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贫困实证研究

2021-09-05 02:38王玉冀录王明磊谷庆明
关键词:网红经济大学生

王玉 冀录 王明磊 谷庆明

[摘 要] 近年来,“网红经济”极速延伸,大学生遨游在“网红经济”中的同时也受到较大的心理冲击。大学生“心理贫困”表现出失落、偏执、孤寂甚至极端等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以“网红经济”为切入点,从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就业背景、道德教育、社会舆论五大维度对调研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人际交往、就业背景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负相关,而道德教育、社会舆论则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正相关。为此,提出创建良好家风、丰富文化活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全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社会良好舆论氛围等对策,为加强心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制定可行方案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网红经济;心理贫困

[中图分类号]G645;G444 [文献标志码]A

一、网红经济冲击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网红”凭借打造自身特色,在各大网络平台中展现自我,聚集粉丝,已然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网红经济”是指这些网红将自己的粉丝转化为购买力的商业模式[1]135。不可否认,“网红经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但“网红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风气[2]111。以往很多学者研究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贫困”大都指的是经济方面困难。但心理贫困并不完全由于经济贫困直接造成。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快节奏的休闲方式衍生、人际关系疏离、就业形式愈演愈烈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研究的“心理贫困”是指大学生受到外界和自身相互融合的压力致使自身表现出焦躁、低落、偏执、自卑、孤寂、抑郁甚至极端心理等变化,影响了自身的健康状态,造成了心理伤害。

在“网红经济”的冲击下,一方面,大学生走在时代前沿,对短视频软件的兴起运用自如,且成为重要的用户群体。面对“网红经济”中的带货行为有所追捧,尤其是追捧自己喜爱的明星带货,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有所提升;另一方面,“网红经济”冲击着大学生们的世界观。有些同学刻意将自己打造成“网红”,不但为了刷取存在感,而且追逐“网红经济”的快经济,想在“网红经济”世界中分得一羹。殊不知,被“网红经济”冲击的大学生,价值观开始改变,“心理贫困”问题日益显现,此问题亟待科学干预。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因素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表现为多样性[3]134,对于影响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因素,学者的观点也都不相同,檀俊认为童年的心理模式、社会多元思潮和个体主观心理是造成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因素[4]170;王甲涛认为高校准毕业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自我认知偏颇、家庭教育方式偏颇和学校心理帮扶平台建设不完善[5]45;袁徳栋,石艳芳认为心理贫困的诱因是立志实现梦想的信念与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6]169;李晓溪等学者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是造成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因素[7]103;田妮认为网红文化可能造成精神文化的丧失,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8]49。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本文主要从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就业背景、道德教育、社会舆论等五大方面来调查大学生,建立研究模型,提出研究假设。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每一个人孕育成长的第一场所,其和谐程度,对每一个人产生深远的的影响。一方面,父母情感和谐、兄弟姐妹关系和睦的家庭,对于大学生起着积极的影响,使其养成礼貌、乐观、开朗等性格品质;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打骂争吵,容易造成大学生偏激、冷漠、孤僻的人格特征,也易使他们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家庭成员的缺失也会给大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带来影响;例如独生子女容易产生任性、依赖及骄横的心理。此外,面对亲人或者朋友给大学生设立的过高的期望,他们经常处在精神紧绷的状态中,长此以往焦虑、恐慌、内疚的心理就会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甚至有的大学生会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大学生心理贫困与家庭环境有负向相关关系

H1a: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贫困产生负向影响

H1b: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贫困产生负向影响

(二)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可以被表述为在人们交往中心理之间的联系状态,它能表现出个人在社会中为了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丁瓒曾说: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际关系的不正确处理有可能就会导致人的心理贫困。所以本文认为人际关系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部分大学生自我相对封闭,本质想和同学交流交友,但欠缺人际沟通技巧,经过几次尝试失败后,更容易挫伤大学生内心,反而加重其自我封闭的状态。另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经历了几件不愉快的事情,自身没有通过合理渠道得到有效的心理调适和疏导,而逐渐演变成人际交往障碍。久而久之,就可能会产生“心理贫困”。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大学生心理贫困与人际关系有负向相关关系

(三)就業背景的影响

近年来,就业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毕业生,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扩招的形式给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意味着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有些大学生由于无法顺利就业,会在心里产生就业恐惧和巨大的人生理想反差。在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下,有的成绩、能力都很出色的大学生也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那些学习成绩、能力都欠缺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更是屡屡受挫。这样的情况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不良心态,加重了心理压力,形成“心理贫困”。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大学生心理贫困与就业背景有负向相关关系

(四)道德教育的影响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传统文化的形成又是受我国传统的著名人物的影响,其中以孔子、墨子、韩非子为首。受孔圣人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表现出腼腆、含蓄、矜持的民族特性,这种内向型的性格特性不利于人们情感的宣泄和疏导,容易形成心理问题,最终导致“心理贫困”。对于大学生来说长期熏陶于传统文化中,大学生产生思维定式,有些人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困难,这样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同时,全球化进程日益增快,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强烈冲击着我国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有所变化。网红经济的模式更加贴近于当今的互联网社会[9]114,特别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迅速蔓延,导致一些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盲目攀比,追求时尚,透支消费,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研究提出相关假设如下:

H4:大学生心理贫困与道德观念有正向相关关系

H4a: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心理贫困产生正向影响

H4b:多元化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贫困产生正向影响

(五)社会舆论的影响

社会舆论是一种常见的但是具有潜伏特性的强制性力量,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网络信息关注度较高,能够走在新鲜事物的前沿。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传播社会舆论的主要群体,这就造成大学生也是受其冲击最大的群体。社会舆论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以及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如下:

H5:大学生心理贫困与社会舆论有正向相关关系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研究的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对影响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因素进行调查,包括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就业背景、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五个方面。各题项的测量采用Likert 5级量表的形式来问答,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分别给予1,2,3,4,5的分值,请调查对象依照自身情况按照对应体验选择分值,从而实现对变量量化测量。

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对“网红”和“网红经济”的了解程度和观点,采用单选题的方式请被调查者勾选相符的选项。

第三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主要为性别、年级等。

(二)变量度量

本研究所提出的大学生心理贫困影响因素模型,包含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就业背景、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五大变量,其中家庭环境又细分为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方式,道德教育细分为传统文化和多元化价值观。各变量的操作定义与测量指标的选择说明见表1~表5: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借助网络平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辅之以面对面随机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37份,收回有效问卷405份,问卷有效率为92.68%。并收集统计数据并以此来检验假设模型。

(一)样本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运用SPSS软件对405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基本情况如下表6所示。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分别设1~5分。统计本研究各变量问项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得表7。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研究检验各变量和量表的信度选择运用Cronbach'sα系数,结果如表8 所示。

根据Nunnally(1978)的建议,当Cronbach'sα系数小于0.35时属于低信度,应该拒绝;当0.35<α<0.7表示可以接受;当α>0.7时表示高信度。一般只要α>0.6,就能认可该问卷的信度。[10]55

2.效度分析

本研究用因子分析来评价结构效度。因子分析的主要步骤为:首先通过测量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来验证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KMO值的判断标准,当KMO>0.6时,表示量表可进行因子分析,当KMO>0.8时,表示量表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11]879然后进行主成分因子提取,方差最大旋转法来选择因子。

(1)KMO样本测量和Bartlett球形 检验运用SPSS对本研究量表进行检验,其KMO检验值为0.864,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且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39,小于0.050,表明变量具有高度相关性,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

如表9所示。

Kaiser(1974)指出KMO值小于0.5表明不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在0.5~1之间是可接受区间。Bartlett检验显著水平小于0.050表明能进行因素分析。依据这一衡量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12]52。

(2)因子分析

运用主成分提取法,在经过旋转后得出七个因子结构,得出旋转成分矩阵,见表10。

如表10显示,由A1~A4问项测量的家庭氛围、A5~A8问项测量的家庭教育方式、B1~B4问项测量的人际关系、C1~C4问项测量的就业背景、D1~D2问项测量的传统教育、D3~D4问项测量的多元化价值观以及E1~E2问项测量的社会舆论这七个因子对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方差的累积为77.62%,表明量表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因此,总体而言,本文量表的结构效度是能够接受的。

(四)相关分析

本研究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法,当两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值达到显著水平时,如果r(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4以下,则认为其相关性较低;如果0.40.7,则其相关性较高。

本文采用SPSS软件将各个题项进行计算汇总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1所示:

由SPSS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0.01显著性水平下,家庭环境、人际交往、就业背景、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相关,他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2,-0.426,-0.368,0.357,0.309。由此可证自变量与因变量具有相关关系。

(五)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心理貧困为因变量,家庭环境、人际交往、就业背景、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为自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 R2 为0.023,修正 R2 为0.10,如表12所示。

同时,回归模型显著水平小于0.05,高度显著。回归模型具体结果,如表13所示。

(六)研究结论

根据SPS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得到结论如下:

1.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负相关(B=-0.019,sig<0.05),假设1得到了支持。其中,家庭氛围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负相关(B=-0.045,sig<0.05),证实了假设1a;家庭教育方式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负相关(B=-0.050,sig<0.05),假设1b也得到了 证实。

2.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

负相关(B=-0.136,sig<0.05),假设2得到了支持。

3.就业背景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负相关(B=-0.007,sig<0.05),假设3得到了支持。

4.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正相关(B=0.023,sig<0.05),假设4得到了支持。其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正相关(B=0.025,sig<0.05),证实了假设4a;多元化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正相关(B=0.047,sig<0.05),假设4b也得到了 证实。

5.社会舆论与大学生心理贫困显著正相关(B=0.030,sig<0.05),假设5得到了支持。

五、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建议

(一)家庭环境

1.家长树立正能量榜样,积极引导学生

在校大学生与家长相处时间有限,家长不能以此为借口忽视对孩子的引导作用。家长一方面自身要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尤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以自己的经验和磨练意志的积极心态,树立迎难而上、勇于突破的良好形象,时刻用自身的正能量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建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父母相互尊敬,相濡以沫,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家长勤俭持家理性消费,创建良好家风

家长是孩子永远的教师,也是第一任启蒙教师,家长的道德生活、主流价值观将内化于家风家教中。网红经济下,家长自身要不追捧、不跟风,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建立崇尚道德、宣传公德、践行美德的良好家风,时刻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人际交往

1.学校要健全档案机制,关注心理贫困学生

一方面,学校建立学生完整的信息库。信息库内容涵盖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信息,并通过调查学生以及周围同学了解该学生的心理状况,标注出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有的学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比如:父母长年在外工作,学生平时和父母接触少,导致学生不会向周围的人表达情感,习惯性脱离集体,对他人漠不关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从适当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意识到自己没有被人遗忘。

另一方面,教师要特殊关注物质和心理贫困的学生。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同学,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从物质方面给予帮助,更要进行心理扶贫。同时,针对已经呈现出心理贫困的学生更要及时疏导和帮扶,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交朋友,真正的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

2.学校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供人际交往机会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培养其交际的能力[6]170。要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组建有益身心健康和能力发展的社团组织,通过兴趣吸引挖掘自身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自身的隐性才能,增强自信心,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同时,提倡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提升人生追求和意识境界,实现自我价值。还可以通过美化校园环境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满足感。

(三)就业择业

1.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综合衡量自身条件,进行合理定位,转变偏失的就业观念,寻求合适自身的就业岗位,以减轻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2.积极构建全面的就业体系

一是,政府主导,制定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并汇集招聘资源,积极举办招聘会。二是,用人单位公开公平公正阳光招聘,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机会。三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高效对接用人单位,构建实习实训平台,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四是,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走向招聘现场,切实了解市场岗位需求,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市场竞争,提前做好应聘准备。

(四)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贯穿教育始终

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的教育体系。通过线上授课、线下实践相结合,让道德教育时刻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在学生内心深处建立起道德防线,达到润物无声之效。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在专业课中渗透,在思政课中主讲;开展崇尚道德风范的系列活动,如开设道德模范讲堂、参观德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服务实践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升道德教育成效。

2.立足学生成长发展,全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13]80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开展心理讲堂、建设心理咨询平台,并鼓励大学生勇敢面对心理问题,在有困惑时,主动寻找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即时疏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五)社会舆论

1.保持思想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新观念,始终保持思想进步,努力克服自卑,学会用豁达开朗来看待和处理事务。对待网络杂乱的信息应保持清醒头脑,不斷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同时要积极参与实践,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2.倡导良好的舆论氛围

制定相關的政策,从人文关怀角度来关注、关爱大学生群体,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使其有爱国心,报国志。要构建社会舆论监督长效机制,摒弃不良信息,既净化舆论空间,又倡导文明言论,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积极宣传有关大学生正能量事件,提升社会对大学生关注关爱程度。

[参考文献]

[1]董鹏,刘志华,郑习全,赵鑫楠.网红经济的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9(2):135-136.

[2]彭妍,李星星.浅析网红经济及其影响[J].商业经济,2019(8):109-111.

[3]董晓绒.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内涵、实质及其特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32-134.

[4]檀俊.大学生心理贫困成因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169-171.

[5]王甲涛.社会支持视角下高校准毕业生心理贫困的帮扶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2):45-46.

[6]袁徳栋,石艳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与解决措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5):168-170.

[7]李晓溪,袁鹏阳,等.用榜样引导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贫困[J].公关世界,2020(6):103-105.

[8]田妮,蔡晓青,云绍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9(1):49-50.

[9]张文静,徐航.大学生“网红经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6):114-115.

[10]Nunnally,J C.Psychometric Theory [M].New York:MeGraw-Hill,1978.

[11]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LEE J Y,et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 Appl Psychol,2003(5):879-903.

[12]MO Kaiser.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for identity correlation matrix[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74.

[13]曹树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探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2):79-81.

[14]田春艳,姜彤,于鑫晶,张衷平.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86.

[15]蒋瑾,唐梦,涂颖莹,王丹伊.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7-104.

[责任编辑]王立国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overty under the 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

WANG Yu1,JI Lu1,WANG Minglei2*,GU Qingming1

(1.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110870,China;2.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11,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college students who swimming in the 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 also suffer a great psychological impact.The psychological poverty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s suc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s loss,bigotry,loneliness and even extreme which cannot be ignored."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from the family environment,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mployment background,moral education,social public opinion to the five dimensions of university survey dat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found the family environment,interpersonal,and employ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overty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whil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 and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overty.To this end,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such as creating a good family style,enriching cultural activities,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desig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and advocating a good public opinion atmosphere in the society,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of psychological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psychological poverty

猜你喜欢
网红经济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谁给“网红经济”涂抹了虚假的亮色?
关于“网红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网红经济”的阴影
“网红经济”是种社会病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