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幼儿园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目标创设生动的游戏情境,吸引幼儿注意,让幼儿入境动情,以情激趣,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达成活动目标。
1.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的兴趣特点,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角色,进行动作练习,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例如,在大班体育教学活动“鸡蛋保卫战”中,部分幼儿扮演母鸡,部分幼儿扮演老鹰,皮球则被当作鸡蛋,在“母鸡”保卫“鸡蛋”的游戏情境中,教师安排幼儿两人一组进行对位练习,学习左右侧滑步保卫“鸡蛋”。再比如,在小班体育教学活动“好饿的毛毛虫”的活动中,幼儿扮演毛毛虫,在“毛毛虫”找食物的游戏情境中,教师安排幼儿练习贴地面爬行的动作。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幼儿能保持运动的积极性,高质量地完成动作的学习。
2.趣化材料,创设情境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幼儿扮演角色,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趣味化的运动器械,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例如,在小班体育教学活动“好饿的毛毛虫”中,师生一起将塑料圆筒拼接起来作为“山洞”,为了能钻过“山洞”,幼儿必须将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一个接一个地爬过山洞。在这种有趣的情境中,幼儿可以对爬行动作进行多次练习,加以巩固。在小班体育教学活动“乘风破浪”中,蓝色的绸带是“海浪”,幼儿们扮演鱼儿,在“海浪”上下、左右翻滚时,“鱼儿”需要快速地钻来钻去。在大班体育教学活动“过小河”活动中,教师为每位幼儿提供了一个塑料袋,幼儿将塑料袋摆在地上,就是一条“小河”,两名幼儿的塑料袋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长长的“小河”,幼儿通过助跑跨越过不同长度的“小河”练习跳跃动作,同时也锻炼了反应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是一门语言艺术,更是一种教学技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接收幼儿的反馈信息。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
1.激励探索,巧设问题
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巧妙提问有助于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例如,在中班体育教学活动“自动清扫机”中,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自动清扫机是怎么工作的,你的身体能和布袋变成自动清扫机吗?”巧妙的提问立刻就激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2.把握重點,巧设问题
在体育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设置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例如“自动清扫机”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提问:“有的清扫机清扫速度很快,有的很慢,这是为什么呢?”“怎样让你的自动清扫机也快速清扫?”在大班体育活动“鸡蛋保卫战”中,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了示范,并根据重、难点向幼儿提问:“母鸡怎样才能防守好老鹰?”在示范时,教师会认真指导示范幼儿的眼部、脚步、手臂、腿部动作等,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掌握防守动作的要领。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幼儿的需求,提升幼儿的运动兴趣。
(一)尊重个体差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让幼儿从运动中收获满足感。
例如,在大班体育教学游戏“过小河”的第三个环节“运水管”中,两组场地上布置有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布袋,最前面的幼儿听到开始口令后过每组前面的“小河”,拿到“水管”后再返回。在这个游戏中,两组不同的场地布置、不同长度的布袋给了幼儿不同的挑战选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选择挑战不同难度距离,从而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二)鼓励自主探索
幼儿的动作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获得的。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机会,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幼儿有时会因为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遇到一些困难,致使探究活动无法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帮助幼儿建立信心。
例如在大班体育教学活动“好玩的椅子”中,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现在我们每个人有一把小椅子,请大家思考如何用你的身体和椅子组成一个大山洞”。在宽松的氛围中,幼儿们开始了自主探究。有的幼儿用双臂支撑椅子变成了一个大山洞,有的幼儿将身体躺在地上,脚搁在椅子上变成了一个大山洞,有的幼儿单臂支撑侧对椅子,形成一个大山洞。幼儿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大胆进行尝试,探索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提高挑战难度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指南》提出,幼儿园的活动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没有挑战性的活动往往会降低幼儿的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只有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提升幼儿的运动经验。
1.难度恒定,横向挑战。体育活动中挑战点的创设可以是多角度的,在难度恒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横向的挑战点。如在跑步活动中,教师在跑道中间加入垫子、平衡木拱门等多元化的器械组合,考验幼儿的爬行能力、平衡能力等,这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挑战。
2.提高要求,纵向挑战。在器械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纵向挑战点,针对同一动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大班体育教学活动“小小跑酷运动员”中,教师将幼儿助跑支撑越过障碍物的高度从60厘米逐步增加到90厘米,通过增加高度形成挑战点,促使幼儿不断探索和尝试。挑战难度的增加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保持浓厚的挑战兴趣。
《指南》突出强调了教育的选择性,注重教育评价的多样性。评价是激励幼儿运动兴趣的有效措施,体育教学中的评价应突出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
(一)评价内容个性化
《指南》指出,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幼儿的运动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会对幼儿开展差别化的评价,通过差别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幼儿不断学习、调整、优化动作,让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
例如,在中班体育教学活动“过小河”的跨跳环节中,个别幼儿总是跳不过去,教师会让这些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幼儿通过观察后发现自己跨不过“小河”是因为助跑速度过慢。对于部分已经掌握助跑跨跳动作的幼儿,教师则鼓励他们挑战更高难度的动作。又如在大班体育教学“运球”活动中,对于熟练运球的幼儿,教师还设置了障碍物,加大了动作难度,让幼儿尝试新的挑战。教师的语言评价能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建立自信。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主体地位,抛弃“一言堂”的评价现象,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和幼儿互评的形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例如,在中班体育教学活动“过小河”第一环节中,在幼儿分散练习助跑跨跳项目后,教师在组织评价活动时询问了幼儿的完成情况,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困难和经验。在该活动进行到第二环节时,教师会组织幼儿开展自评和互评,让评价较高的幼儿进行示范。又如,在“小小跑酷运动员”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开展自评和互评,让幼儿带着问题思考自己的动作,细致观察同伴的动作。评价活动有利于幼儿完善自己的动作,学习同伴的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