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2021-09-06 16:17陈莉盛遥谢惜珍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陈莉 盛遥 谢惜珍

摘   要: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国各个高校都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思政教育形态应运而生,并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掀起了建设高潮。作为专业教师要承担起育人职责,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文章在梳理“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内涵和特性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例,说明了如何从课程知识体系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以期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课程思政目标;思政元素挖掘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6-0078-05

近年来,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国各高校都在加强和改革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思政教育形态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是通过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以润物无声的育人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教师都要承担起育人的职责,那么如何正确理解、设计并实施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也是专业教师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出现在2014年之后,源于上海相关高校对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其目的是解决高校思政教育长期存在的“孤岛”困境,以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1]。过去的十多年間,上海市一直在实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德育)课程综合改革,基于基础教育中“学科德育”的探索经验,上海高等教育界从中意识到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越来越感受到有必要进一步在高校探索试点“课程思政”,从而在区域工作实践层面产生了推进“课程思政”的工作设想[2]。

2014年,上海大学首先推出“大国方略”通识课,其他高校也陆续推出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这些课程强化了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了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使命,引导90后大学生了解国情、把握时代进程,同时对其思维方式、爱国理念进行引导,与思政课 “同向同行”地教育引导学生。这一系列不是思政课的“思政课”,吸纳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知名教授担当授课教师,创新搭建“课程思政”新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2018年,人民日报介绍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经验,认为课程思政实现了溶盐入汤、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这引起了很多高校的兴趣,纷纷借鉴上海高校的做法推进本地改革,掀起了一股关于课程思政的热潮。

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理念与思路也切合了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2017年开始,国家在全国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5],课程思政从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探索提升为国家战略部署。

此后,教育部又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全国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落实,明确了“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6],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面拉开了全国高校建设课程思政的大幕。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课程思政”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全国高校在各个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掀起了课程思政的建设高潮。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被认为是革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理念,这一理念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所谓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7]。课程思政是以现有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为基础开展的思政教育,而“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8];课程思政也不是思政课程的升级与替代,而是对原有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两者共同构建起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教师要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育人意识,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才能规划、设计和实施好专业课程思政。

1.从思政教育体系来说,课程思政体现了“大思政”的理念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多年来一直处于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态,而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却被忽视了,没能形成高校课程的育人合力,“课程思政”的提出与探索,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大思政”理念由来已久,德育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也就是说思政教育与其他各项工作之间具有关联性,思政教育要渗透一切,贯穿始终[9]。课程教学是学校最主要的活动,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所有的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都应协调一致。课程思政正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将思政教育扩展到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组织、调动全部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2.从思政教学方法来说,课程思政具有隐性化属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直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核心课程,具有显性思政教育的属性。相对而言,课程思政则具有“隐性思政教育”的属性,意指在专门的思政教育之外用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方式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曾精辟地提出过“空气”之喻,思政教育看不见、闻不着,但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盐”之喻,思政教育如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而自然地吸收[10]。课程思政是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在点滴之间影响学生,使其在专业知识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深化、拓展思政课程所学内容,最终达到化育无形、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3.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程思政是教书育人的最好诠释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认识偏差,不少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育人是思政工作的事情,而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甚至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传播不当或错误的言论,完全违背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初衷。

知识的传播需要价值的引领,育人也需要知识来承载其价值;教书要体现育人的元素,育人要以教书为基础[11]。课程思政推进了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要求专业教师作为課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要有自觉的育人意识,主动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以适当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其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既教会学生做事也教会学生做人,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锤炼心志、塑造品性的过程。

三、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

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不同,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专业教师进一步规划和设计。笔者也尝试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认为首先要确定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线索去挖掘相关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1.与思政课程的目标保持一致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两者的目标指向具有一致性,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目标都可以纳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包括:①家国情怀方面,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以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个人品格与道德情操方面,提升个人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诚信、友善、敬业以及拥有健全的人格等;③专业精神方面,具有职业道德及专业伦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学术诚信,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勤学善思不懈创新,忠于学术献身真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2.具有专业特点的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专业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它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落实学科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不同的专业育人目标也不同,因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重点也不一样,不同的学科专业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也有所不同[12]。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师范类专业中,课程思政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操守的教育以及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同时,教育技术学科的技术内涵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具有理学专业的性质,因此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信息技术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其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掌握扎实的教育技术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及教育信息化规划、应用、管理与研究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包括: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和现状,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的过硬政治素质,具有理性的技术哲学观和信息技术伦理道德,具有深厚教育情怀、高尚师德、健全人格以及勇于教育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专业课程思政是建立在每门学科的专业课程基础之上,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与传统思政课程有成熟的课程内容体系不同,目前开展专业课程思政需要专业教师去收集和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素材,这就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结合本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入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多角度挖掘,做到与课程知识自然衔接,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2]。

下面,笔者就以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例,来说明如何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发展情况,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理论;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例分析,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模式;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正运用到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去。该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

1.从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树立家国情怀及科技兴国的信念

信息技术是革新现代教育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虚拟现实、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给教育带来了新面貌。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了解新兴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素养。一直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引领的,而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在向学生介绍新兴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时,就可以融入爱国、民族自信、科技兴国的信念等思政目标。例如,在讲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时,可以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作为思政素材,通过各项数据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处于世界前列,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科技兴国的信念。同时引导学生正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度依赖开源代码和现有数学模型,真正搞算法的科学家较少,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很难走向深入,也很难获得重大成果,因此要重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从娃娃抓起,以此增强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举措中,挖掘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20余年间,为促进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在各阶段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和重大举措,学生要了解国家的这些政策和举措,才能准确地把握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发展动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育公平”的主题从未缺席,它衡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13]。

在传授这部分知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梳理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中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举措,结合实例感受其中蕴含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课后,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教育公平观、教育扶贫思想反思此次课的学习内容。

3.挖掘专业知识的相关背景,培养创新精神,特别是本土创新,树立文化自信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是探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了各种信息化创新教学模式,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需要根据我国教育现实状况来进行创新。在我国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乏教育学者扎根本土基础教育,基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文化背景,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模式。虽然教育技术学科从西方引入,但何克抗教授认为“西方的先进理念及优秀经验要虚心学习,但绝不能唯西方马首是瞻,要进行批判式地继承和发展”[14]。教学中在讲授何克抗教授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理论、“双主”教学模式时,可以其访谈视频和报道为素材,将知识内容拓展到何克抗教授的学术经历,几十年如一日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发展之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技术学人的教育情怀和学术自信、文化自信。

4.挖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

作为师范类专业,目的是培养师德高尚、有爱心、热爱教育事业、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这类资源。首先,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技术是否会取代教师”之问,特别人工智能的出现,通过引导学生对该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技术的价值性,理性地看待技术在教育中作用,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的根本职责“立德树人”是无法被取代的,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更应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再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信息技术革新传统教学的创新,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但其背后体现的教学理念是追求个性化教学,所体现的是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对所有学生的关爱。虽然教育技术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的人文情怀都是不可或缺的。

5.信息技术教育教學应用中的伦理道德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任何新技术在改善人类生产、生活质量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作用。从本质上讲,技术与风险并存,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问题同样存在。面对技术固有的不确定性,伦理制约应成为当代技术不可或缺的内在维度,评价标准是能否不给人带来伤害。作为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产品的开发者都应具有信息技术伦理意识,且具备从尊重自主、避免伤害、谋求福利、支持正义以及隐私保护等方面对信息技术伦理影响作出判断的能力[15]。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已出现过不少涉及伦理道德争议的案例,如近两年出现的智能课堂中的人脸识别技术、小学生被戴上智能头环等,都涉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保护学生隐私等伦理问题。把这些案例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负载性的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伦理观。

6.从教育技术发展前沿或教育时事挖掘思政素材

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已成为当代教育变革中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将一些最新的应用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可以紧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密切联系教育实践,挖掘这些案例中的思政元素,不断扩充和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与时俱进。

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例如,前面提到的人脸识别进课堂、小学生被戴上智能头环等案例,都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兴起而出现的教育热点新闻。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把现代教育技术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全国学校“停课不停学”期间,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事例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教育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并激发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动力和投身教育信息化事业的信念。表1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内容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

五、结束语

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全面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专业教师要勇于承担育人职责,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掌握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和切入方式,衔接好专业知识,把握思政内容的量,如在时间上,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可以用5~10分钟融入思政内容。思政目标要明确且不怕重复,一个思政案例可以包含多个思政目标,也可以以多个案例达到相同的思政目标。教学方法上要注重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可采用讲授、自主拓展阅读、讨论、发表思政感想等多种重在学生参与的方式。课程思政中,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是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也体现在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上,所以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16],“尽好天职”“做好良心活”。

参考文献:

[1]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姜泓冰.上海高校十三年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改,新型课程体系逐渐成型——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N].人民日报,2018-8-29(6).

[4]新华社.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5]教党[2017]62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

[6]教高[2019]6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

[7]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17(2):114-119.

[8]孙友余,钱学森,费孝通,等.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38.

[9]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0]張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个比喻析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131-135.

[11]白雪源,韩春红,沈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平台和机制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3):6-10.

[12]教高[2020]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

[13]廖声丰,廖声立,胡晓红.推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7):288-289+3.

[14]徐靖程,王晓波.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之路——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7、8):40-42.

[15]陈晓慧,卢佳,赫鹏.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伦理失范及其治理[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3):53-59.

[16]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 326148.html.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