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 陈阳芳
[摘 要] 民生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在长期的革命探索中逐渐凝聚成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探索实践,生动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民生变化,推动了党的民生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科学回答和深化了“什么是民生,实现什么样的民生,怎样实现民生”的重大问题,积累了具有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宝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民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民族复兴的实现凝魂聚力。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理论创新;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时代党的民生工作的新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永恒发展主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把民生发展提到一个前所未有发展高度,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告诫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302回首眺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民生大业的发展史、奋斗史的缩影,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均为民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代的当下,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发展进程,恰逢建党一百周年,对百年大党民生思想进行探微,推动民生改善和发展,是大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
一、党的民生思想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
民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一切工作中的出发点,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探寻民生思想的理论深度,可以总结出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早期探索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民生的重要性,并把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对民生思想的早期探索,提出了“为人民谋解放”“人民翻身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民生理论。党的二大宣言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织一个大的‘群众党。”[2]162这一重要的民生论述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始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新认识,开启了初步探索的伟大历程。革命伊始,我们党就高度重视民生,尤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为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将民生问题与革命发展相融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把保障和改善根据地的群众生活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创立工农民主政权,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参与生产和投身革命的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严峻的形势仍然加强民生建设,在土地使用、政治权利、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人民的利益必须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充分准备,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这就迫切要求全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28年的奋战下,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把民生思想应用于各项工作中,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曲折延伸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具有曲折性和层次性的。新中国的诞生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巨大转变,党的民生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生产生活方面,逐渐把民生提高到了政治高度,民生事业的框架基本建立。随着革命的推进,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将民生思想贯穿到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工作中,这些具有指导性的举措使人民的生产和发展得以保障。党的八大,制定了新时期的政治路线,提出新方针、新政策和新舉措,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民生工作前进的道路并非完全顺利。1966至1976年,党内“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逐渐偏离了民生为本的核心要义,“文化大革命”也影响了民生保障的进程。
(三)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完善创新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主要转移到民生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进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保障和改善民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党的民生工作有序开展。邓小平同志认为解决民生要分步走,提出了“分三步走”理论,每一步都彰显了党对民生的高度重视,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步骤,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其又创造性地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指明了民生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这一路走来,党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民生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创造性的提出民生发展新的“三步走”战略。江泽民同志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从人民的立场去保障民生。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扣民生发展总趋势,提出科学发展观,将民生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机统一,致力于民生的改善和发展。在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874。胡锦涛同志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他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4]58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民生理念的完善发展。
(四)新时代党的民生思想的全面深化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把民生提高到第一要务的高度,多次强调民生的战略地位,要求共产党人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伟业。”[1]25-26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层次的转变,习近平紧扣“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重要话题,提出了一系列民生思想,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改善民生。他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民生,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5]224,这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发展的过程中,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民生突破口,依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恪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夙愿的实现,党中央积极回应群众的期待,人民需要什么,就解决什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为谁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了党的民生思想的深化发展。
二、百年间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创新
习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好与否,民生才是“指南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治理体系有了重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民生思想更加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加侧重民生保障,致力于多维度民生结构体系的构建,锻造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大厦。
(一)思想内涵日渐丰富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体系的诞生,均离不开特定的时代环境、理论渊源和思想底蕴,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一定的时代条件,对新的时代问题所作出的回应。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的形成亦如此,在时代变幻中不断发展,思想内涵日趋丰富。
建党伊始,由于对国情未能完全把握,党的民生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直至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融合共生的产物,成为全军、全党乃至全国的指导思想,作为灵魂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思想才一跃成为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内实情,秉持共同富裕的民生思想,注重民生建设的构建,但受到贫穷落后局面的桎梏,其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民生思想更多注重通过增强国民经济分好“大蛋糕”。江泽民同志所坚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主张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底蕴也在逐步夯实。这都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基于中国民生问题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深度把握,习总书记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方略和新举措。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对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进行有效调整,从根源上是对“为了谁”的问题进行正面回答。“保障与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6]362他始终强调共同富裕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走之路,亦以新时代的站位,为其赋予了“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时代内涵。更是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放置新时代国家发展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的政治站位,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道路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百年的栉风沐雨,党的民生思想始终在顺应时代而砥砺前行,使得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底蕴得以夯实,完成了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大厦的理论构建,为新时代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武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生观实现质的飞跃,更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增强了理论积淀。
(二)核心表述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以来的保障民生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百年征程中,通过全党自上而下的努力,党的民生思想的核心表述——民生为本不断创新。
中国共产党一问世便以坦荡的胸襟向世人宣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生为本”在党的根本宗旨中得以充分展示。毛泽东指出:“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7]139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以人民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秉持民生为本核心要义,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观。民生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改善民生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重中之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生追求。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保障民生。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改善民生,提出著名的“三步走”战略思想。他坚持民生為本这一核心要义,全力推动共同富裕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将民生这个“大蛋糕”分配好,叮嘱全党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处理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时,首先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8]339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在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党的十四大以来,应时代发展需要,江泽民同志将“民生为本”直接上升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要义,从人民、文化和经济的角度阐明党的民生工作。而民生为本的核心表述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将为民发展和科学发展融合,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民生”二字,切实体现了人们群众在国家发展的政治核心地位。
进入十八大至今,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以往党中央的民生思想基础上,围绕民生建设,对“民生为本”这一核心要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习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环节得以深度体现。他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民生发展提供了一份庄重的政治承诺。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民生,重点关注生态民生,致力于脱贫攻坚,增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生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更是连续23次提到“人民”,擘画了新时代民生工作发展的美好蓝图。这些最新论述继承了党中央历代领导人对“民生为本”的核心思想,阐明了“民生为本”的核心要义,为其增添了时代色彩,更从理论上促使党的民生思想得以升华,期许在其引领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三)中国式民生话语建设愈发突出
思想见诸于话语,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是其民生思想最突出、最热情的表现方式之一。在党的民生思想百年探索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风格的民生话语深刻彰显了党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程中的民生思想。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二字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从毛泽东同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及“三步走”战略,江泽民同志的“一切工作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习近平同志的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民生愿景话语、“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理念话语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民生方法话语,均一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融合中国时代特质,致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民生话语建设,推动民生改善和发展实现新飞跃。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9]156一个国家想要什么样的民生,不能脱离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更要避免照搬他国的民生模式,唯有深深植根于本国的土壤,同本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才为上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从政治上看,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已然成为一种政治动员,不仅帮助我们党在思想上动员、实践上号召全国人民奋发有为投身到民生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中去,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政治资源,推动我们党团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我国的民生是动态发展的民生,我们党的民生思想也是持续发展的。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党更要积极稳妥的开拓创新,继续构建中国式的民生话语体系,这是党和人民群众深化感情的生动写照,更是构筑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
(四)检验标准持续深化
我国以民为本,社稷为民而立。党的百年实践中,无时无刻不在为解决民生问题而奋斗,其检验民生得以改善和发展的标准内容也在时代更迭中日渐清晰。时至今日,民生工作的评判主体依旧是人民群众,但评判标准内容发生了巨大變化。
改革开放前,以满足人民温饱为民生建设的目标之一。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有了清醒的认识,在南方谈话提出了具有战略高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就明确了民生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为之后党开创民生建设新天地指引方向。他指出,社会经济政策的正确与否,终究要看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要看人民收入是否增加。江泽民同志则将“是否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民生工作的检验标准,他认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亦于以人为本的政治站位,紧扣经济建设这一标准,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并将之作为检验民生工作的标准推动民生建设。
从2012年至今,习总书记认识到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站在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民生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党对民生工作评价标准更为具体的论述。习总书记始终相信,发展民生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抓人民所关注的问题。“民生三感”的提出,从温饱问题的解决到美好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巨大转变,由满足温饱转向健康发展层面。习总书记指明,时代是出卷人,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民生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数字上,更应该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中。新时代下,民生工作落实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民生三感”是新时代党的民生思想的最大亮点,完成了给予到感受的转换,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和发展,为党的民生建设工作是否具有成效提出了新标准,既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反映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期待做出的时代回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标准。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建设的历史经验
知史达变、鉴往识来。百年栉风沐雨,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对民生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始终将民生思想贯穿于党的实践,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党的民生思想的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曲折和教训,这对新时代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历史经验借鉴,推动民生思想纵深发展,助推新时代民生工作稳步向前。
(一)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我们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0]65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均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一不归功于党的科学领导,更是民生思想的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是与民生思想相互契合的。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根本保证。实践和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确立正确的民生思想,做出符合实际的民生举措。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假设没有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许多事情很难办,首要的吃饭问题就无法解决,”[11]242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民生状况就难以根本改变。就党的百年征程而言,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始终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致力于民生思想的建设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扣民族复兴的目标,坚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为民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同时加强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推动民生大业发展。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我国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面对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踏上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我们必须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以贯之,始终作为发展民生的根本保障,秉持习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所希冀的美好生活诉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着力解决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一应事项,包括就业服务、医疗卫生、国民教育等,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新愿望,认真负责地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内生立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民生思想、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立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动态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赓续发展,决定了民生发展道路的长期性。习总书记始终强调,民生发展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9]156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本质所在,更是党赢得群众信任、建设民生的基本经验。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最本质的就是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历代领导人,从毛泽东同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到习近平同志的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民生思想,均如是。江泽民同志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的情况下,依据时代特质,立足我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思想,推动民生保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民生改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始终以人为本,实现了民生保障的“稳”与民生发展的“进”二者融合。进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民生发展几乎提升至与实现“中国梦”同等的政治高度,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相融共生,确定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发展方向。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理念,民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扎扎实实的围绕人民出发。这不仅是对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的赓续,亦是新时代我国民生发展的新起点。这些重要论断是党在百年实践中对民生思想探索的深度总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转变,人民需求也由物质满足向精神富裕转变,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三)重要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经济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要义。要想真正做到改善和保障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仍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基础,以期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深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危机中育先机,提出“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就在于解放、发展生产力”的论断,亲自推进三大改造发展经济保障民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当下最为严峻的民生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密切联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力贯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更在十六大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最为突出就是: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大力发展生产力以保障民生。胡锦涛同志则坚持将党的先进性落实到民生建设上。2006年,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作古,“三农”问题重点解决,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健发展,践行城市辅助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生产力发展思路,推动民生改善。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而且致力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在“十四五”规划中,以经济反哺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无不在推动我国民生大业实现新飞跃。
历史和经验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始终是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民生不断发展的。从始至终,我们党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重视生产力的作用,在实践进程中大力发展生产力,民生状况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反之,民生建设的脚步就会被动放缓,甚至遭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党在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过程中,亦需坚持在变局中开新局。不仅要解放生产力,更要保护和发展好生产力,敏锐把握客观趋势,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时期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凝心聚力。
(四)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憧憬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422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设想,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内生属性,亦是无产阶级政党孜孜以求的执政核心价值取向,更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最终归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目标激励下,毛泽东同志才能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带领中国迈向新台阶。也正是共产党人始终为人民谋福祉,才能在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撑下,在百年征程中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党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保证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13]160-161他阐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党始终执政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亘古不变的根本政治立場。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也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也是激励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简明扼要的指明,本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群众的“动态需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民生伟业的本质动力。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当下,我们党民生工程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人要秉持民生为本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14]32奋发有为,久久为功,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所在,也是未来开展民生工作必须遵从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結语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永远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生为本,紧扣扩大就业、脱贫攻坚等民生问题作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民生改善既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也存在略微曲折过程,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1]20-21当前,我们应该赓续、发扬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有利于民生发展的有效经验和做法,推动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基础,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4]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5]李婕,刘东锋.进行伟大斗争的民生指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27-34.
[16]闫勇,张建.新时代党领导民生建设的理论逻辑及现实走向——基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哲学思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3-22.
[责任编辑]王立国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of the Centennial Party
YANG Lijuan,CHEN Yangfang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6,China)
Abstract:The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runs through 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past century.Since its establishmen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placed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at an important position,and gradually condensed in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ink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long-term revolutionary exploration.The centurie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ve vividly reflected the changes in people's livelihood at different stages,and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Party's people's livelihood thinking.It has scientifically answered and deepened the major questions of "what is people's livelihood,what people's livelihood is to be achieved,and how to achieve people's livelihood".It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with Chines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and provided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inking,helping to build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and consolidating the sou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oretical innovation;historical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