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近化理论视角下抗疫共同体的话语建构

2021-09-06 09:52北京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姚振梅
外文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海外版香港特区政府词组

北京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 姚振梅

1. 引言

自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到现在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由于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人们对疫情的关注还在持续,新闻媒体也在不断地跟进报道,大量涌现的抗疫话语也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关注。例如,苗兴伟、李珂(2020)运用了主体间性理论和评价系统的介入系统,研究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共同体身份的话语建构;李战子(2020)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元功能,从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视角对后疫情时代的话语主题和话语人际意义做出预测性描述;张薇(2020)从央媒的舆情应对话语中提炼出了政务新媒体舆情应对的三种话语对策。上述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抗疫时期话语的功能和话语策略做出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抗疫话语带来了启示。趋近化理论(Proximization Theory, PT)是一种话语分析模式,用于分析某个社会或政治集团为自身利益而在公共话语中采取的策略,指的是一种将时空相隔的实体(包括遥远的敌对意识形态)间接、消极地呈现给说话人及听话人的话语策略(Cap 2014: 17) 。说话人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来凸显遥远实体正逐步侵蚀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理和意识形态领域,但主要的目标是将其自身提出的行动和政策合法化,从而消除外来实体对自身日趋深远的影响(武建国等 2016)。趋近化理论最初用于政治语篇的分析,随着适用范围的扩大,在健康、环境、科技及移民话语的分析中也有所应用。在健康话语中,话语策略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某一社会或集团自身的利益,而是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在内的共同利益。双方对于另外一个对立的他者(疾病)来说,面临相同的危机,有同样摆脱危机、获得胜利的愿望。作为健康话语的抗疫新闻报道,利用话语策略形成共同体意识,引发公众的立场趋同与情感共鸣,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协同发力(苗兴伟、李珂 2020)。

2. 理论背景

2.1 公共话语空间认知结构的发展

趋近化理论的提出经历了公共话语空间从“我方与他方”到“威胁与恐惧”认知结构的发展。“我方-他方”的区分是公共话语的一个较固定的特征,源自于人类学研究的发展。Hockett (1960) 指出了人类社会政治意识与行为的两级分布,即人们具有一种心智能力可以将认知经验(看待世界的方式)建构成二分对立的表现形式:好与坏、错与对、可接受的与不可接受的,等等。在他们要实现的社会目标的前提下,人们有一种语言能力来引起或增强这种对立的表现形式,使其他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观点,由此保证在社会生活中,对的、好的、有用的、可接受的、公正的事物不受到另一方面的侵扰。Cap总结了一些学者对话语空间认知结构的研究,如“话语空间”(Levinson 2003; Chilton 2004, 2014)、语篇世界理论(Gavins 2007)、指示空间理论(Chilton 2004, 2014)、指示时空框架(Levinson 2003)等。Cap指出,以上研究都认为话语能够使听话者产生短时记忆或长期记忆的认知结构,各种形式的公共传播都对公共领域中存在的事物做出了假设——存在什么样的社会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包括物理距离以及通常的思想/道德距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Cap (2017) 总结出了公共话语空间结构图 (Discourse Space,DS),见图1:

图1 话语空间

Cap发现,话语空间假设“我方”与“他方”有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双方处于固定的位置,“他方”的出现是对于“我方”所有威胁的源头。然而,这种假设却不适合解释威胁产生或表现的机制,也就是说,没能从词汇或语法层面识解由“他方”产生的威胁是如何向“我方”靠近的。因此,Cap强调了趋近化理论对于公共话语分析的适用性。趋近化理论从词汇和语法层面解释公共话语对建构“他们”向“我们”距离趋近的操控方式,是一种危机建构和恐惧产生的理论模型。 Cap(2017)将其空间认知结构用图2来表示。

图2 话语空间中的趋近化

2.2 趋近化理论

“趋近”(proximize)最初以动词形式见于Chilton(2004)的政治话语分析中,Cap(2005)首次提出了名词“趋近化”(proximization),最初用来标记话语中有组织、有策略的认知-语用的解释,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以及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概念,它给出了话语空间内实体之间关系的象征性识解。趋近化理论主要包含三个维度:空间趋近化( spacial proximization)、时间趋近化(temporal proximization)和价值趋近化(axiological proximi-zation)。空间趋近化是指对话语空间的外围实体(outside-deictic-center, ODC) 在物理空间上不断向中心实体( inside-deictic-center,IDC)侵占过程的识解;时间趋近化是将“(说话者的)现在”为时间轴的中心的识解,以过去和现在的危机为前提,加之对未来的预期,决定立即采取行动抵御来自外部实体的下一步行动;价值趋近化是对外围实体与中心实体日趋严重的意识形态冲突的识解,随着时间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实际冲突。

3. 研究框架

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8月份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8篇关于香港特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作为语料,共计10 738字。对报道中代表趋近化策略的词汇和语法项目出现的频次(词汇或语法项目所占字数与总字数比)进行了人工统计,遵循Cap(2013)的统计原则,出现频次低于0.1%的项目不计入统计范围。由于趋近化理论对不同语体的适用程度有所差别,有时在一个语体中三个维度不一定会同时出现,有时话外语境的发展会限制说话者使用其中一种策略,转而增加另一策略的使用(Cap 2017: 17)。因此,本研究结合收集语料的词汇和语法特征,将Cap的趋近化理论的三个维度下的范畴进行了调整。基于语料中表示行动的动词词组出现的频次较高的特征,在选定的Cap 空间趋近化的4个范畴之后又追加了一项,即第5项:行动动词词组(VPs)被识别为IDC对ODC做出反应的标记。语料中的时间趋近化和价值趋近化分别体现为各自的两个范畴,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空间趋近化、时间趋近化、价值趋近化的范畴

4. 趋近化策略分析

4.1 空间趋近化

空间趋近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一些名词词组和动词词组的使用上,报道中各范畴词汇项目的频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抗疫话语的空间趋近化分析

在健康话语中,IDC实体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患病者,还包括了所有同疾病抗争的人群。ODC主要指疾病本身,也包括与疾病相关的、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负面因素。Cap(2017)在对抗癌话语的研究中,将癌症病人、医疗机构和遭受癌症威胁的人识别为IDC,将病人体内的癌细胞和外在的致癌因素视为ODC。本研究中的IDC既指正在与新冠病毒抗战的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也包括帮助他们抗击疫情的中央政府和内地同胞,ODC指的是新冠病毒和由病毒引发的大规模疫情。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识别为IDC的名词词组项目众多,有中央政府、内地卫生部门、内地医疗机构和香港特区政府、香港卫生部门、香港医疗机构、香港市民、香港社会各界等,出现频次高达10.47%。被识别为ODC 的名词词组项目出现频次为2.95%,不到IDC的三分之一,具体例子如下:

(1)保护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中央始终如一的关切,是香港最大的利益,也是全社会最大的民意。中央政府第一时间做出表态,将为香港特区抗击疫情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3日)

例(1)所示的一句话中连续出现5个IDC实体的名词词组,而ODC实体的名词词组只有1个。由此可见,香港特区政府作为抗击疫情的主体,集结了香港和内地的各方力量,形成了抗疫统一战线。IDC出现频次远高于ODC,也表明了香港对防范与抗击疫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对疫情发展的逐步报道,表示ODC向IDC 移动的动词词组表明了疫情一步步严重化的进程,从刚开始的“来势汹汹”“快速蔓延”到“增至”“破百 ”,再到“(风险)大增”,向人们警示着病毒的威胁在不断地靠近。这个范畴的词汇和语法项目出现的频次为2.08%,具体话语见下面的例子:

(2)截至8月3日,香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达3590宗,死亡人数增至3人,更有连续12日单日确诊病例数破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4日)

例(2)中“已达”“增至”“破百”这些趋向性动词的使用,呈现出感染新冠病毒人数不断攀升的局面,增加了人们对于病毒威胁的紧张感。

表示ODC对IDC施加影响标记的行动动词词组包含了“遭受极大威胁”“不堪重负”“冲击”等词,出现频次为1.47%,描述了疫情给香港特区政府和民众带来的危机感,具体话语如下:

(3)香港新冠肺炎疫情严峻,陷入焦虑的市民神经紧绷……

(4)确诊病例突然增加,对公立医疗系统构成巨大压力。“现在每天都有突发病症,医院负压病床已经差不多饱和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4日)

例(3)、例(4)中“神经紧绷”“饱和”这些词表达了当时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独自抗击疫情的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急需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和势头凶猛的疫情相抗衡。

在以上5个范畴的统计中,3、4范畴对应的词汇项目出现频次较低,表明即使新冠病毒疫情来势汹汹,有着不可抵挡的架势,但人们对其危害性和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有所了解,在提高意识和自我防范方面已经达成共识,不需要过多的文字反复强调病毒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也为下一步做出行动预留了话语空间。

行动动词词组(VPs)被识解为IDC对ODC做出的反应,在报道中出现的频次为10.69%。大量的行动动词词组的使用展现了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政府的帮助下应对疫情积极采取的行动,涉及的话语如下:

(5)中央政府第一时间作出表态,将为香港特区抗击疫情提供一切必要支持。这次援港措施,中央可谓不遗余力,既出钱又出人——全港市民进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相关费用,全数由中央政府承担;国家卫健委迅速组建“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内地方舱医院支援队”,先遣队已赴港投入工作……

(6)面对严峻情况,特区政府第一时间采取果断行动,推出自疫情发生以来的最严防疫措施加以应对,绝大部分市民积极配合同心抗疫。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3日)

在威胁不断趋近的情况下,高频次的行动动词词组的出现说明了IDC对于ODC的重视以及采取积极行动的果断反应,而且大多数动作的发出者是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可见,这次香港抗击疫情的行动中,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的帮助和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时间趋近化

时间趋近化使用过去发生的事件和现在构成对比,构建的是“过去事件对将来威胁的无限延伸的话语形式”(Cap 2013),主要体现在句子的语法形式上。见表3:

表3 抗疫话语的时间趋近化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时间趋近化的两个范畴所对应的词汇和语法项目的频次都比较低,远低于空间趋近化的第1和第5个范畴。这进一步说明了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对于新冠病毒未来可能带来的危害的共识度较高,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去表述。除了疫情前后的对比,还有和其他危害性事件的比较。见例(7):

(7)香港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内伤”严重,加上疫情冲击,堪称“大病未愈”。为让香港“疗伤”,特区政府当务之急是防疫抗疫。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15日)

例(7)中还特别提到了香港在过去一年中经历的动荡,严重的疫情又加重了对香港的打击,如此持续下去香港社会将不堪重负,“大病未愈”和“疗伤”这两个隐喻的使用形象地说明了香港社会由过去到现在所处的艰难境况,以此取得民众的共识和早日摆脱困境的愿望,强调“当务之急是防疫抗疫”。

然而,过去发生的类似事件与现在的对比建构的意义不仅限于消极的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和过去类似事件对比,以过去事件好的结果为参照,会大大增强未来对抗ODC胜利的信心。如例 (8):

(8)若把时间再往前推一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每次危机来袭,国家都始终与香港风雨同路,携手共渡难关。香港在国家的强力支撑下愈挫愈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3日)

可见, 从以前应对危机并最终获得胜利的经验推知,在有国家帮助的情况下,目前的抗疫战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大,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时间趋近化还表征为“使用情态动词短语,建构ODC从现在到将来会产生持续的影响的话语形式”。报道中涉及这一方面的例子如下:

(9)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防疫抗疫不仅是市民的健康问题,亦关乎市民生计、企业存亡,如果香港长时间因为疫情成为经济孤岛,香港人的生活只会雪上加霜,有些行业会一蹶不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4日)

(10)理性的市民都清楚,疫情一日不受控制,甚至反复不定,经济民生就无法重启,全港都(会)是输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28日)

情态动词“会”推测ODC 在未来对IDC 产生的持续影响,关系到整个香港的社会民生,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政府号召全香港人民提高意识,共同加入到抗疫行动中来。

4.3 价值趋近化

价值趋近化是对ODC与IDC日趋严重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冲突的识解,语料中IDC 的积极价值观表现为正能量词汇的使用,而ODC所带来的消极价值观表现为一些负面词汇意义的表达,相应的词汇项目出现频次如下页表4所示:

表4 抗疫话语的价值趋近化分析

价值趋近化区分了IDC的积极价值观和ODC 的消极价值观,双方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进而转化为现实冲突。由表4可见,表示消极价值观的词汇项目出现的频次高于积极价值观,说明目前的抗疫形势不容乐观,积极采取行动是必要的。

报道中使用了正能量的名词词组来建构IDC的积极价值观,如下例所示:

(11)保护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中央始终如一的关切,是香港最大的利益,也是全社会最大的民意。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3日)

(12)香港义工联盟主席谭锦球表示,面临第三轮疫情暴发及此次核酸检测工作,联盟将一如既往担起责任,在特区政府带领下,聚焦抗疫大局,全力协助内地支援队,投身到抗击新冠肺炎的民生建设工作,为尽快恢复经济、改善民生创造良好条件。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7日)

“生命健康安全”“利益”“民生建设”等词的使用,突出了香港特区政府将人民生命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的战略,使得人民对此产生一种由衷的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责任”一词也体现了香港特区政府对于民众的担当,同时也激起了香港人民与特区政府同心抗疫、保护生命健康的共同愿望。

同时,报道中多处使用了负能量的名词词组来建构伴随ODC而产生的消极价值观。例如:

(13)如果香港长时间因为疫情成为经济孤岛,香港人的生活只会雪上加霜,有些行业会一蹶不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4日)

(14)香港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内伤”严重,加上疫情冲击,堪称“大病未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15日)

例(13)、(14)中,“经济孤岛”“雪……霜”“内伤”“大病”这些隐喻词汇的再次使用进一步表明香港目前不容乐观的境况,其带有的消极价值观与“民生建设”“利益”的积极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突,促使人们意识到是时候采取措施来保护好的方面,消除不好的威胁,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

综上所述,空间趋近化策略表现为:IDC名词词组项目多、频次高,ODC向IDC移动、施加影响的动词词组出现频次低以及行动动词词组的大量使用,以上词汇特征体现了抗疫主体的广泛性、共识性和主动性;时间趋近化策略表现为:情态动词“会”“就(会)”的使用、过去“负能量”事件与现在事件的对比、过去“正能量”事件与现在事件的对比,这些语法特征在警示将来的危险、预判更加严峻形势的同时,也为民众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价值趋近化策略表现为:正能量的名词词组建构IDC的积极价值观、负能量的名词词组建构ODC产生的消极价值观,呈现对立价值观的冲突,促使人们意识到是时候采取措施来保护好的方面,消除不好的威胁,驱逐消极的意识形态。以上话语策略的使用,建构了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抗疫共同体的意识,并激发了与中央政府和内地同胞协同行动、积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愿望。

5. 结语

2020年7月份卷土重来的疫情使得本来“大病未愈”的香港不堪重负,市民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央政府的援助下,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果断行动,最终得以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本文以2020年8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对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的报道为语料,分析了报道中隐含的趋近化策略并指出其建构的共同体意识。报道通过空间趋近化突出抗疫主体的广泛性和统一性,通过时间趋近化认清当前形势并树立抗疫胜利的信心,通过价值趋近化激发人们采取积极行动的意识。趋近化策略建构的共同体意识能够激发人们协同行动的愿望,为进一步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海外版香港特区政府词组
新举措
No.2 企业微信海外版改名为WeCom
香港特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分析及其启示
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办好“海味党报”——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
副词和副词词组
裘山山散文被《散文》(海外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