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全 曹晔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施“顶天立地”的两大计划,即国家引领的“双一流”计划和地方引领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作为转型高校之一,有其自身特点,集中表现在学校办学的地方性、专业设置的产业性、人才培养的协同性、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其专业特征表现为专业价值的共生性、专业设置的依附性、专业性质的复合型、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专业实施的合作性和专业评价的多元性。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特征;学校特征
[作者简介]马利全(1962- ),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党校,讲师。(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曹晔(1963- ),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院长,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类)“应用技术类高校标准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JA150055,项目主持人:曹晔)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4-0036-06
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国家高度重视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两个文件分别从应用技术型高校和应用技术型专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要求。本文对二者的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便把握其深刻内涵和特点,促进应用技术型高校按照其自身特色健康发展。
一、学校特征
(一)学校办学的地方性
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来看,为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高校,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征程。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2017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约占全国本科院校的1/10,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国家在推动“顶天”的“双一流”高校的同时,鼓励地方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立地”的应用型人才,推动高校转型发展。至此,我国构建了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的格局。从本科院校分布来看,“双一流”高校绝大部分办学历史长,且主要分布集中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由于大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优越的地缘优势有利于拓展办学視野,聚集优秀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以1998年为例,全国共有本科高校591所,20个大城市占1/2以上,仅北京就占1/10,而地级及以下城市很少有本科高校。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形成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改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2015年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1285所的52.8%,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地级市,甚至县级市。新建本科院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宗旨。
(二)专业设置的产业性
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来设置相应的学科专业,专业设置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设置专业时要适应区域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遵循“三位一体”的原则,即应用性、适用性和区域性,来合理布局和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与当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联系,实现产教融合。我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也逐渐表现出服务区域产业的特点,如台州学院根据台州的塑料模具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了材料物理等专业,不仅有效地满足了塑料模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通过与塑料模具产业的有机融合,在产业支撑下把材料物理专业打造成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优势专业。
总之,应用技术高校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首先,要按照区域产业目录,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涉及的专业,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取消或减少淘汰类、限制类产业所涉及的专业;其次,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出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所涉及的专业;最后,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三)人才培养的协同性
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正式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应用技术型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一方面有利于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建立产学研用的运行机制,使学生通过参加生产一线工作,熟悉生产工作流程,掌握生产技术,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参加应用性课题研究,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来提高科研应用能力。
(四)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所谓依托学科就是学生要回归常识,注重学科基础知识,也就是说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强调专业应用技能,也要重视学生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科的交叉、设备的综合、岗位的复合使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很有必要。高校要依托多个相关的学科,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基础知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所谓面向应用,就是在学习综合性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系建设上,一是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针对当前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状况,以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两张皮的现象,按照职业岗位要求,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先导性,又要重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生产性和生活性。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从技术技能形成的规律出发,面向未来职业,循序渐进地设计体系化、结构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性、应用性课程需要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才能有效实施,校内实习基地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要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和技能操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科学研究的应用性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科研要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注重对已有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要把科技成果是否迅速转化为区域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的现实生产力,作为衡量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坚持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机制,这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重大使命,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大力促进科研队伍和产学研基地建设。
当前,我国许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决定了其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开发研究,这也与其主要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既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使然。总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目标是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是对高深学问的追求。
二、专业特征
(一)专业价值的共生性
从外部适应性来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要做到“两适应一满足”的要求: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掌握科学技术;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从内部适应性来看,专业设置和调整还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促进学校走特色之路,办出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见,高校专业需要适应多方面的需求。专业是学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桥梁,是学生就业和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识,是国家调控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可见,高校专业承载着国家、社会、个人的多项功能,高校专业的存在是多种价值的集合,能够表达多个主体的利益,是多个利益主体价值的集中表现,具有共生性。
应用技术型高校遵循“服务地方、面向行业、立足应用”的专业建设基本思路,在综合考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坚守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价值观,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改造传统学科,强化原有的行业性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设置、调整学科专业时,要以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为依据,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需求变化,构建起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运行机制。总之,专业对接产业,随产业变动及时设置调整专业,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全面融入产业之中,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专业设置的依附性
一是指专业设置必须依托学科。学科与专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认识专业设置依附性的基础。学科是按照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的,且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专业离不开学科知识体系,它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处于学科知识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没有学科的专业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一个学科可以产生若干专业,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产生跨学科专业。二者的区别就是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发展学科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服务社会是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提供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成果;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为己任。由此可见,学科与专业两者不可替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的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共同建设水平。
二是专业设置依附于产业。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例如,1953年高等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专业的原则的通知》,要求学校设置的专业应依托附近的与专业性质相似的厂矿和企事业单位,以便进行生产实习;1954年7月,高等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暂行规程》等文件中指出,农、林专业的教学实习须在农场、牧场、林场、实习工厂、附属兽医院中进行,工科类的教学实习须在教学实习工厂或企业中进行。可见,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产业、企业。2017 年 12 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克服人才培养的“两张皮”问题。
(三)专业性质的复合型
关于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性质的研究,许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例如,刘文华、夏建国等人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其高等教育属性在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面;严欣平、陈显明则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是融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种性质的新型高等教育,旨在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强调操作技能的职业教育,也不同于传统的工程科学教育,而是培养工程技术型、技能技术型复合人才,既具有本科人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又具有知识和技术应用特征的高等教育。可见,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两类教育的融合体,如果说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实践教学,本科教育的專长是理论教学,那么应用型技术型教育要求两者融合发展,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并非两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综合了两类教育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出“技术教育即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其从事职业从分层上高于技能型工作但低于科学或工程型工作。那些从事此类工作的人通常被称为技术师”。可见,应用技术型教育也是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
应用技术型教育是知识和技术的复合。现代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需要遵循科学原理并得到理论指导,不掌握科学原理技术就难以产生和发展;技术又是习得的,技术需要通过实践内化为技能,才能有效掌握,需要加强实践训练环节。可见,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的是介于工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技术技能复合人才。例如,高端数控机床,由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操作和初级维护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是深度维护、维修需要的人才,而设计和制造工艺人才的培养则是其他大学的任务。当然,按照人才链对接产业链的要求,必要时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也可以从事一些简单机床的技术设计、零部件设计或技术改造等任务。专业复合型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西南交通大学针对国际高速铁路急需人才的需求,积极与国际铁路联盟深度合作,吸引了美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学生来中国学习高铁技术,该校还开设埃塞俄比亚铁路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班,以技术与语言复合、技术与管理复合,培养具有国际工程及管理能力的高速铁路紧缺人才,推动中国高铁进军国际市场。
(四)专业课程的实践性
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专业课程必须体现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应用技术型专业的实践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课教学内容体现实践导向性,在坚实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实践教学坚持四年不断线,实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例如,瑞士的应用科学大学非常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其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应用科学大学擅长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因而其学生很受企业和公共机构的欢迎。在芬兰,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应用科学大学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长期穩定的合作关系,瞄准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共同设立研发项目,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我国近几年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改革传统的专业课程,课程实施中广泛推广项目课程等,做中学、做中教;另一方面改善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培养应用技术本科人才的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文科类专业占25%以上,工科类专业占30%以上。同时通过校企共建微缩与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增加企业实习等形式,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金陵科技学院构建了“3344”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3”指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三种实践形式,第二个“3”是指专业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创新创业训练三大实践平台,第一个“4”是指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研究创新课四类课程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第二个“4”是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组成的四层次实践体系。
(五)专业实施的合作性
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主体,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也就是说,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不能离开工作场所,必须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德国“双元制”顾名思义就是双主体教育,且由企业主导整个教育过程。此外,美国、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官产学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式”合作教育等,也都体现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特点。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培养技术人才就要求必须依托厂矿来办学,五六十年代强调“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八九十年代强调“校办工厂,以厂养校”,2005年国家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企业也是重要办学主体”,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合作机制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工程师教育培养要“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即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要校企共同实施”。可见,我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一直强调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只是合作的方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尤其是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
(六)专业评价的多元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地方引导本区域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职责,要求专业目录五年一周期进行修订,学校根据专业目录设置专业,每年都要对专业进行调整,专业设置要定期评估。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性质的复合性、专业实施的合作性、专业课程的实践性等特点,要求其人才评价应体现多元性的特点。例如,德国有严格的考试制度,理论课由任课教师考核,学校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企业实习由实习企业给予专业技能考核评定。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和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教育管理体制)的推进,我国高校人才评价一改过去精英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开始关注市场需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依据市场人才需求规格来评价教育质量。应用技术型高校多元化人才评价不仅是高等教育人才评价改革的要求,也是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多元化评价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评价应立足高校,广泛吸收利益相关者参与,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由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监控体系,建立一种全方位的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其次,评价内容的多样化。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局限于知识评价学生质量的做法,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考核的质量评价体系。最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广泛运用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总之,建立多元化的专业评价,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卢亚莲.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13):84-88.
[2]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9-153.
[3]朱科蓉.基于不同类型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13-15.
[4]卢雪英.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烘焙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评论,2014(12):18-20.
[5]曹晔.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的变迁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9(19):19-25.
[6]刘文华,夏建国,易丽.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高等教育属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89-92.
[7]严欣平,陈显明.深化改革走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58-60.
[8]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9]王小云,匡才远.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92-94.
[10]严欣平.从探索到转型:依托“两业两域”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研究版,2014(9):43-47.
[11]冯年华,倪杰.构建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