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培钰
颜料的质感及张力能极大地丰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运用颜料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有效地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本文从小班美术教学活动的现状与问题着手,探究小班美术活动创意运用颜料的价值和实践的具体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艺术活动的目标要求是: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使孩子能够大胆地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抒发感情,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环境,受到美的熏陶。颜料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材料,将其创意运用到美术活动中,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不断地提升幼儿的美术鉴赏能力,让幼儿能在多维度观察、思考和表现中,促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更富有生命力。
多数小班幼儿在入园前并未使用过颜料绘画,他们对于颜料的了解和使用比较欠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颜料的丰富性,往往会提供多种颜料,导致颜料“泛滥”,并且班内幼儿较多,教师面对许多幼儿往往会有些难以应付。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示范教学的方式避免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幼儿在操作颜料时往往会弄得到处都是,桌上、地上、身上都是脏兮兮、乱糟糟的。的确,当他们面对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时,往往会感到迷茫而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颜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感受、了解颜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并充分利用颜料,以此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深度,激发幼儿对于美术颜料的探究欲和求知欲。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综合能力,还能更深层次地开发和利用颜料的特性。
(一)满足教育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活动的重点已经从技能的掌握与提升,逐渐转变为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的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弱化技能训练,重视感官体验和语言表达,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经验进行创新、表达,从而提升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美术素养。同时,美术教育还是一门个性的学科教育,教师需要通过艺术的手法充分地表现美术教育的特点,培养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相互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体验式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同伴的合作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二)满足幼儿的需求
美术活动和其他教学活动不同,不仅是简单地教授绘画知识和技能,而是需要充分地考虑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对待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时,每个人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个体情况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注重以个人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表现。
教师将颜料创意运用于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美术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幼儿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要选择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美术知识,以适宜的方式教授给幼儿,而幼儿则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理解美术知识,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还能帮助幼儿建立健全的人格。
(一)营造教学氛围,让幼儿想象、创作、鉴赏
在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幼儿以愉悦的情绪、主动积极的态度,通过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享受到互动和谐之乐、自主探究之乐、成功体验之乐。具体主要从想、做、赏三部分进行实施。
首先是想。想是创作构思、体验的核心,是幼儿内心活动活跃、丰富的表达。幼儿通过动脑,结合直接观察和亲身经历主动想象,表达出对所看到事物的感受,促使他们在想的过程中领悟到表达意象的方式方法。例如,在瓶子创想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思考瓶子里有些什么,有的幼儿说有果汁,有的幼儿说有小花……每个幼儿的经历不同,他们的想法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是做。做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体验过程中的形象进行创作实践的过程,它不仅是前面想的内容,更是思维的升华、显现。在瓶子创想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运用手指点画的技巧,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在画纸上,增加幼儿做的时间,缩短“教”的时间。在活动中,教师应以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促使幼儿完成独具个性的高质量作品。
最后是赏。作品鉴赏的环节应以幼儿的创作作品为对象,在客观公正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此过程中,幼儿能说出自己绘画的内容,还能简单说出其他幼儿的优缺点,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已非常不易。在鉴赏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审美的基础上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美术作品,并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让幼儿更进一步地看一看、说一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赏识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升审美能力。
(二)加强颜料使用,让幼儿理解、探究、提升
在探究颜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探索和挖掘颜料本身的特性。在作畫时,只有充分掌握各种颜料的特性,才能将其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让作品更清晰地向欣赏者传达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观察、尝试、探索的方式,让幼儿深入探究颜料的属性,帮助幼儿快速掌握颜料的特性。
在幼儿了解、掌握了颜料的特性后,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让幼儿感受、探究颜料。例如,在美术活动“春天的花草”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棉签点画的方式,通过了解花草的颜色特点和颜料的着色性,选择合适的颜料进行点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手指画、拓印画、创意涂鸦等方式,让幼儿了解色彩的逻辑性,鼓励幼儿大胆地选择、尝试不同的颜色,增强幼儿对颜色的理解和表达。
教师也可以有效利用辅助材料帮助幼儿探究颜料。例如,在美术活动“漂亮的手帕”中,教师可以利用弹珠着色,让弹珠在鞋盒中自由地驰骋,呈现出颇具美感的作品,还可以利用工具、棉签、甚至是随手可得的物品,通过拓印、想象、添画等方式,让幼儿更亲密地接触颜料、感受颜料,让颜料的使用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
颜料相较于传统材料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教师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准备作画工具、寻找素材、构图、造型、涂色、修整,能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融合学科与实际,让幼儿操作、思考、拓展
跨领域融合施教是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例如,在教学活动“彩色冰山”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自己用小锤子把冰块敲成小山的形状,通过这一环节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然后让幼儿将盐撒在冰块上,会出现冰块快速融化成水的自然现象,这一环节帮助幼儿掌握了基础的科学原理;再让幼儿自由给冰山绘色,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了解到颜料在不同材质中所呈现的不同形态;最后,让幼儿数一数没有融化的冰山的数量,从而提高幼儿的数学计算能力。在这项活动中融合了不同的学科知识,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能力多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幼儿对美术活动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活动材料,让美术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幼儿学得轻松、快乐。教师将颜料创意运用到小班美术活动中,不仅可以有效打破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绘画能力以及美术素养的提升,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为美术教学活动增添色彩,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