对“外壳名词+补足语”结构的掌握不全面,偏好使用“外壳名词+that从句”结构。因此,要加强对“外壳名词+to do”、“外壳名词+of doing”结构的教学,如“method”一词,本族语作者所使用的搭配结构主要是“method to do”,来概括描述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从而能够使读者对研究方法的特性有更具体的了解。同时,要遵循从识记到应用的规律,设计相应的练习,如选词填空、造句、翻译等,以强化学生对这些外壳名词搭配结构的使用技能。

从分布情况看,本族语作者和中国作者的外壳名词主要出现在背景语步和目的语步,但在立场建构上表现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作者要加强评判事物(件)特征的外壳名词在背景语步及目的语步的使用。此外,方法语步和结论语步上,中国作者外壳名词使用欠缺,还需增强外壳名词的立场构建意识。结果语步上,中国作者和本族语作者较为相似,很少使用外壳名词。

本研究表明,我们应将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潜能纳入学术英语写作教学,通过丰富的例证和功能讲解,增强二语学习者的立场表达和劝谏意识,以帮助中国作者恰当使用外壳名词,提高学术英语写作水平。未来研究还可通过对外壳名词其它构式的考察,探讨二语学习者在外壳名词人际功能方面的使用差异。

猜你喜欢
外壳立场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金蝉脱壳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扬善
狂放外壳下的戏剧寓言——郑大圣导演风格研究
童趣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