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美琦 贾红杰
[摘要]广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创办定位以农为本,但2000年以来陷入“留农”与“离农”发展路径矛盾之中。这个路径矛盾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坚持学校“留农”发展政策与广西城乡“二元”结构、学校缺乏属地支持和生存压力加大等导致的“离农”取向之间的博弈。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解决路径矛盾的基础条件,学校“留农”发展呈现多元价值,为此政府需做统筹规划,学校要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和农业特色内涵建设。
[关键词]广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留农”;“离农”;发展路径;矛盾
[作者简介]禤美琦(1979-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副教授,硕士;贾红杰(1979- ),女,河南許昌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2016年广西农业科技重点项目“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1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4-0042-07
广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农校)目前共有8所,曾为广西基层农业人员培养和技术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2000年以来,各个农校由于种种原因,开始了“离农”发展进程。目前,广西仍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三农”工作的沉重压力,农校“留农”发展有现实需求。因此,探究农校“留农”与“离农”发展路径矛盾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策略,促进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离农”发展的现状
目前,广西8所农校为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广西百色农业学校、广西桂林农业学校、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广西农牧工程学校和广西河池民族农业学校。这8所农校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命名,体现了学校服务地域、人才培养类别和办学特色。这些农校布局覆盖了广西各个地市、农业区域和主要农业产业,其中,4所是国家级重点中专,3所是广西示范性中专。但近二十年来,各农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举措等呈现出“离农”的发展态势,这与农校名称和初创定位相矛盾。
1.办学定位不提以农为本。农校办学定位最为关键,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校“留农”还是“离农”的发展路径,直接决定了农校为谁服务。在8所农校的办学定位中,只有1所农校提出以传统农、牧类专业为主,兼顾社会需求发展其他专业,培养适应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他7所农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办学理念等都没有提到“农”这一关键词,只是提及以社会需求、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推产业升级等概念。
2.专业设置主要服务非农产业。农校人才培养方向应该致力于服务“三农”工作,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但各农校普遍提出由一所农类普通中职学校拓展为一所综合性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上不以农类专业为主体,而是大幅增加非农专业,以服务非农产业为主。2000年以后,广西中职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工作,农校开始获批招收非农专业学生。2008年,农校共有158个专业点,其中,非农专业点占比达63.3%。2019年,8所农校共开设122个专业点,在校生共有30870人,其中,非农类专业点占比增至69.7%,非农专业学生数占比达到74.78%。个别农校农业专业设置数量及相应在校生数占该校总数比例低至13.64%和4.99%。而且部分农校开设的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质非农,如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只设置汽修、公交驾驶员、数控技术等专业方向。此外,各农校在非农专业设置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基本都开设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烹饪、学前教育等热门专业,少数农校还开设了高铁乘务、电子竞技等新兴专业。但是,这些非农专业与农业专业并未形成服务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群,无法实现师资、课程、实训基地等专业教学资源的深度共建共享。
3.农业人才培养能力弱化。随着农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转变,农类专业逐步边缘化,农业人才培养能力弱化。第一,农科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现代农业特色。第二,对于农业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种植和养殖实训基地不能支撑高质量的实验实训课程,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各农校的农业实训基地普遍存在面积狭小、动植物品种少、技术落后、疏于管理、丢荒等问题,甚至个别农校虽然开设了养殖和种植专业,但没有一只活体实验动物和一块试验田。近10年广西教育厅组织评审了4次广西职教教学成果奖,以彰显广西职教教学改革成绩和亮点,但各个农校申报的农类教学成果仅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获奖总数仅占全区318项中职教学成果奖的4.1%。其中,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和广西农牧工程学校各获奖4项,广西钦州农业学校获奖3项,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和广西百色农业学校各获奖1项,有3所农校没有获奖。13项成果中有11项聚焦养殖类专业和课程改革,只有2项属于种植类专业和课程改革成果。成果奖获奖频次、等级和分布格局与广西农校整体位居国家级重点校和省级示范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严重不符,反映出农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上面的“离农”取向。
二、广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留农”与“离农”发展路径矛盾的成因
矛盾普遍存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它揭示了主客体及相关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冲突、相互促动的关系。广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 “留农”与“离农”发展路径矛盾的形成具有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原因。外部来看,主要受城乡二元结构、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来看,则可以追溯到对农校价值与功能认识的本质层面,即思维中认识论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价值论、方法论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对立。
1.广西城乡二元结构催生中等职业教育“离农”倾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贫困人口多,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经济收益低,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2018年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降低到1∶2.69,由此造成的强烈“离农”取向长期存在于广西农村教育领域。农村学子初中毕业后选择外出工作,或者是升入高中进而进入大学,或者就读容易在城市就业、收益率高的汽车维修、学前教育、电子电器等中职专业,这三种途径最终目的都是寻找脱离农村生活的机会,实现社会升迁性流动。广西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与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直接以农业岗位为培养方向的教育类型。虽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具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显著社会效益,但在广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其被认为是以往学界争论的农村教育“为农”取向的延续、深化和发展。因此,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就读中职农业专业会减少甚至剥夺了农村学子走向城市、提升社会地位的权利和机会,可能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不利于社会阶层公平流动,最终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可能被广西农村家长、学生和中职学校普遍摒弃。
2008年,广西426所中职学校中有75所开设了共14种农业专业,累计193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广西各个县域。之后,经过两轮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广西基本建成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在校生人数显著提升,但农业专业却逐步沦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浪潮中的小众专业。即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年颁发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规定县级中职学校必须办好1~2个适应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涉农专业,也无法扭转中等职业教育“离农”倾向。2016年,广西第一产业比重为15.3%,但对接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只占中职1963个布点总数的8.0%,占中职在校生81.02万人的11.0%,第一产业专业布点及在校生人数存在负偏离,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也反映出普通民众对有关第一产业的专业认识存在偏差。到2019年,广西249所中职学校中,除了8所农业学校,仅剩横县、昭平、苍梧、宜州等地职教中心依托当地茶叶、蚕桑等特色产业保留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现代农艺等专业,全区所有农业专业布点萎缩到50个左右。
2.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坚持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留农”发展的公益取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对象基本来自广西农村,他们由于贫困等原因就读被大众认为预期收益率低的农校农业专业,但也提高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升了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谐。同时,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也是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社会公共效益。因此,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属于公益性非常强的一种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主导和承担。
面对中等职业教育“离农”倾向,各中职校停办农类专业的整体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校的扶持力度,保证农类专业招生数量,避免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减少和人才结构失衡给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规定》明确,对中职农村贫困学生和农业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2017年,发布《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对接现代农业,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鼓励各个中职学校特色化发展,专业差异化设置,重点建设一至两个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主干专业或专业群。2014年至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专项拨款支持各个中职学校建设379个示范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项目,其中在农校布点21个,7所县职教中心布点7个农类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给予每个项目500万元建设经费,累计投入资金共1.4亿元,以提高农类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升招生人数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广西教育厅以先立项目后招生形式支持2个国定贫困县职教中心分别增设观光农业经营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扶持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但2个专业最终招生数为0。截至2019年,另外26个农类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项目中有14个专业招生数量减少,有1个专业所在县职教中心被撤并,取消了专业设置。
实践证明,发展广西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最终只能依靠农校,但农校农类专业招生人数也在减少,这是行政权力与市场规则各自对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力的博弈,也是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对立,但不能以此否定政府主导农业职业教育的行为,毕竟市场也存在失灵情况,学生教育选择带有很大的非理性。“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但不能推给市场”,否则按短期市场化发展需求,农校基本已经“离农”发展,广西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已经式微,广西也难以再构建完整的农业职业教育分段培养体系,无法再应对广西农业发展人才需求变化。
3.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所在地市对其“留农”发展支持减弱。职业学校的社会贡献力决定其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8所农校依据广西原有的地级市行政区域布局,着眼于服务当地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服务对象既包括企业等市场主体,也包括主导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属地政府。目前广西8所农业学校中,除广西河池民族农业学校属于河池市政府管辖外,其他7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主管人事和财政,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进行教学业务领导。当地政府与这7所农校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但农校土地、校舍建设则由当地政府进行属地管理。这种多头管理体制造成政策执行不一,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阻碍了农校发展。自2000年取消中职毕业生分配制度后,广西各地农业推广系统招录条件要求至少是高职毕业生,以往当地政府与农校存在的农业人才供求关系不复存在,当地政府缺乏支持农校发展的动力。有的当地政府规定本地市属中职优先于农校等区直中职在辖区初中招生,并且以城市规划为名征用农校试验场地,限制农校建设。
2019年,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300多家大中小微型农业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调查显示,随着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企业对人才学历层次要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高职生在基层农业一线起到中坚作用,对中职生的需求将越来越少。在实际工作中,企業对高职生满意度为73.72%,对中职生满意度只有38.96%,这主要是因为中职生受年龄和教育时限的影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吃苦耐劳、沟通协作等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相对偏弱,只能完成一般操作性的任务,提升空间有限。
综上,农校毕业生日益得不到企业认可,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孱弱,导致农校更加得不到当地政府重视和支持,“留农”发展有何意义?
4.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生存危机加剧自身“离农”进程。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的指导意见》规定,设立三年及以上、现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500人以下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不再独立设置,必须撤并。该文件也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举办普通初中班和高中班,已经举办普通初中班和高中班的必须限期剥离。各农校早已面临招生困难,如果单纯举办农类专业,部分农校很难达到500人的生存规模底线,同时在校生人数少即生均拨款少,还无法获得正常财政拨款外其他与在校生数量直接挂钩的评优评先竞争性资源,包括广西示范中职校、广西星级中职校、品牌专业等各项有大额建设经费支持的评定项目,这意味着教职工收入降低,学校建设资金短缺。为了学校生存发展和教师收益,各农校大幅增加非农专业,部分农校还创办“校中校”高中阶段教育。
总结8所农校近二十年发展情况,农校非农专业比例越大,高中班办得越好,则在校生人数越多、教职工收入越高、学校建设越好。近期的农校生存危机看似化解了,但长远的危机即将到来:第一,按政策规定农校不能再办高中,收入必然降低,相应闲置的办学软硬件资源如何处理?第二,农校办学专业设置与其他类型的中职学校严重同质化,但只有3所农校共获得7个非农类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仅有1所农校获得1个非农类广西中职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也仅有1所农校获得3项非农类的广西职教教学成果奖,有5所农校未获得上述标志性项目和成果。农校在非农领域能否竞争得过其他具有电子、交通、机械等行业办学背景和属地办学支持的国家级和广西区级中职示范校?第三,在整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校“离”农发展越好,意味着其农类师资、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越低,部分农校试验地、养殖场已萎缩或消失。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农业专业成为热门专业的时候,学校的软硬件是否能重新支撑起农业专业教学?
三、广西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留农”与“离农”发展路径矛盾的解决策略
解决农校“留农”与“离农”发展路径矛盾的基本策略是立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统筹兼顾政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等因素,坚持价值论和方法论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公益性和功利性的统一,从二元对立思维转变为系统化思维方式。2020年前后,农校发展内外部环境有了显著变化,此时必须明确厘清农校“留农”发展对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价值。政府应统筹农业职业院校发展规划,农校必须提高服务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化农业特色内涵建设和比较竞争优势。
1.厘清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留农”发展的多元价值。2020年后,广西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将全局谋划乡村振兴,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一方面,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和城市;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收益和农民收入。作为最接“地气”的一种教育类型,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与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后者处于主导性、基础性的地位,决定着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应当达到的水平和发展路径。
第一,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社会逐步成形,城镇化进程加快,广西农村与城市间的分割、封闭与差距被融合、交流、平等取代,这时候弥漫在乡间的“离农”教育氛围逐渐消散,农业职业教育不再被轻视,其地位得到提升,教育的民间意愿与政府意愿之间的冲突也不复存在,农校“留农”和“离农”的发展定位不再被迫非此即彼,而是变成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第二,摆脱二元对立思维的禁锢,这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功能多元化,“留农”和“离农”教育功能界限不再泾渭分明。“留农”教育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离农”教育是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两者实质统一于“为农”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高乡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第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校与高职合作,通过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联合培养等多种办学形式为农村学子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能进一步发挥其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分层和良性流动的作用。这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将具有服务广西城乡一体化社会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发展、改善乡村民生和促进农村民众发展等多元价值。
2.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统筹制定农业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根据以往对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教育发展的重心会随着经济发展进程而上移。2016年以来,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达9%以上,广西已经形成了农业产业升级、乡村美丽、农民富足的广西现代特色“三农”发展新格局。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西农职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农类高职院校,广西超过80%的农类高职生在该校就读,其招生形势反映了广西“三农”发展新格局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影响。从2002年升格为高职到2016年间,该校农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与广西高职高专文史类和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线持平。2017年至2020年在广西录取最低分数线维持在180分的情况下,该校农类专业录取最低分数线稳步提高到2020年的文史类300分、理工类271分,录取平均分从2016年的文史类280、分理工类241分,提高到2020年的文史类323分、理工类295分。2016年到2020年,该校农类专业新生报到注册人数从1671人增加到2105人,其中通过对口单招录取的中职毕业生从502人增加到1329人,占当年农类专业新生总数比例从30.4%提高到63.14%。该校招生数据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说明公众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认可度提高,农校毕业生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需求大幅增加,农业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重心已经上移,这与广西“三农”发展数据呈正相关性。但农业职业教育也面临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广西农职院在校生超過1.6万人,办学资源已经到极限,无法再增加招生数量。第二,广西只有广西大学举办本科农业教育,但该校不接收专升本学生,导致广西无法形成“中职—高职—本科”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农业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无法再上升。
针对这些问题,2019年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出台应对措施,统筹农业职业院校发展规划,保障农校在广西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第一,贯通中职升高职的渠道,增加广西农职院对口单招录取农类中职生人数,支持广西农职院在各农校设立联合办学点,利用农校资源开展“2+3”中高职贯通教育,提高农校招生吸引力,保护、利用和增加农校农类专业教学资源。2019年首先有5所农校开办办学点,招收农类专业高职生201人,2020年增加到480人。农校农类中职专业招生形势显著好转,2019年招生人数为近二十年最低的2990人,但2020年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到3590人。第二,支持广西农职院开展多种形式的招生,包括村支书、精准扶贫、四类人员(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广西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等专项招生计划,并把部分人员放在各个农校培养,充分发挥农校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开展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第三,提高农业专业招生吸引力,继续对中职生免除学费,对广西乡镇农技人员定向高职生、退役军人也免除学费。相关政府部门还正在研究对农类中职生补助生活费,对农类高职生和本科生全部减免学费。第四,完善农业职业院校设置。2020年,新建广西水产畜牧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畜牧兽医类高职教育。2021年,把广西农职院与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独立学院)、广西畜牧研究所合并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广西唯一一所独立建制农业本科院校。该校发展定位以本科农业职业教育为主,并开展农业专业硕士培养。通过上述举措,促进广西形成畅通的“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分段培养体系,推进各层级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有机衔接,有利于长期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学农为农”的情怀和能力。
3.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加强服务当地經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目前,广西已脱贫人口中通过产业帮扶实现增收脱贫的有426万人,占脱贫总人数的94.67%,高于全国72%的平均水平。广西产业扶贫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广西创建了全国首家“现代青年农场主学院”、首家“农业经理人学院”,截至2020年已经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0.34万人、现代青年农场主1800多人、农业经理人700多人,全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到7.3万家以上,比2017年增加1.7万家以上。
农校应把握住政府正在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者人力资源投资的契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会,以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保障农民脱贫不返贫并实现富裕生活为主要目标,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联系,获取其资源支持,坚持多元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三类人才:第一,通过农类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中高职毕业生,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第二,通过二三产业对应的计算机、电商、机械、会计、物流等专业教育,培养到城市就业的学生,减少农业产业化发展导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这些学生在农校也受到农业职业教育的熏陶,有利于促使其回流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资金、新理念和新技术,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第三,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等专门针对农村发展战略的成人教育机构,利用农业专业教学资源专门培养当地村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4.以农业特色谋求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内涵发展和竞争优势。农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关键举措是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以农业为特色谋求内涵发展,避免与其他类型的中职学校同质化发展。第一,在专业设置上,农校要根据地方区域农业特色产业链,以农业专业为核心与相关非农专业构建农业产业专业群,实现师资、课程、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着眼于培养整个农业产业体系产前、产中、产后发展所需人才,如广西桂林农业学校结合桂林打造农业休闲旅游的规划,以观光农业经营为核心与中餐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组成专业群。第二,在课程改革上,各农校与广西农职院必须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单招对口人才培养模式和联合办学点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与开发,进行相关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通过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途径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农校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对接,融入当地特色农业品种生产、营销、管理等知识,体现中高职合作办学点的特色与区位优势。例如,广西百色农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内容要涵盖百色杧果产业种植、保鲜储运、电商营销等专业知识,广西钦州农业学校的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海产品养殖、捕捞、深加工与营销等内容。第三,在农民培训上,每个农校与地方政府签约创建职业农民学院,农校与当地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合作社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校培+实训+跟踪服务”,即“职业农民学院集中培训+实训基地及田间学校实操实训+农技推广部门跟踪服务”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第四,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各农校必须恢复校内试验田和动物实验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当地农科所、农业企业资源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农类与非农类、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对接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训基地群,构建能支撑在校生工学结合、四类人员半工半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骆万丽,赵超,苏超光,等.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2018年全区经济工作亮点综述[N].广西日报,2018-12-27(2).
[2]李春鹏,黄玉强.基于产业发展的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分析及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8):36-41.
[3]和震.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王艳群.广西“十三五”发展成就综述之“三农”篇[N].广西日报,202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