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实践为支点,促进课堂教学转型

2021-09-08 10:52陆锋磊顾春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陆锋磊 顾春勇

【摘 要】语文课程建设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依归,努力构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体系。语文实践可以落实核心素养,促进课堂转型。首先,需要以语文实践破解知识单向传递的症结,培养真才实学。其次,在集体研讨中注重语文实践的大单元整合和整体规划。再次,在实施中以实践的模型和支架,突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支援,课堂呈现出各个学习环节融合、知识与经验融合的样态。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大单元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4-0028-03

【作者简介】1.陆锋磊,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顾春勇,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教师,一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1]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写说明强调:“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依归……构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天一中学在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中,力图以语文实践为支点,促进课堂教学转型。在推进语文实践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问三个问题:我们的困境是什么?我们知晓后做了什么?我们期待怎样的变化?

钟启泉先生提出课堂是“培育文化传递力和文化创造力的场所”,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媒介,教师和学生一道理解教学内容,发现其意义,同时也一道理解并发现隐藏在教材背后的社会现象的意义及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3]。课堂教学应该促进人的成长,特别是更为优质的学科经验的重建。

语文的特质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的核心任务是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是语文实践。[4]基于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以及课堂转型的迫切需求,我们以语文实践作为促进课堂转型的支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一、设计的支点:整合单元任务并规划系统课程

从讲授的设计转向语文实践的设计,这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路径。当下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学习实践的设计。[5]语文实践设计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语文素养形成的系统性设计。从课程建构的意义上说,语文实践设计的第一要务是单元设计与课程统筹。

从集体备课的角度看,语文实践的设计要和实施大单元教学结合。这意味着打破“课时主义”的束缚,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中心,综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主要方式,整合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课程要素,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以统编语文教材(下同)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为例,该单元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主要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施前,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整合单元内容。以“体悟古代良臣贤士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文化精神”绾结四篇文章。(2)目标评价。能理解古代贤臣在国家兴盛之时居安思危,在国事艰难之际力图富国强兵的精神;能探究说理的逻辑理性及语言魅力。设计以“论说名篇”和“学习辩论”的活动,统整四篇文本的研习,组织批注、史评、辩论等活动,实施多元言语实践。

从学科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语文实践的设计必须依据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设置,系统规划。我校依据三类课程设置,结合“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的教材特征,规划了三类语文实践课程:第一类是基础性语文实践,以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为主线,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促进学生优质的语言经验的建构,关注学生学习志趣与动机的培育;第二类是拓展性语文实践,以人文主题和问题驱动为双线,创设融通校内外生活的真实情境,培养用语文思维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语文特长与个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三类研修性语文实践,以课标确定的学业质量水平为依据,以挑战性的学术研究为路径,既关注培育高中学生应有的学术能力,又关注其特长的充分发展。三类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应表现出以下追求:贯通多个学段,贯通課堂学习与社团实践,贯通学习情境与生活情境;既关注语文素养的“面”的广度,又关注解决问题能力的“点”的深度,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时空去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与个性。

二、实施的支点:建立支援学习者的模型与支架

美国《K-12科学教育框架》指出:“我们的期望是,学生将亲身投入实践,而不只是学习关于实践的二手资料。”[6]那么,如何支援学生持续高质量地参与活动?为此,我们探索建构语文实践的“模型”与“支架”。

建构模型旨在确立普适性的范式,保障语文实践不偏离轨道。我校构建了“鉴赏”“交流”“探究”三类基本实施模型。例如合作交流类模型:整合大单元任务,共同确定交流的主题与方式→以课标学业水平的描述,设计活动的进阶评估→资源的收集与交换→个人发表与小组评议→成果的共同评价→成果的修正与发布→自我评议。

建构支架旨在为具体项目提供支持,既确保活动始终处于正常轨道,又帮助学生获得切实的进步。我们指导学生在既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主题之间搭起支架,在实践中建构新的经验。其中,支架包括资源支架、方法支架、活动支架、评价支架等,从实际操作看,设计综合型支架的教学效果良好。

以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为例,笔者设计并提供了这样的支架:(1)阅读《调查的技术》《访谈法》,掌握基本的调查与访谈技巧;(2)共同设计《调查活动过程评估量表》《调查报告评价量表》;(3)共同确定调查活动的选题,比如文化遗产“博物馆式”保护的利与弊(以华君武旧居、钱穆旧居等为例),文创产品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关帝庙、会通馆等为例)等8个选题,围绕主题,规划活动的进程与方式;(4)现场考察与资料查询,小组合力完成问卷、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分析;(5)完成初稿,开展会议后,提出修改建议;(6)交流成果,共同评估,择优提交给区文化旅局、古镇管理处;(7)依据上面设计的量表,进行自我评估。

其中(1)(2)两步骤,是通过方法的支架,指导学习调查活动的相关知识。(3)(4)(5)三个步骤,是通过活动的支架,引导学生将大任务分成进阶式的阶段任务,循序渐进。(6)(7)步骤,是提供评价的支架,加强活动全过程的动态督促,这样更有利于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

三、展望课堂新样态:学生在亲历与对话中提高学科素养

语文实践的重要特质,是以大单元任务驱动学习过程,让学习成为各环节贯通,螺旋式进阶的完整过程。在我国古代教育传统中,早就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环节必须贯通实施,“并进而有功”。王夫之明确提出“以行统知”的观点——“行焉可以得知之效”“行之弗笃则更当以学问思辨养其力”[7]。

课堂教学需要促进学科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学习情境更真实。语文实践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开放、再构学习经验。教学“家乡文化建设”大单元,学科组确立“为荡口古镇启动第二轮修复与开发提建议”的主任务,把学生带到了广阔的社会世界,学生走进古镇开展调查活动。学生面对的不再是静止在教科书或者习题集中的假设问题,而是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生活情境是学生探究、理解、运用学科观念的最有意义的情境。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课程内容更广阔,学习视野更开阔。

语文课堂需要促进个体经验与公共知识的融合,在亲历中建构鲜活经验。语文实践强调“亲历”,学习主体不是以零经验的方式,而是带着各自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特质参与文化实践,从而促进公共知识和个体经验的融通,最终达成内化。语文实践必然是“对话参与”的过程,创设了一种综合知识认知、人际交往、自我完善的“对话交往”情境,沟通学生的鲜活体验。同时又激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用学科概念去分析、判断、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面对的诸多问题。正是在学科经验的重构与优化,文化实践的个性参與及对话交往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并优化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3]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4.

[4]成尚荣.定义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6-31.

[5]张克中.研习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语文建设,2020(10):8-12.

[6]张华.论学科核心素养——兼论信息时代的学科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55-65.

[7]朱永新.滥觞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0.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指向认知结构生长的大单元教学
学科融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加强对智障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