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强 张占帅 石金铮 刘俊峰 李卓然 赵韩婷 王亚玲 李方江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综合征,病人多表现为下肢水肿、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1]。由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室速或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部分病情严重的病人甚至可能出现心源性猝死,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有研究指出,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体内存在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可能损伤心肌的因素,可造成泵血或心室充盈率低下[3]。目前临床上主要以降低病人病死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延缓心肌重构为主要治疗目标[4]。心肌营养素-1(CT-1)和β-内啡肽(β-EP)是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生物标志物,可有效评估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的病情变化[5]。近年来,我院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议并批准,将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60~77岁,平均(67.93±5.11)岁;病程4~9年,平均(7.46±1.83)年;平均BMI为22.43±2.74;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8例、Ⅲ级31例、Ⅳ级11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60~79岁,平均(68.06±4.74)岁;病程5~9年,平均(7.51±1.91)年;平均BMI为22.37±2.60;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7例、Ⅲ级33例、Ⅳ级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符合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2)年龄60~80岁;(3)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4)临床资料完整且正常配合治疗;(5)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合并糖尿病或甲状腺相关功能异常;(2)肺、肾、肝功能严重异常;(3)急性或终末期心力衰竭;(4)合并肿瘤;(5)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6)主动申请退出本研究。
1.4 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使用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限制钠盐和水、纠正电解质失衡、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诺华制药,J201710354,批号:1904191、1912101),起始剂量为单次50 mg,每天治疗2次,后每2周增加1次剂量,单次增加剂量50 mg/次,最大使用剂量为200 mg/次,2组病人均持续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 (1)治疗3个月后对2组疗效进行评估,显效:临床症状消失,NYHA改善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改善1级;无效:症状和NYHA未见改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记为总有效率。(2)治疗前后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病人心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包括每搏心输出量(SV)、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3)记录病人6 min步行距离(6MWD),并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分越低则病人生活质量越高。(4)治疗前后采集病人空腹静脉血,离心收集血清,并采用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中CT-1、β-EP水平,所用试剂盒购自杭州联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严格遵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n=50)
2.2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6MWD比较 2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和6M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EF、SV和6MWD均明显高于治疗前,LVEDD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6MWD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MLHFQ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MLHF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LHFQ评分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2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MLHFQ评分比较分,n=50)
2.4 2组治疗前后血清CT-1、β-EP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CT-1、β-E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T-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β-E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1)。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CT-1、 β-EP水平比较
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多伴随运动耐力下降、肺体循环充血、心功能障碍,若病人不及时进行干预,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神经和体液激素改变[6]。一般情况下,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在临床中具有发病迟缓、病程长的特点,且高血压、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均可能是导致该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7-8]。既往主要采用利尿、扩血管、强心等手段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治疗,通过早期控制手段修复生物学性质的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质量[9]。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近年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之一,可有效抑制脑啡肽酶分泌,拮抗血管紧张素受体的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2018年心力衰竭指南中推荐使用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10]。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有效抑制脑啡肽酶,阻断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活性[11]。此外,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还可增强脑啡肽酶降解的肽类水平,并可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产生一定的肾脏作用和心血管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病人LVEF、SV和6MWD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和MLHF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病人血清中CT-1和β-ET水平检测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病人C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β-E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组结果表明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可显著提高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的临床疗效,改善病人心功能,并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报道指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有效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增强利钠肽系统并抑制内啡肽酶,同时可控制体内醛固酮和肾素的水平,从而发挥降低血压、扩张血管、降低醛固酮水平、改善病人血清标志物水平的作用[12],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提高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的临床疗效,并改善病人心功能和血清中CT-1、β-EP水平。但本研究并未对病人的长期临床疗效进行追踪,有待后续持续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