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俐萍 郭湘宇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考证了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形成过程,提煉了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内涵,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尝试运用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为当前职业教育把脉,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启示,力求使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重焕生机。
[关键词]黄炎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周俐萍(1977-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副教授,硕士。(江苏 南京 210012)郭湘宇(1964- ),男,湖南湘潭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JYB00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4-0021-08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上的开拓者,他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成功的实践活动,很好地推动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提出的校企合作思想是今日产教融合思想的源头。尽管当时还没有产教融合这种表述,但是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完全是在践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然而黄炎培这种产教融合的超前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著作、文章和日记以及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并没有呈现系统化,以至于后人尚未将其挖掘整理出来。面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迫切需要找到一套解决的办法。本研究正是致力于查考和梳理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以期为解决当前的职业教育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必然离不开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任何思想观念的成形,任何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体系的形成,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由萌生发展到衍化成形的过程。具体来看,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产生主要基于其教育背景和实践经历。
(一)教育背景
黄炎培出生于清末,早期接受了传统教育,曾在外祖父的指导下,熟读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青少年时期读张载《西铭》,始受“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广泛的人道主义思想。后受姑父沈肖韵指导,开始阅读严复所译的《天演论》等西学著作,受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影响。南洋公学的学习经历和蔡元培导师的教诲,使黄炎培立志从事新式教育,以挽救民族危机,冀图国家富强。
黄炎培一生都在积极投身于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活动之中。受民国初期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他开始认识到教育对人的个性的作用,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目的论。
(二)实践经历
在百年前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时代背景下,黄炎培目睹我国平民百姓贫穷困苦、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努力寻找救民富国良策。他一直在从事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建立新学试图教育救国,具体做了三件事:一是清末发起成立江苏教育会,二是1917年组织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三是考察国内外的教育。
黄炎培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孕育了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可以说,没有这段教育实践经历,便没有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产生。
二、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发现,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散落在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中,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具体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学以致用:产教融合思想的出发点
1919年8月,《黄炎培日记》中的《杜威的教育哲学》曾记录过这么一段话:“学校自身须是一种社会的生活,须有社会生活所应有的条件。学校里学业须和学校外生活连贯一气。”黄炎培后来在文章《中国抗战四年来的觉悟与今后青年应有的努力》中写道,“整个中求生命,需要中求学问,规律中求生存”。黄炎培认为封建社会旧式礼教灌输的多是一种“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会引导学生重视脑力劳动,忽视体力劳动,认为脑力劳动光荣,体力劳动可耻,最终将不具备最起码的自我谋生能力。因此,黄炎培主张学生学习要能够谋生存之需要、谋个性之发展,从而少一些只会写八股文的“文丐”,多一些学以致用能从事社会实业生产的实用性人才。学以致用体现了黄炎培最早期的实用思想,也成为其产教融合思想的出发点。
(二)做学合一:产教融合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那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黄炎培举例,“譬如学游泳,是要真会游泳,单说一大篇游泳的理论,哪里行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技能的习得必须加强练习,练习需要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动脑指导行为的方向和过程的精准度,动手则是技能的外在形态,是动脑的结果。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注重手脑并用、从做中学,在做中把控技术操作的方向、力度和感觉,在工作中求得系统的知能和知感。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必须随时随地将手与脑有机结合,这个方法既可以在学校课堂中使用,也可以在学校实训室中运用,还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中运用。
(三)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
黄炎培从1913年首次提出职业教育,到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中华职业学校,一直在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实施路径。1915年,黄炎培跟随实业团考察美国实业,历经数月,漫游美国全境及途中新大陆各市。黄炎培后来也多次考察其他国家,考察中重点关注国外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状况。他认为,国外成功案例主要包括芝加哥市立中学的学校与工场合一、华盛顿欧文女子商业中学工场实习教学法、日本东京府立工艺学校的校企合作。在考察中黄炎培领会到,只有校企一体,才能真正实施职业教育的做学合一。
黄炎培将考察的启示很快运用到1918年在上海市陆家浜办的中华职业学校。第一,學校建各种工场。例如,中华职业学校的珐琅工场与机械工场,一边生产国货抵制外货,一边教会学生相关技能,这两个工场最后相继发展成“中华珐琅厂”和“中华铁工厂”。第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除学校建工场外,黄炎培还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华职业学校的教室中悬有“劳工神圣”大字匾,校徽和工场产品的商标上也都以双手为标志,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了“双手万能”的理念。当时,中华职业学校已将劳动观念凝聚到企业文化并融入校园文化。在学校中建立工场,且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见学校与企业有了深入的融合。
(四)专科一贯、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的拓展延伸
1.专科一贯。专科一贯的概念起源于黄炎培提出的“专科一贯主义”思想。专科一贯就是指小学进行职业陶冶,中学进行职业教育,升读大学深造。黄炎培认为这是一条最适合教育顺序,最有利于人的成才的路线。
在1919年的《与李石曾君谈职业教育》一文中,黄炎培详细介绍了专科一贯思想的最初提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科一贯主义的观点。在1948年的《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三十周年告毕业和肄业诸同学》中,黄炎培提出:“男女青年如有志入文理、政法、医科大学者,自以入普通性中学或文理分科中学为宜;如志入农、工、商科大学,或无志或无力入大学,则接在小学之上最宜者,惟在农、工、商科职业学校。”他认为,大学专业的学习与中学的专业选择息息相关,环环相扣。
黄炎培十分认可专科一贯主义的人才成长模式,其子黄大能的成长与成才正是专科一贯制实践效果检验的最好范本。黄大能是黄炎培的第四子,在黄大能的中学时代,黄炎培把他从美国教会办的贵族化的上海沪江大学附中转学到他所创办的平民化的中华职业学校,让他接受中等专业技术训练。黄炎培多次告诫黄大能,“要在社会上成为一个真正有用之才,必须从中等学校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黄大能在中华职业学校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后,以出色的成绩考入大学,后出国进修,最终成为我国知名的土木工程专家。由此可见,专科一贯制的确是一条典型的成才路径。
2.普职融通。普职融通,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黄炎培在从事江苏省教育管理工作时,曾经制定了两份教育规划。一是1913年的《江苏教育行政五年计划书》。这份计划书对小学、中等学校和大学进行了规划。中等学校主要设置普通中学校、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和工业机械学校四类,其中后三类均为职业学校。二是1922年的新学制。职业学校的重要地位在1922年的新学制中再一次得以确立。新学制中,实业学校正式更名为职业学校,小学增置职业准备之教育,初中兼设职业科,高中分设农、工、商、家事等科,大学及专门学校附设专修课。
在教育行政活动中黄炎培按照规划,分别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分设农、工、商科,在江苏省立第四、第六两所中学设第二部商科。分科的好处有两个:一是为所有学生的谋生做准备,二是为所有学生的升学和继续深造打基础。普职融通的精髓在于将职业活动贯穿于小学的职业陶冶、中学的职业指导与分科选科、大学的专业深造三个阶段,未来进可深造、退可谋生,这便是一条通达的成才之路。
(五)专业设置与课程标准:产教融合的具体落实
产教融合思想的落实最终应该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的确立中。黄炎培不仅颁定了新学制,还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
1.专业设置应符合社会实际。1926年10月,黄炎培在《教育与职业》第79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设施职业教育新标准》,对于专业设置的要求提出了十四条标准。文中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机关之设科,宜按照社会状况,宜从事调查,城市以工商为宜,乡村以农工为宜。如设工科,应视地方状况,决定其为机器工或手工。而于机器或手工中,更视地方所产何种原料,需要何种出品,而决定何种工艺。如设商科,应视地方情形而定普通商业或特种商业。”
黄炎培所说的社会状况就是行业与企业的需求。他主张专业设置不仅要与地方生态环境相符合,而且要考虑到产品的选择、男女招生比例、学生训练标准、毕业证书的取得等各方面,特别强调要与生产对接、与地方经济对接、与社会需求相符,这正是产教融合思想的深刻体现。
2.制定新学制下的课程标准。1922年10月20日,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第六次大会上,黄炎培与胡适、金曾澄、袁希涛、经亨颐被公举为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专门负责新学制颁布之后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12月6日到8日,起草委员会在南京召集专家举行会议,商订大中小学的课程标准。
1923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决定制定《新学制师范及职业科课程标准》,并将这个任务委托给中华职业教育社完成。
1924年3月,为广泛征求意见,新学制师范及职业科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将已经起草的四案交付《教育与职业》发布。同年5月,《新学制职业科课程标准》起草完成后,中华职业教育社致函各专家征求意见,并报告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十届年会。同时,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对标准进行修正。其中,在9月25日、26日及10月3日召开的第七次、第八次会议中,与会委员参考各专家的意见对新课标进行修正,并且议决“总说明”指出 “职业教育应依各地各业之特殊状况分别规定课程”,且提出目前的标准因为“仅由一部分专家根据其试验或研究之结果草拟,以供参考,实施时仍宜由当局自行酌定”,待“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议决,调查全国职业学校现行课程,邀请专家汇合研究,俟有结果,容再刊布”。
直到1925年3月起草委员会审定告竣后,中华职业教育社特辟《教育与职业》第33期为“新学制职业教育研究号”。1925年5月,《新学制职业科课程标准》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其中包括“农业科课程”两种、“工业科课程”十种、“商业科课程”三种、“家事科课程”一种,另有“各级各科学程年限图”一种。为更好地了解这一套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现绘制流程图如下:
如图1所示,通过梳理上述课程标准制定流程发现,黄炎培作为主要的组织者,无论是在专业设置时,还是在课程标准制定时,始终考虑到各行各业专家的来自实践的意见与建议,从而令人才培养标准科学严谨和实用。
三、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对当前职教改革的启示
按照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职业教育的目的要实现,就必须做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而要做好产教融合又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做学合一”“校中厂、厂中校”“普职融通”“专科一贯”“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标制定中落实产教融合”等。这些观点和理念是黄炎培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他曾经说过,职业学校的校长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校长,应该走出去,与企业与行业多联系。
当前职业学校的产教融合不足,主要是由于合作意识不强、合作目的不明确以及制度设计上存在问题。借鉴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要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应从以下几个层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
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收归教育部门管理后,企业不允许再办职业教育。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多年来企业与教育分家的办学模式已经形成,目前只有个别大型企业会有自己的员工短期培训班和夜校。因此,现在如果想要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首先需要国家制定一个明确的要求,允许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同时,对于在人才培养中付出人力物力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企业本质上的经营目的是营利,尽管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不能给企业太多的非营利方面的压力。因此,国家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1.搭建平台,营造产教融合的良好环境。第一,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在政府的领导下,教育、人社、财政、科技、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对校企合作的重点学校和重点企业进行扶持和督查,并及时通报反馈其校企合作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第二,营造产教融合的良好环境。对于校企合作业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校企合作业绩突出的学校给予增加财政拨款和增加学校教师编制,并都给予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给予学生实习的时间和空间,相比雇佣熟练工人的正常经营自然会带来利益损失,因此只有增加职业教育与企业利益的关联度,才能从本质上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使企业主动成为校企合作的主体。
2.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法律体系。目前,有关产教融合的法律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的条文中虽然多次提到产教融合,但这些都是指导性意见,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
3.在学制上做好专科一贯和普职融通的设计。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到了中职或高职才深入接触专业与职业。报名时一般是家长帮助填的志愿,学生则带着一脸茫然入校学习,等学习了一两年终于明白这个专业后,已经无法再更换专业。这一现状直接制约了中高职的衔接,充分说明人才的长效发展机制还没有形成。
借鉴黄炎培先生的相关理念,建议教育部门在小学阶段多开设职业陶冶与职业体验课,在中学阶段切实地多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并设计出方便中高职学生进行专业更换的学分转换制度。这样一方面打通了中高职学生学历提升的通道,另一方面有利于升入大学深造的学生在专业上不仅有兴趣,而且有长足的发展,从而构建一个专科一贯制下的长效育人机制。
(二)企业层面:强化产教融合的社会责任意识,合作建立“校中厂、厂中校”
产教融合要想深入和持久,仅靠国家制度保障、政府宣传和经济补偿是不够的。要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就必须使企业真心实意地参与其中。只有做好产教融合,才能培养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政府也要尽快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引导企业争当“优秀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试点企业”,把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努力提升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参与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荣”的社会氛围,让全体企业都行动起来。
(三)行业层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行业协会是由同行业企业自愿组成的,在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起到纽带作用的第三方组织,能够有效推动行业发展。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可以推进企业进一步参与校企合作,同时也能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质量进行测评和监督。
当前,我国行业协会对行业内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监督相对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如果能够通过企业延伸到职业教育,那么对学生的技能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行业协会内的资深工程师与技师,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可以起到校企合作的引领作用,如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进行事前设计与事后评价,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估和考核。
因此,各級政府需要鼓励行业协会的成立,并重视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强化和推进行业协会在产教融合中的督导和引领作用,将与职业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责。
(四)学校层面:积极探索职业学校的改革模式
1.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加强理实双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从来都是教育工作建设的核心。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更需关注教师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的结合,主要包括对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和企业教师的培训。
尽管校内专任教师一般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往往因为从学校到学校,对实践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欠缺,加上长期在学校,缺乏对本专业应用领域的前沿了解。因此,需要鼓励他们去企业实习锻炼或者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以掌握当前的企业岗位需求,熟悉当前的职业标准,从而反哺学生教学。
另外,企业教师虽然具有相对熟练的职业技能,但是由于长期从事实践,理论学习有所放缓,在教学中往往会因缺少专业理论和教育方法等,出现对专业理论掌握不精准、学生心理把握不到位、教学组织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职业学校可以鼓励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学校可以制订自己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聘用办法和薪酬办法。
2.“做学合一”,大胆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训方法。职业学校自身必须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线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技能培养离不开职业规范与操练。
教学与实训中的“做学合一”,可以从五个方面实施。第一,理论课程可以采取理实一体的方式,边做边学边讲,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第二,实训课程可以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参观、上岗等方式,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校外实习的场地和指导的技师。第三,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经常进行交流学习,每月或每学期举行一次共同的教研活动,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企业。第四,寒暑假可以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由企业技师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第五,学校与企业技师共同开发实训教材,按照项目教学法或者工艺流程,将各个知识点、实训方法和实训要求连贯成册,成为在课堂中实现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指导教材。企业技师的工作经验与心得均可作为拓展部分收录在教材中。教材的形式可以是订本式,也可以是活页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3.“校企一体”,做好职业体验,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黄炎培的职业陶冶理论提出,对学生职业活动的教学应该从职业体验开始。当前我们教育体系的现实是小学尚未普遍开设职业陶冶课,中学阶段的职业体验课也未真正落实。由于没有前期的浸润式积累,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面对专业和职业的概念,往往会一脸迷茫,对自己的兴趣不明确,对职业和专业的了解不深入,不知道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以及未来将从事什么工作。而黄炎培提出职业体验的思想,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学校了解职业,黄炎培在设计校企一体时注重两个工作:一是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来教学;二是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边训练技能,边植入企业文化。
企业与行业最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它们能够制定员工招聘、岗位考核等标准。由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要就业的,所以学校应针对这些标准及时与企业、行业对接。学校办职业教育根本无法脱离企业,封闭办学是办不好职业教育的,不符合科学原则,也不符合实际需要。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校的教师去企业与行业学习,让企业与行业的专家来学校教学。同时,需要具备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这样的硬件条件。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室是不够的,因为空间有限,投入的资金也有限,所以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重要环节。学校与合作企业可以开展实践实训教学、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工作,也可以将课程建到企业经营的一线,在教师、教材、教法等“三教”改革上均可以探究深度的产教融合,并把入驻学校的企业打造成校企合一的实践教学基地,甚至可以把学校所在的区域打造成学校的实训基地。
当然,建设好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做的是努力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考察其专业性和发展性,然后确定下来再向政府和行业进行汇报和沟通。企业应与学校保持沟通和交流,秉承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围绕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深度合作,并保持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4.“专科一贯、普职融通”,构建产教协同的长效育人机制。黄炎培通过深入的国外考察发现,国外中学常设有帮助学生分科的职业指导课程,并帮助学生在分科后进行专业的再更换。黄炎培认为,人的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以进行职业学习,如小学进行职业陶冶,中学进行职业指导,大学与中学的职业尽可能相一致。采取这样的专科一贯制,既能在每个阶段都保持对职业的兴趣,也能阶梯式地牢固掌握职业技能,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普职融通的制度设计。
那么,作为学校自身能做什么?笔者认为,应重点考虑课程、企业、实训基地、学历、终身教育等方面的对接。例如,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中高职与本科的衔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在学习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校应该成立有关专业部门,帮助学生进行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等纵向的学历提升,以便去高一级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院深造,打通学历提升和技能培养的双通道,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做好全面育人工作。
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有效规范和监督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过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制、招生对象、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岗位能力分析、岗位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学时分配和课程标准等。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围绕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主要工作是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审定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标准、派出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合作开发教材与课程、做好技能认证培训与职业能力评价。
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专业系部为主体,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引领,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具体流程概括如下(见图2):第一,每个专业部首先研究本专业可以对接的行业和企业,了解相关行业与企业对接的本地的法律政策;第二,上报学校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审议;第三,审议通过后,主动联系行业与企业进行沟通;第四,汇报学校后,学校出面邀请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专家与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前召开一次专家指导委员会进行意见搜集,调查行业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标准;第六,起草人才培养方案,草稿完成后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和修正;第七,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与不定期地督学督教,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同进行教研活动等。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管理机构和联络员两部分构成,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各方都派出联络员,条件允许的可以设有常设机构,有固定办公地点。涉及专业指导委员会从事职责与义务范围内的必要活动经费,应设计相应的财务制度。
综上所述,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内涵丰富、观念超前,对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要办好,仅在职业学校内部是办不好的,而是应该走出去,不仅仅行业与企业要参与,还需要政府的关心支持。因此,只有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共同建立协同联动机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参考文献]
[1]余子侠.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黄炎培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八十年来黄炎培回憶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3]谢长法.教育家黄炎培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4]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5]周汉民.双手万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本:学生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周汉民.理必求真·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本:综合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7]秦咏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之问、解答与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8(11):4-10.
[8]胡淑贤.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演变[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6-17.
[9]贺星岳.现代高职的产教融合范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0]肖学华.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整体解决方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1]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