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句法理论目前存在的问题*

2021-09-09 11:20四川外国语大学刘兴兵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结构图句法语句

四川外国语大学 刘兴兵

提 要:对话句法的理论发展和应用已进行了二十年,但它在诸多方面,如关于对话句法现象和共鸣的定义、对话性和互文性的范围、对话句法关系和单位的定义和描述、句法结构分析和映射结构图的改进、共鸣原则与诸多语用原则的共存关系、认知方面的探讨、理论的应用、证明和验证等等,还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引言

近来语言学界出现了认知语言学与互动语言学相结合的潮流(Sakita,2008:1;Zima,2013:63;Zima&Feyaerts,2010:2)。在此背景下,对话句法理论(Dialogic Syntax,下称DS)应运而生,成为“跨越二者的桥梁”(Brone&Zima,2014:461)。

DS由Du Bois(Du Bois,2001/2010,2003,2007:140,160-177,2011,2014;Du Bois&Giora,2014;Du Bois et al.,2014;Hobson et al.,2012)于1996年提出,并在近二十年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应用。《认知语言学》杂志2014年第三期被辟为DS的专刊,由Rachel Giora和Du Bois共同主持,发表了DS的核心论文“走向对话句法”(Towards a dialogic syntax)(即Du Bois,2014)以及其他六篇相关论文。这一专刊的出版标志着DS的正式确立。

DS把(超句)句法看做一种动态的和互动的实践活动,重新给予审视,以获取有关语言、认知和交际的新认识(Du Bois,2014:366)。DS的研究目前存在两个方向:一是理论发展,是把对话句法与认知语法、构式语法、会话分析理论深入结合;二是应用研究,将DS应用于多种文类、多种语言以及多类语言学论题(如立场)的考察。这些研究已经在句法、语言结构、语用、认知、语言习得、语法化和语言演变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发现(刘兴兵,2015)。

但毋庸讳言,DS仍是一个年轻的、成长之中的理论,仍然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本文将主要从理论本身、理论证明、理论应用等方面出发,揭示其不足与缺陷,为其将来的发展、完善和验证打下基础。

2.对话句法理论简介

DS考察说话人再次选用前面语句的某些方面,听话人意识到由此产生的平行或对仗并推理出含义这一现象,并深入探讨其中涉及的语言、认知和互动的过程(Du Bois,2014:359,366)。

Du Bois(2001/2010:3,2014:360)发现,在同一个真实自然会话中,后一语句倾向于把前面的语句当作模板,再次选用前面语句中的词语、结构和其他语言资源,形成平行和对仗(parallelism),让人感觉到前后两个语句及其对应的构成成分之间在语言结构上存在相似之处和紧密联系,即产生共鸣(resonance)。Du Bois称这种现象为对话句法现象。平行语句的对应成分之间存在着结构映射关系(structure-mapping relation),这是一种句子层面之上的、语句之间的句法关系。对话句法的结构单位是映射结构(diagraph)。如例(1)中,Joanne批评了自己的母亲后,转向自己的丈夫说:

例(1)(Du Bois,2014:361)①例子中的转写符号:(H)表示可听见的吸气声;(0.8)表停顿时间;.表语调结束的降调;^表首重音;——表拖音;⊙表自己突然停顿不说;上下两行用┃对齐表话轮转换无停顿。平行语句用加粗表示。

1 JOANNE; (H)It's kind of like^you Ken.

2 (0.8)

3 KEN;That's not at^all like me Joanne.

我们把第1、3行相应的词语和结构对齐,做成映射结构图1,就可看出二者构成一个整体,每个竖行的对应成分之间存在映射关系:要么词语相同,要么词类、短语类型相同,甚至句末的语调都相同。Ken的这种工整的对仗和共鸣加强了否定效果,产生了以牙还牙、讽刺的意味。例(1)还可以用更详细的镜式映射结构图2表示,用短线把对应成分联系起来,把深层的词类、短语类型和句式等句法结构信息表示出来,呈现当前说话人Joanne和Ken在构建平行语句时动用的语言结构资源。

图1.例(1)的映射结构图(Du Bois,2014:362)

图2.例(1)的映射结构图②

Du Bois等学者还从多个角度对对话句法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论构建,作出了一系列贡献(刘兴兵,2016:22):在句法方面,发现了超出句子层面的句法关系—映射关系,是在句子之上层面建构口语句法的有益尝试;在结构上提出了互涉原则(Engagement Principle),探讨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在语用和功能上构建了共鸣原则(Resonance Principle),是对诸多语用原则的补充;在认知方面,考察了抽象语法知识的认知来源和心理现实性,解释了共鸣的认知过程,提出了本地构式的新概念,探讨了共鸣与识解(特别是视角)的关系;还从DS的独特角度,初步解释了成人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认知机制,探讨了语言演变和语法化的源头和过程。

3.主要的缺陷和问题

虽然学者们对DS已进行了二十年的理论发展和应用,但它在诸多方面,如关于对话句法现象和共鸣的定义、对话性和互文性的范围、对话句法关系和单位的定义和描述、句法结构分析和映射结构图的改进、共鸣原则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的共存关系、认知方面的探讨、理论的应用、证明和验证等等,还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对话句法现象和共鸣的定义

根据共鸣的定义,前后语句之间只要在语言结构或资源上存在平行和对仗,让人感觉到二者之间出现了形式或/和意义上的紧密联系,这两个语句及其对应成分就形成共鸣,对应成分之间就存在句法映射关系,两个语句在形式与意义就构成一个更大的句法单位—映射结构。

这个定义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平行和对仗是语言形式上的外在表象,“让人感觉到二者之间出现了形式或/和意义上的紧密联系”的共鸣是会话参与者内心的感知,如何确定平行后一语句的说话人确实有意通过平行和对仗实现对话共鸣的效果?如何确定平行后一语句的听话人确实感到了对话共鸣的效果呢?

二是这个定义外延过大,包含了不存在共鸣效果的语言复用现象。我们考察具体语料发现,在有些情况下,后一说话人在听到前一语句后,为了继续当前话题,只能选用前一语句的某些词语或术语:一是当前话题决定了后一说话人只能继续使用前面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术语,别无其他选择;二是如果改而选择其他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会导致会话的不连贯和产生不必要的会话含义。如例(2)中,女病人说出药物术语“ai'erhua”后,在没有说错的情况下,胡医生只能继续使用这个术语。如果改用其他可能的名称(所指一样但名称不同的现象确实存在,药品更是如此—同一西药的名称可能有通用名、商品名或品牌名、别名、英文名之分),就可能导致女病人囿于医学知识欠缺产生理解困难,影响问诊的继续进行,或者产生不必要的会话含义,如示意病人说错了药名等等。

例(2)

胡医生:你现在――,(3s)吃的啥药啊?

女病人:吃的就是ai'erhua,还有――一天吃两颗那个⊙

胡医生:吃的·吃的ai'erhua呀还是tuoshu啊?

女病人:ai'erhua。┃

胡医生:┃ai'erhua?┃

女病人:┃嗯。

例(2)中后一语句使用前一语句中词语的情况,完全是由于继续当前话题的需要引起的。它们之间在形式和意义上的联系,也主要是共同的话题造成的。作为一个整体,它们主要是话题意义上的整体,也是会话问答的机制促成的;它们构成的单位是话语发展的结构单位—对应(exchange)(Sinclair&Coulthard,1992:2-5),而不是句法上的整体。二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句法映射关系,也没有表示共鸣通常能够产生的、额外的语用含义和效果(Du Bois,2001/2010:4;2014:363)。

Du Bois(2014:372)在举例说明平行和对仗时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他的处理方法似乎是考虑平行或对仗是否遵循Grice的合作原则,如量准则—只有那些没有严格遵循量准则、导致产生会话含义的平行结构才属于共鸣现象。

在共鸣和对话句法现象的定义中,如何排除类似例(2)的情况,是DS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设想是,应该把这种完全是由于话题延续、会话连贯需要产生的以及完全没有引起会话含义的词汇、短语复用现象排除在定义和研究的范围之外。

2)对话性和互文性的范围

对话句法从定义上仅仅关注当前、同一会话中前后语句之间的对仗和共鸣,没有在更广阔的时空领域内考虑互文性和文本之间的共鸣。作为对话句法的理论基础,巴赫金特别强调话语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任何话语总是处在社会的、历史的言语文脉中”(萧净宇,2001:64),“任何话语总是处在社会的、历史的语境中”(祁晓冰,2008:67)。巴赫金提出的广义对话打破了参与言语交际的个体必须同时在场的限制,认为两个个体只要涉及同一个主题,即便生活在相隔数百年的不同时代,即便生活在相距上千里的不同地区,也能成为说者(作者)与听者(读者),也能产生言语交际,也能进行对话—问题的共性产生了对话关系(王永祥、潘新宁,2012:41)。“文本只是在与其他文本(语境)的相互关联中才有生命。只有在诸文本间的这一接触点上,才能迸发出火花,它会烛照过去和未来,使该文本进入对话之中”(巴赫金,1998:380)。克里斯蒂娃(2013:3)把这种文本之间的关系称为互文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杨汝福,2008:43)。Du Bois(2014:364)本人也承认:“对话性是联接新生语句与一系列相似的先前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在话语的社团中构成一个潜在联系的网络。任何新生语句都发生在含有大量他人词语和声音的话语场中,并在时空上与这些词语和声音存在不同的距离。”但他仍然把DS的研究对象局限在同一个会话之中。

在真实话语中,人们不仅仅与当前会话中的语句进行共鸣,更多的是与当前互动之外、双方都熟知的语句(如习语、成语、名言、流行语等)产生共鸣,表示立场。如例(3)是一位毕业生在授位仪式前一天与老师之间的手机短信往来(括号内是手机显示的短信收发时间)。第2行中的“想必是极好的”是对第1行中相应部分的重复和共鸣,表示对赵同学的鼓励和祝福,祝愿她有美好的前途。同时,“想必是极好的”是甄嬛体,源自2012—2013年风靡一时的《甄嬛传》,与其中的台词和后来的重复借用形成共鸣。这种更广时空的共鸣,在这个师生的对话中能够表达一种亲近的关系—都了解《甄嬛传》和后续的借用,还可以表示一种仿拟达到的幽默。

例(3)

1 赵XX:老师,我是赵XX。明天我就要毕业了,好舍不得各位陪我走来的老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有空我会回来看您的。还有,我在想,如果明天碰巧遇到您给我拨穗,想必是极好的。(2015-6-24 21:36)

2 刘XX:确实难舍。但也很高兴,你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未来想必是极好的。(2015-6-24 21:39)

所以,仅仅局限于关注同一个会话中的对仗和共鸣,在时空上必然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揭示话语的对话性本质,不能充分解释语句之间的对仗和共鸣,不能完全说明对话句法现象和共鸣对于语言、交际和认知的意义。如何扩展对话句法的理论框架,容纳这种当前会话与其他不同时空的会话之间的对话性或者互文性,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3)对话句法关系和单位的定义和描述

Du Bois(2014:400)认为,在传统句法关系—序列(sequence)、成分(constituency)、依存(dependency)、等级(hierarchy)的基础上,对话句法发现了新的、超越句子层面的句法关系—结构映射(structure-mapping);而且,引入了新的、更高层级的、超越句子的句法单位—映射结构。但是,也许是时间、篇幅所限,Du Bois及其他相关学者并未深入讨论和回答有关映射关系和映射结构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结构映射具体是一种什么映射关系?Fauconnier(1997:9-13)把映射分为三类:投射映射(projection mapping)是把一个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外的域;语用功能映射(pragmatic function mapping)是将某个语用功能在两个相关域之间进行映射;图式映射(schema/schematic mapping)是使用笼统的图式、框架或模型来组织语境中的情景,或赋予情景以结构。DS中结构映射的性质和类别是深入描述和分析结构映射关系的基础,但Du Bois并没有对此进行讨论。Sakita(2006:474-493,2008:622-630)和Zima&Feyaerts(2010:8-11)将对话句法现象的认知过程描述为:说话人在听到起触发作用的前一语句后,会立刻抽象出这一语句的图式、构式或模板(即图式化),然后进行例示(reinstantiate),例示时将选择再次使用前一语句的哪些方面,并且可能对前一语句的词句和/或句法结构进行扩展,从而构建自己的语句(后一语句),实现与前一语句的共鸣。照此看来,对话句法现象的认知机制似乎是图式映射,但并不完全吻合。结构映射到底是哪一类映射关系?其他两类映射是否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它是不是另外一类新的映射关系?也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其次,结构映射如何引起或实现共鸣导致的额外意义或具体语用效果?如例(1)中,Ken是如何利用结构映射加强否定的意义,表示以眼还眼、讽刺的意味?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的分析。仅有的只是Zima(2013:54-64)和Zima&Feyaerts(2010:10-14)从识解的角度而不是从句法关系的角度进行的初步探讨:共鸣的过程可能涉及言语场景(主要是共鸣语句的双方说话人)的客观化或识解客体的主观化,即后一语句经常通过重新使用和改变前一语句的某些部分,把说话人和他们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带进注意力范围或中心,使其成为识解客体的一部分,这样共鸣就成为表示主观立场和主体间立场的重要手段。语言结构上的映射何以产生两个共鸣语句意义之外的意义和语用效果是非常有趣的问题。

另外,结构映射与传统的、句子层面的句法关系(序列、成分、依存、等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Du Bois只是将结构映射定义为高于句子层面的句法关系,但句子层面的序列、成分、依存、等级等句法关系与结构映射如何衔接、如何构成一个句法的层级体系目前并不清楚。

作为小句层面之上的句法单位,映射结构也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映射结构与小句层面的句法单位—词、短语、小句—之间有何组合关系,这些单位如何组合构成超越小句的映射结构?映射结构是否也像小句的句法单位一样,可以分为不同层级,更低层级的单位组合构成更高的层级?如何描述映射结构的语法特性和语法功能?另外,Du Bois(2001/2010:12,16;2014:372)认为共鸣可能发生在语言的任何层面:符号、词语、词素、构式、音位、韵律结构、特征、意义、所指概念、语力、语用功能、互动话步等等。这些层面之间在性质上差别很大,映射结构如何实现各个不同层面上的结构映射关系和共鸣?分析者如何表征不同层面上的映射结构?都是目前令人困惑的问题。

4)句法结构分析和映射结构图的改进

如3.3部分最后一段所示,共鸣的前后语句之间及其对应成分之间的共鸣不仅发生在词语层面,还可能发生语言的其他任何层面。而映射结构图1仅仅将对应的词语和短语置于同一个竖行,并未标明产生共鸣和映射的各个深层层面以及各个层面之上成分之间的映射关系;镜式映射结构图2表示平行语句各自的深层句法结构,但是短线联接的仍然只是具体的词语和短语,没有显示平行语句在句法结构之间的映射和共鸣,更没有标明平行语句之间在句法层面之外、其他层面上的映射关系和“实时抽象”(Du Bois,2014:391)。

另外,作为对话句法的结构单位,映射结构需要兼顾一般与具体:一方面要体现出语句之间、超越句子层面的结构映射关系,显示语言使用者用来对具体语句进行抽象的有关语言系统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保存每个语句的具体性,如韵律信息、打断、重叠、停顿、副语言等自然话语的信息,因为它们也被赋予丰富的意义。而映射结构图1仅能够保留语句的具体信息,不能显示语法抽象;镜式映射结构图2能够显示主要的语法抽象,但却无法反映其他层面的抽象和自然语句的其他具体信息。

正如Du Bois(2014:391)所说,对于会话参与者共同构建映射结构的行为,映射结构图“只是探索句法分析的新形式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行为之认知启示的开始”。他目前的做法是在映射结构图上保留语句的行号和说话人信息,以便分析者随时回溯到原始的平行语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设计更好的映射结构图,如3D彩图,以对动态的映射结构做更好的结构分析,更好地表征共鸣的对话性;这种结构分析应同时拥有下列特征:具备心理现实性、清晰易懂、符号实用,并且易于为分析者掌握和运用。

另外,(镜式)映射结构图背后体现的是分析者选用的某种具体的句法理论。目前DS使用的是传统的句法树句法理论。能否找到或创立一种更好的句法理论以更好地表征、分析共鸣语句之间在前述各个层面的结构映射,更符合映射结构图的上述特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过来讲,通过分析共鸣语句之间在各个层面上的映射关系,可以修正或整合以往的句法理论或结构分析理论,甚至构建出一套崭新的句法或结构分析理论,克服传统的线性句法理论的缺点,用于对自然会话和话语进行句法和结构分析。

5)共鸣原则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的共存关系

Du Bois(2001/2010:18)认为,共鸣原则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共同发挥作用,指导言语互动。但是,共鸣原则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语用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不一致之处?如何相互协调、配合发挥作用、指导互动?也是急待回答的问题。

共鸣原则要求说话人在合适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使用前一说话人的语言资源,以产生共鸣,这实际上与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产生了明显的抵触。因为遵循共鸣原则就会导致部分语言资源的重复,就会显得“啰嗦”,不够“简明扼要”(Grice,1975:46)。而且,再次选用前一语句的语言资源也可能导致信息量的不足,与合作原则的量准则产生不一致;仅仅关注语言结构的对仗,也可能在意义上显得与前一语句不够关联,与关系准则存在嫌隙。如例(3)中赵XX是希望刘XX在第二天的毕业授位典礼上为她拨穗,而刘XX却是对她未来的祝愿,二者关联性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与关系准则相抵触。这样,共鸣原则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语言资源的重新选用上,有时候会与导致合作原则的质、量、关系等准则发生抵牾。

当然,我们可以这么解释:正是因为共鸣与方式、关系、质、量等准则相抵触,所以产生了会话含义,即具体的语用效果。但是同样存在3.3部分的第二个问题,这种语用效果产生的认知机制—如何从语言资源的再次选用导致共鸣和语用效果的产生,需要大量的深入讨论和分析。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之间存在明确的传承发展关系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但共鸣原则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分工,如何构成一个逻辑明晰的语用原则的体系,仍然需要梳理和讨论。

6)认知方面的研究

在认知方面,对话句法学者主要讨论考察了抽象语法知识的认知来源和心理现实性,解释了共鸣的认知过程,提出了本地构式的新概念,探讨了共鸣与识解(特别是视角)的关系,初步揭示了语法化、语言演变、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

但是,目前DS在认知语言学方向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换句话说,还存在广阔的空间:首先,它与识解理论的结合仅限于视角,而识解还包括其他四个方面:详略度、辖域、背景和突显,如何从这四个方面看待对话句法现象,还存在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除识解和构式之外,认知语言学还有大量的理论工具,即认知方式,如感知体验、范畴化和概念化、意向图式、隐喻转喻、认知模型(包括CM、ICM、ECM、心智空间)等等(王寅,2010:封底;2012a:21;2012b:2),从这些方面探索对话句法现象也是很好的题目。再次,Langacker(2012a,2012b)新近提出了可及与激活模型(access-and-activation model),强调言语事件之间的概念重叠和会话参与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与DS存在大量的契合之处,二者的相互借鉴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最后,仍然是3.3和3.5部分的问题—语言资源的再次选用导致产生共鸣和语用效果的认知机制和过程是什么,很值得探讨。

7)对话句法理论的证明和验证

DS的主要观点如互涉原则、共鸣原则、共鸣与语法抽象、共鸣与语言学习、共鸣与语法化、共鸣与语言演变等等,很多都还处于理论假设的构建阶段。因而,一方面需要从(语言)哲学、语言学(包括语用学等)、认知理论、交际理论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定性的论证、发展和完善(如刘兴兵,2020)。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的实验手段,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和解释。例如,共鸣的神经、心理反应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对话句法现象所涉认知过程的具体细节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对话时刻的重要作用?儿童和成人分别如何利用对话句法现象来学习语法和语言,具体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和细节是什么?

另外,对话句法现象的分布、分类、描述需要借助大型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技术进行定量的调查和分析,系统地考察平行结构和共鸣的全貌。

8)对话句法理论的应用

目前对话句法的应用研究主要是选取某类或多类口头会话的片段,作为例子例证自己的发现。我们还应该将应用扩展到各类口头话语,特别是新型媒介如即时交流工具并且延伸到书面语。还需应用于更多文类和论题的研究,以进行验证和完善。还需要将理论应用于更多语种,并进行语言类型学的比较。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符号类型,如手势、表情等等。

4.结论

对话句法理论从提出到今天已近二十年,但它在理论本身、理论证明、理论应用三个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急需回答的问题。关于理论本身,它对对话句法现象和共鸣的定义不够明确,对对话性和互文性的范围限定过于狭窄,对句法关系和单位的定义和描述不够充分,没有深入探讨共鸣原则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的共存关系,而且其句法结构分析和映射结构图仍需改进,在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局限。关于理论的证明和验证,需要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采用多种手段,多方寻找证据进行证明。关于理论的应用,需要扩大到更多类型的口头语、书面语、多种论题、多种语言,并充分利用语料库技术。

在上述方面经过修正和完善的DS必将更好地解释自然语言中的结构重现现象,更好地回答下列问题:句法的平行或对仗对于语言使用者做出句法决定时的行为、对于他们的语法知识有何更深层次的含义?将会为语言学家描写语法系统本身带来何种方法上的改变(Du Bois,2014:365-366)?最终,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为我们提供关于语言、认知、交际的新认识、新知识。

猜你喜欢
结构图句法语句
句法二题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做个皮肤结构模型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
P-3C“奥利安”反潜机结构图
中产直九型多用途直升机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