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第二版部分词语商榷

2021-09-05 00:36程志兵
现代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修订

程志兵

摘  要:在全面修订过程中,《汉语大词典》陆续推出了新版的征求意见本,质量有明显提升。由于该词典篇幅浩繁,新版中个别词语的收录和解释还可以继续斟酌推敲,如“丁主”“丁客”“九趣”等条目可以不收入,“九娘”“九音锣”“内瓤儿”等词语的释义可以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释义;修订

《汉语大词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历时性汉语工具书,于1994年全部出齐。社会在不断前进,学术在不断进步,词典中的不足也一再被学术界论及。从2012年起,《汉语大词典》开始修订,蒙编委会不弃,笔者有幸参与了一部分拾遗补缺的工作。自2018年起,第二版的征求意见本陆续出版,翻阅之后,发现其中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以下就对第二版前三册中的部分词语谈一些看法,以期对最后的定稿有所裨益。

一、部分条目不应收录

1.【丁主】

指世居当地的人丁。与“丁客”相对。《文献通考·户口二》:“丁主二十一万二千四百九十三。”[1](P177)

【丁客】

指客居当地的人丁。与“丁主”相对。明缪希雍《先醒斋广笔记自序》:“先是,长兴丁客部长孺手集予方一册,命之曰《先醒斋笔记》,梓行于世。”(下划线为词典所用的专名号)[1](P179)

按:《汉语大词典》(第一版)中即收有“丁主”,《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在几乎原封不动收入“丁主”后,又增收了相对应的“丁客”。仔细推敲这两条所谓的词语,都是误解书证摘录出来的非词,建议删除。

先谈“丁主”。复核所引例证,“丁主”是理论上

可能有、但历史文献中并不存在的一个词。元代马端

临《文献通考》原文如下:“东京开封府,县二十二:

開封、祥符、陈留、……东明、考城。户,主一十七

万一千三百二十四。口,主二十九万五千九百一十二,客八万五千一百八十。丁,主二十一万二千四百九十

三。”[2](P32)引文中的“户”是指家庭,“主”是指世

居本地的家庭中的人,“客”是指迁移来的人。这段文字是说,本地人有二十九万五千九百一十二口,非本地、迁移而来的有八万五千一百八十口。其中,“丁,

主……”这种表达,是指达到成丁(服役缴赋税年龄)

标准的本地男性有二十一万二千四百九十三人。如果

“丁主”能够立目的话,那么,是否也可以立一条相

对应的“口主”呢?显然不行。因为《文献通考》中

同类表达很多:“京东路州一十五……户,主八十一

万七千九百八十三,客五十五万二千八百一十七。口,主一百六十六万九百三,客八十八万五千七百七十四。丁,主九十五万七千五百五十四,客五十六万五千六

百九十三。”[2](P32)古代统计人口的常用格式,就是既统计家庭户有多少,总人数有多少,还要统计成丁人数;既要统计当地人中的“丁”,也要统计迁移而来非土著的“丁”。“丁主”是由于标点未断开而误立,应删除。

再谈“丁客”。可能是在第一版中收入了“丁主”,为了平衡词条,第二版又补收了“丁客”,这更是误读文献而造成的误收。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自序》中,作者缪希雍叙述该书成书过程时,提到浙江长兴有个叫作“长孺”的人替他收集了一册药方,从而促成此书编就。这个“长孺”并非姓“部”,而是姓“丁”,他是缪希雍的好友。《中医学三百题》一书中介绍两人时说:“缪希雍虽为布衣之士……东林诸公咸以兄长尊之,并积极支持他的医学活动,如为他编写《先醒斋笔记》(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丁长孺。”[3](P543)丁长孺虽然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但和明代很多文人雅士有过交往,如汤显祖文集中,就收有《与丁长孺》的信札。再如,明末学者刘宗周的全集中也收有多篇和丁长孺有关的文章,其中,《丁长孺先生六秩寿序》中言丁屡次进谏,有“长孺复以主客郎三上封事”的记录,这说明他做过“主客郎”这一官职;《正学名臣丁长孺先生墓表》一文中,曾交待了丁长孺的做官履历:“积十二年,庚戌,起广东臬司经历,寻召为礼部主客司主事”[4](P543)。“礼部主客司主事”这一官职在明代为礼部的属司,掌管诸藩的朝贡、接待等事,在当时常被习称为“客部”;同时,礼部衙门和礼部的官职,也都被称为“客部”。如明清文献中,明代梁辰鱼有《送王别驾转客部员外》一诗,清代康熙时的徐嘉炎的《丁巳新秋宴集李客部园亭送李南枝分符之武林》,把“李园亭”称为“李客部”。再如,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号阮亭,他曾做过礼部主事,也被称为“王客部”。王的好友施闰章有《遥和王阮亭客部同尔止宿牛首》《答王客部寄题就亭》等多首诗,都称其为“客部”。古人官职与姓名连称时,官职可直接放在姓氏前,也可以放在名号后,那么,词典所引例句中“长兴丁客部长孺”六字,只能是“浙江湖州长兴县的丁客部丁长孺”的意思,不能把“丁客”连在一起,更不该把“部长孺”划在一起标作“长兴丁客部长孺”,给人家改了姓。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其他文献,也没有看到介绍“丁长孺”是客居长兴的说法。需要指出的是,“客部”作为礼部官职尊称的用法,多部词典均未见收录。

与此同时,我们也检阅了多种电子文献库,在古籍中并没有发现作为词语使用的“丁主”和“丁客”,因此,《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中的“丁主”和“丁客”应当删除。

2.【九趣】

佛教语。指三界九地的众生。唐知玄《答僧澈》诗:“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5](P139)

按:此词的收录也可推敲。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检索了cbeta电子佛典,极少见到“九趣”连用,更未发现成词的“九趣”;同时,诸佛教词典也未收录“九趣”,因此,这里称其为“佛教语”,恐不太妥当。

其次,诗句中的“九趣”未必指人。“趣”字在佛教用语中意为“众生轮回的去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都收录了这一义项。《汉语大词典》所引用例如下:《俱舍论》卷八:“谓前所说地狱、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我求佛圣果,我学佛能舍。是身如响,是身如泡,流转四生,去来六趣,宿契弘誓,不违物欲。”清黄宗羲《汪魏美墓志铭》:“七趣三世,如旋火轮,皆炽然而生。”这些例证中有“五趣、五恶趣(佛教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轮回处所)”、“六趣(众生轮回的六去处)”、“七趣(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等词语,“九趣”应和上述词语有一定联系,也是指某些处所。再揣摩上引诗句所对应的“五车”,它本是指五车书(学问),而不是指人,那么,“九趣” 也不应该是指人,而是指处所,即用夸张的说法造出“九种轮回所在”的表达。整个诗句的意思是:渊博的知识谁能匹敌?九趣(九种轮回)中的多才者恐怕都比不上。这里是用“九趣”来表示诗人对高僧学问精深的敬意。

再次,我们还检索了《全唐诗》《全宋词》以及文渊阁《四库全书》等电子文献,除了知玄这首诗歌中用到一次“九趣”,其他均未见有使用者,则“九趣”有可能是作者的临时创造。从词典收词立目的角度来说,临时性的用法不适宜作为词语列目,因此,这一条目应当删除。

二、部分词语的释义可以商榷

1.【九娘】

指灯蛾。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是夜,人家贴‘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之句于楹壁间,谓如此则夏月无青虫扑灯之扰。”[5](P132)

按:这一释义过窄。“九娘”,也称“香九娘”,它是指清明时节被驱避的袭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虫类。

所谓“九娘”,各地所指不同。《西湖游览志余》所引“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中的“九娘”,确实是指灯蛾。在其他著作中,“九娘”所指是有所不同的。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三引《台州府志》云:“清明,采菁草杂米面为饵,谓之寒食。家无贫富,必携酒祭墓,且插柳于门,或簪之,谓之‘驱香九娘,盖指螫虫云。”[6](P119)此例中是指螫虫。《台州民俗大观·杂俗拾零篇》云:“‘驱虫的仪式是这样的:用篾扎一根二丈长、两抱粗的‘大百足虫……又称‘香九虫或‘香九娘……文墨之士还当众吟诵早已写好的‘驱香九娘诗,仪式才告结束。”[7](P261)此处是指百足虫。《上海老城厢风情录·老城厢的岁时风俗》记载:“农历三月有清明节。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这天不动烟火,吃冷食。有些人家用红纸条写上‘寒食清明嫁九娘(蚂蚁别称),九娘一去不还乡的字样,倒贴在床脚上,据说可避蚂蚁上床。”[8](P166)这里是指蚂蚁。从目前的文献来看,驱“香九娘”之类的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

那么,为什么这类扰人的虫蚁会被称为“九娘”或“香九娘”呢?先说“娘”字,它可能是“恙”的转音,“恙”是传说中的一种啮虫。《玉篇·心部》:“恙,噬蛊,善食人心。”《史记·刺客列传》:“为老母幸无恙。”唐代司马贞索隐引《易传》:“上古之时,草居露宿。恙,啮虫也,善食人心,俗悉患之,故相劳云‘无恙。恙非病也。”由于“蛰虫”“百足虫”“蚂蚁”之类往往会咬啮、骚扰人们,且扰人之虫众多,所以统称为“九恙”;进而所指扩大,凡是清明时节需要驱避的虫类都被称为“九恙”,并转音为“九娘”。而“香”可能是源自用点香驱赶这一方式。

2.【九音锣】

即云锣。又称九云锣。打击乐器。一般用十个大小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小锣,分四排编悬在一个小木架上。第一排一个,不常用,经常只用下面三排的九个,故名“九音锣”。[5](P129)

按:释义中称“九音锣”为“云锣”,无疑是正确的。云锣是由若干面大小相同、厚薄有别、能发出高低不同音响的小锣组合而成的乐器。问题是,“九音”是不是就指只用了“九个”、发出“九个音”的锣呢?

首先说其中的“九”字。在《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一书中,对“云锣”的解释是:“云锣,又叫云璈,也称九音锣(九是多数的意思,并不限于九个)。……记载见于《元史·礼乐记》:‘云璈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当时每架云锣所用的小锣数,有用十三个的,也有用十个、十四个的。”[9](P601-602)《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在解释“云锣”时,也都认为“九”只是指多数而已,并非实指。百度指出,从元代的史籍和壁画来看,云锣有十、十三和十四面的。清代前期,云锣曾发展到二十四面。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在福建地区曾流行过十四面的云锣。若干年前,山东的乐器厂家还生产有二十九面的云锣、三十六面的云锣等。维基百科中也说小锣用铜制造,由三根绳悬挂在木框上,用木槌敲击演奏。铜锣面数不等,有十、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四、三十八面等。可见,“九”指多数似乎是可信的。

再说其中的“音”字。我们认为,此字应该是“云”的转音,“云锣”应是来自于古乐器名“云璈”。作为一种乐器名称,“璈”较早的用例是出现在《汉武帝内传》:“上元夫人自弹云林之璈”,这里的“云林”是汉代宫馆之名。后世遂把“云璈”连用,作为乐器名称,以显古雅之趣味。关于“璈”的具体形制,在工具书中的解释不尽一致。《辞源》中,分为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云锣”两项;《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只有“古乐器名”一项,所配之图均是打击乐器“云锣”。无论它是弦是锣,“云锣”从“云璈”而来应是确定无疑的,那么,所谓“九音锣”很有可能是“九云锣”的转音。

在词典的解释中,认为“第一排一个,不常用,经常只用下面三排的九个,故名‘九音锣”,此话似乎是有些道理。不过,各锣的音高本不相同,组合在一起时,各音在不同乐曲中的出现频率也应是不同的,不能因其中一个击打次数少就不算数。笔者曾就这一问题向音乐专业老师进行了咨询,回答说,十面组合的云锣中,最上面的似乎也是常常被敲击的。维基百科指出,“云锣”的悬挂方式也不固定,有横向两排的,有三排的等;木框有带架的,也有带柄手执的;面数多的可以双手用两个槌演奏。如果是分成两排或者三排,就不会有一面锣独成一排的,更看不出那面锣被击打的少了。所以,“经常只用下面三排的九个,故名‘九音锣”的说法应该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综上,该词的释义可以修改为:“九音锣:云锣。亦称九云锣。‘九是多的意思,‘音是‘云的音转。打击乐器。常见的是用十个大小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小锣,分四排编悬在一个小木架上。也有采用十三、十五乃至更多面锣的,都称‘九音锣。”

3.【内瓤儿】

方言。肚子里;心里。刘流《烈火金刚》第八回:“别看外面肥头大耳的,像是忠厚老实,内瓤儿里尽鬼花狐儿。”[5](P449)

按:这一释义不够全面,义项缺失明显。

“内瓤儿”是第二版的新增词语,但是词典只解释了其中的一项引申义,而忽略了其他的意义内容。该词首先应解释出其本义“瓜果蔬菜类的肉质部分”。“瓤”本指瓜果的肉质部分,西瓜、南瓜、葫芦等肉质松软,可以称为“内瓤儿”;萝卜等瓜果蔬菜的肉质部分,虽然不松软,也可以称为“内瓤儿”。如《田园童话·萝卜头上集市》:“小萝卜头名字很好听,叫‘心里美,因为他们的皮肤紫溜溜的不大好看,但内瓤儿却像彩虹一样美丽。”[10](P73)由这一本义而扩大引申出“某些被皮或者壳包裹在內的部分”,像信封内的信纸、沙发里的衬垫、书籍文稿的正文部分等。如《兵谏前夜》二十一:“军需处长突然夜里亲自监印监工,而且告诉不准多印,一张废页也不能丢掉……他用偷梁换柱的办法给姓牟的三张道林纸,换出三张印好的内文。连着三天如法炮制,从外皮到内瓤儿偷全了,最后送到我手里。”[11](P73)“内瓤儿”继续引申,就由实指义变成虚指的“内部;内幕实质”义。如《烈火金刚》第二十回:“这家大药房的字号是平民大药房,在东城门里,十字大街以东,坐北朝南,和日本宪兵司令部是斜对过,和猫眼司令的特务机关是前后邻。这个药房看外表真是明明朗朗的买卖,内瓤儿里它是个特务机关。”[12](P292)

词典所解释的“肚子里;心里”,应是“内瓤儿”引申义“内部;内幕实质”的具体呈现,因此,它应该和“内部;内幕实质”合并。

4.【偷生?熟】

谓女人偷情不择手段。生,生人。熟,熟客。《西游记》第八一回:“女子道:‘你相我怎的样子?行者道:‘我相你有些儿偷生?熟,被公婆赶出来的。”[13](P316)

按:“偷生?熟”也是新增词语。单看《西游记》的用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释义应该结合《西游记》所用的背景方言来解释。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西游记》的作者为吴承恩,吴承恩属于今天的淮安人氏,因此,《西游记》中也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大量的淮安方言,而淮安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现在的江淮官话中,“偷生?熟”是指某些人小偷小摸的不良品行。江苏省公安厅组织编写的用于刑侦的方言材料《江苏方言总汇》中,收录了“偷生洼熟”“偷生挖熟”两条俗语,意思分别是“背着人偷吃东西(淮安)”“不管生熟,见物行窃(六合)”[14](P685)。虽然和《西游记》中的用字略有不同,但词条基本一致,其核心意义都是“偷东西”。《〈西游记〉中的淮安方言》一文中,也对这一词语进行了解释,认为《西游记》中“‘偷生?熟意思是偷嘴,背着人偷吃东西。‘生‘熟指生的、熟的食物”[15](P185)。古代往往是大家庭在一起生活,由儿媳妇或孙媳妇负责炊事,有时出于小家庭的利益或者个人贪嘴,媳妇们会有多吃多占食物的行為。这样的事情是封建家族所不能容忍的,有时在婆媳矛盾激化后,就会以“偷生?熟”为借口将媳妇赶出家门。《西游记》第八十一回,写孙悟空看到女子后,认为她也是由于偷嘴而被驱赶出来,因为无处可去故而勾引唐僧师徒,而不能因为描写的是色诱场面,就臆测“偷生?熟”是“女子偷情”的意思。可见,这里的“偷生?熟”还是应该解释为“背着人偷吃东西”的本来意义。虽然吴承恩所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有四百余年,但某些方言词语的使用仍保持着较强的一致性。

上述词语有些是在《汉语大词典》第一版就收入了,在第二版中仍然沿袭下来,如“丁主”“九趣”“九娘”“九音锣”;有些则是在第二版新增收的词语,如“丁客”“内瓤儿”“偷生?熟”。认真推敲这些词语的释义,有助于提高词典释义的准确性,从而达到提高词典质量的目的。当然,以上看法,只是笔者的一隅之见,仅供《汉语大词典》修订参考。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一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3]《中医学三百题》编委会编.中医学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明]刘宗周.刘宗周全集(第六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二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6]胡朴安.中国风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7]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浙江省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台州民俗大观[M].宁波:宁波出版社, 1998.

[8]顾启良.上海老城厢风情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2.

[9]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简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10]金吉泰.田园童话[M].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

[11]闻竹.兵谏前夜[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3.

[12]刘流.烈火金钢[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三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14]季华权.江苏方言总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

[15]刘怀玉.《西游记》中的淮安方言[J].明清小说研究, 1986,(1).

猜你喜欢
修订
布鲁塞尔公约体系的新发展
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通则》调整修订思路辨析
高中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PGIS—Ⅱ)的修订
关于现行《消防法》修订的几点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
“狼烟”释义辨正
《明史食货志》之编纂、研究与校勘修订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