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的困境与纾解

2021-09-07 14:06孙阳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困境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高职思政课程的衔接有利于建立中高职院校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思政课程“和而不同”,通过教学目标因事而化、教学内容因时而进、教学方式因势而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因机而变,可以立体化纾解中高职思政课程的衔接问题,进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关键词]中高职思政课程;课程衔接;困境;立体化纾解

[作者简介]孙阳(1981- ),女,辽宁新民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无锡  2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SJG39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4-0092-05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见,办好思想政治课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职和高职的思政课程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关系着职业院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人才质量高低。

一、中高职思政课程“和而不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无论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因此在教育背景、课程价值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具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在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与高职学校在教学对象、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中职与高职思政课程的“和”。其一,教育背景体现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然与时代同行。“我们通常用‘时代这个概念来衡量历史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把历史区分为若干具有即时特征的时代”①。新时代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然立足于新时代的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制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调整、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教学方式的变革都必须体现大时代、大格局、大智慧的变化需要,即课程内容要彰显时代主题、课程价值须体现时代精神、课程形态须紧随时代发展。

其二,课程价值体现政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是一门特殊课程,在于其理论体系具有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特点,有着鲜明而突出的政治取向;或者说,思政课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一般学科课程所不具备的,其本质表现为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此外,中高职思政课与学生成长联系较一般课程更为紧密,因此课程目标要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相吻合,即要从思想上、人格上和精神上塑造具有高尚的政治觉悟、敏锐的政治思维、崇高的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

其三,课程评价原则体现科学化。思政课教学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因此需要坚持科学化的评价原则。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思想导向原则,即“要求在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确保教学评价的正确导向” ②。第二,中高职思政课程普遍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动”“静”结合原则。第三,中高职思政课程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既用数据提供支撑,也用比较、历史、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2.中职与高职思政课程的“不同”。其一,教学对象不同。中职思政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未成年的初中毕业生,其文化基础相对较弱,且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既有未成年人思考问题的非理性冲动,也有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提升的追求。学生毕业后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就业,二是继续升学。但无论何种选择,作为中职生,他们都需要具备优良的道德素质、扎实的文化基础、精湛的职业技能。

高职学生一般为成年人,人生阅历比中职生丰富,文化水平整体比中职生要强,但可塑性相对较低。部分高职生思考问题仍不够理性,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影响,仍需要在人生观、世界观、职业观等方面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

其二,培养目标不同。2020年,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德育”的课程名称改为“思想政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特别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思政课程目前依据的都是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是各专业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程科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非“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但依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其三,课程内容不同。目前,中职思政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门课,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开展常识性学习,旨在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职业精神”“健全人格”等政治核心素养。

高职思政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面临的困境

中高职思政课衔接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衔接,而是立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导向促进中高职思政课程协调发展。

1.教学目标未能准确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在于政治性的规定,即要培养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其二在于职业性的规定,即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中高职院校在学历上有明显差异,故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体现“能力递增”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表现并不明显,往往用终极性目标取代了发展性目标,未能考虑到教育对象在年龄、心理发展特征和接受理解能力的差异,导致了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同质化,进而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

2.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炒冷饭”现象。“交叉重复”并不是指中高职不能有相同的教学内容,而是指避免针对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相同的模式呈现。实际上,教学本身就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构,这也是力求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中职思政课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高职思政课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两门课程都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教学内容,如果高职课程在教学中再用和中职相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就是交叉重复“炒冷饭”。

3.教学方法未能完全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鲜事物,中高职思政课也在逐步和社会发展接轨,开始丰富当前的教学手段,如在课堂中利用案例法、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开展教学。这和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式”教学相比,无疑是进步的表现,但是如果中高职思政课在每堂课上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上述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以案例教学法为例,中高职思政课教师在选择案例和实施教学上未能深思熟虑。第一,案例和理论的契合度不够。如果和理论联系很牵强,那就失去了教学的逻辑性。第二,选择案例未能针对教学对象有的放矢。对中职生而言,具有趣味性的案例比较能引起其学习兴趣,而且要慎用反面案例;对于高职生则需要选择一些热点或经典的,能引起他们共鸣,激起其充分表达欲望的案例。第三,未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或总结说明。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不同,总结不到位容易导致学生对教育主题一知半解甚至错误理解。

4.师资队伍缺少有效沟通与流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只有经过教师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运作,教学改革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成果。目前,中高职思政课师资队伍各自为政,缺少有效沟通与流动。甚至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有些职业院校未按编制要求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导致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中职思政课教师缺少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的深度研究,科研能力也有所欠缺;高职思政课教师承受站好讲台、申请项目、職称评聘等压力。双方固守在各自的教学科研领域,不能比较中高职人才培养及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异同,无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直接影响中高职思政课的衔接。

三、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的立体化纾解

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衔接可以有效带动整个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进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但这一过程复杂且艰巨,需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找准起始点和落脚点。

1.教学目标因事而化。所谓“因事而化”就是力求把中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国家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急需政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们的终极教育目标,也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大方向。

其一,教学目标精准定位。第一,须立足于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二者虽有明显差异,但并非完全割裂。所以设定教学目标需要看到其中政治性和职业性的共性,也要看到中高职对培养对象在技能素质要求上的高低。第二,要能根据时代背景即具体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来设定教学目标,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众不同的地方。第三,“精准定位”更应体现在对学情的把握上。根据每一届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知识结构、价值观发展现状来探究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形成。

其二,教学目标螺旋式上升。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的具体要求。中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也要实现螺旋上升式衔接,即构建“能力递进”的多层次目标体系。如中职阶段思政教育价值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而高职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职阶段职业素养价值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规范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等,高职阶段除此之外更要关注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工匠精神培养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学情细化低中高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如低级教学目标要求100%学生达成,中级目标要求70%学生达成,高级目标要求30%学生达成,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

2.教学内容因时而进。“因时而进”就是指要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中高职学生从年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上存在的差异较大,所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更要重视信息时代带给思政课的新挑战。

其一,构建特色教学资源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是必然的,改变中高职思政课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活动教学等模式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种教学资源,适应教学模式的立体化改变,提升教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比如,高职教师可以在开发高校研究型学术资源,包括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社会热点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等课堂资源上起引领作用,增加思政课的理论厚度。中高职打通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中高职教师个人资源库、中高职课程组集体资源库、跨部门大思政共建资源库等,充分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共享。

其二,坚持与意识形态对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中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中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坚持“政治性”的根本属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务必坚持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对接,对中高职学生进行必要的政治性引导,防止西方国家在网络空间向青少年进行不良思潮的渗透与控制。因此,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防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失控”和“失语”。

3.教学方式因势而新。“因势而新”就是指要能顺应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教育手段的新变化。经过中高职思政课多年的教学改革,目前在课堂中大多数教师已经能有意识地综合运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情感教学,等等③。为了能促进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还应进一步积极探索中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其一,实行特色专题教学,防止碎片化。专题式教学是打破现行教材章节的界限,按照理论逻辑和思想逻辑,根据学生需要,划分为各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讲授专题。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突出重难点,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在本科思政课中使用较多。实际上中高职思政课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对中高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挑选具有某专题研究兴趣和专长的老师统一备课和做示范课。但由于中职学生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为了避免完全使用专题教学可能带来的丧失内在连贯性和缺乏意义整合而导致的碎片化问题,应整体设计中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针对重难点较多的课程和章节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不必进行专题教学全盘化改革。

其二,实行依研促教,防止生搬硬套。对职业教育而言,高职毕业并非终点,学生可能会选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入到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这就要求中高职思政课的衔接要体现生长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深化和发展,所以,中高职教师需要靠科学研究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特别是能结合中高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精神,防止将既有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生搬硬套,这样才能用依研促教的方式使中高职思政课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终生难忘”的课程。

4.师资队伍因机而变。“因机而变”是对中高职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机”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具体要求。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0年1月教育部又颁布《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充分显示国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中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可参照对标执行。

其一,“互联网+”背景下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根据教育部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支持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了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今后中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必然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中高职思政课教师需要学会“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生熟悉并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地将相对枯燥、零碎和非体系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掌握这门‘以真动人的本领,比如学会剪辑视频、音频,处理图像,利用好微信、微博、微课等新的教学平台,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建造网络实训室,引进VR体验教学设备,让爱国教育不再空洞、法治教育不再苍白,确保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④。

其二,建设协同整合研究型教学团队。促进中高职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推进大中小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这就要求中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协同整合研究型教学团队,也就是术业有专攻。在这个教学团队里,既有中职思政课教师,也有高职思政课教师;既有年长的优秀专家教师;也有充满工作热情、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既有专门负责教学研究和专题研究的教学团队,也有具有学术研究功底的专门负责学科理论研究的研究团队。总而言之,这个教学团队里,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专长,大家通过优势互补,使思政课教学举重若轻,挥洒自如。

[注释]

①宇文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6.

②董前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73.

③艾四林.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1.

④孙阳.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校专任思政教师专业提升的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2019(12):54.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神奇的设计师
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