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墓志典故语考释九则

2021-09-05 00:36赵瑞娟
现代语文 2021年4期

赵瑞娟

摘  要:隋唐墓志文用典十分频繁,其中不乏生僻或疑难典故语,如何正确理解典故、准确释读碑文,已成为如今文献整理者和研究者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从《西南大学新藏石刻拓本汇释》《珍稀墓志百品》两书所收隋唐墓志中,择取九则较难理解或释读有误的典故语,试作解析,以期为整理和利用这批新材料提供参考。

关键词:隋唐墓志;典故语;例释

碑刻文献材料丰富,内容广泛,对于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碑刻学及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志石残泐、习用典故、俗字较多等因素,给碑铭释读带来不少困难。隋唐碑刻用典十分频繁,其中不乏生僻或疑难典故语,如何正确理解典故、准确释读碑文,已成为如今文献整理者和研究者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由于这项工作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推进。本文从《西南大学新藏石刻拓本汇释》(以下简称《汇释》)[1]和《珍稀墓志百品》(以下简称《百品》)[2]所收隋唐墓志文中,择取九则较难理解或释读有误的典故语,试作解析,以期为整理和利用这批新墓志材料提供参考。

1.洞洞属属、癙忧

隋开皇九年(589)《赵罗墓志》:“童童属属,瘿忧何已。穷号孺慕,终天莫追。”[1](P62)

按:“忧”前一字,《汇释》录作“瘿”,恐非。核之拓本,该字作“”,外部构件为“疒”,但内部构件与“婴”形体差异较大,非“婴”字,实乃“鼠”的俗体。隶书、楷书中,“鼠”均有多种讹变形体,如《集韵·语韵》之“”,《隶变·偏旁》之“”。东魏《李挺墓志》之“”①,后唐《康赞羑墓志》之“”,两字的写法与待考字中的构件“鼠”近似,皆可比勘。因此,志文中的“”乃“癙”字。《集韵·语韵》:“癙,忧病。”《诗经·小雅·正月》:“哀我小心,癙忧以痒。”马瑞辰通释:“《诗》言‘癙忧以痒,痒既为病,则癙忧连言,癙亦当训忧。”[3](P600)可见,“癙忧”的意思是郁闷忧愁。

上引志文中的“童童属属”一语不辞,当有他解。查阅传世典籍和相关墓志,我们认为,“童童属属”应是“洞洞属属”。洞,杜孔切,《集韵·董韵》:“洞洞,孝敬心至也。”童,徒东切,《集韵·东韵》:“童,《说文》:‘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在中古声纽中,“童”和“洞”都属定母,东、董二韵均隶属东韵。因此,二者声韵相近,可以相通。《礼记·祭义》:“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4](P1594)这里的“洞洞属属”,意谓恭敬谨慎。传世典籍和出土墓志亦有用例,如《汉书·谷永传》:“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洞洞属属,小心畏忌。”[5](P3451)

北宋《方子通墓志》:“居亲侧洞洞属属,兄弟訚訚如也。”因此,上引志文前半部分实乃“洞洞属属,癙忧何已”。“童童属属,瘿忧何已”的意思是孝子在生前对待志主恭敬谨慎、小心翼翼,死后则郁闷忧愁、悲伤不已。

2.羊肸之泪、鸡黍之交

隋大业十二年(616)《窦俨墓志》:“抚孤流恸,羊□之泪无从;望柩涟洏,元伯之交可想。”[1](P84)

按:“羊”后一字,《汇释》缺录。核之拓片,该字作“”,左边构件“月”清晰可见,右边构件泐蚀,有石花干扰,但字形轮廓和笔画尚存,辅以文意,整字可隶定作“肸”。碑文“肸”字亦有这一写法,如唐《石经五经》之“”。因此,上引志文的前半部分应为“抚孤流恸,羊肸之泪无从。”此乃化用“羊舌肸抚孤之仁”一典,出自《国语·晋语八》:“叔向见司马侯之子,抚而泣之,曰:‘自此其父之死,吾蔑与比而事君矣!昔者其父始之,我终之;我始之,夫子终之,无不可。”[6](P4280)此事亦见于《文选·刘峻〈广绝交论〉》唐李善注引《春秋外传》(即《国语》)[7](P1019)。后世常化用此典称赞君子之交,比而不别;亦用于存恤遗孤之义。如《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大王仁侔魏祖,存念先人,虽朱晖眄张堪之孤,叔向抚汝齐之子,无以加也。”[8](P3148)该典亦作“羊舌下泣”,传世典籍亦有用例,如《文选·刘峻〈广绝交论〉》:“自昔把臂之英,金兰之友,曾无羊舌下泣之仁,宁慕郈成分宅之德。”[7](P1019)

上引志文中的“望柩涟洏,元伯之交可想”,则化用了“鸡黍之交”之典。该典故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式》,叙述了范式(字巨卿)和张劭(字元伯)两人之间的友情:“后元伯寝疾笃……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9](P2677)后世常借此典称赞君子间的生死之交,墓志中亦有这样的用例,如唐《张公墓志》:“匪直元伯崇信,置鸡黍以弥芳。”上引志文是用以称述志主和友人史令卿之交,道合断金,契同生死。

3.涣汗

唐贞观十四年(640)《王赟墓志》:“然则布濩前哲,涣汙后昆;灵根祉叶,有自来矣。”[2](P55)

按:“涣”后一字,《百品》录作“汙”。“涣汙”不辞,恐非。拜根兴释“”为“污”[10](P2),亦不确。核之拓本,该字作“”,原刻由于泐蚀而有石花干扰,但字形轮廓清晰可见,乃“汗”字。右边构件“干”的行草体与“于”近似,二者易混。唐《韩承墓志》之“”,唐《张伽墓志》之“”,可以为证。《汇释》亦收此墓志,录作“汗”[1](P90),可从。因此,上引志文前半部分应為“然则布濩前哲,涣汗后昆”。“涣汗”出自《易经·涣卦》九五:“涣汗其大号。”[4](P70)喻指号令一发,如人之汗出,不能复收,故唯有遵行。后世常用来借指帝王的号令,如《宋书·范泰传》:“是以明诏爰发,已成涣汗,学制既下,远近遵承。”[11](P1617)《汉语大词典》亦收录该词,但并未指出其典源,且以《宋书·范泰传》为书证,时代滞后。此外,唐《鱼府君辩江墓志》:“具其涣汗之殊常也,其偔烈之如此也。”[12](P505)录文者释“涣汗”一词时,同样以《宋书·范泰传》为书证,未析典源,恐未妥。其他志文亦见用例,如隋《苏孝慈墓志》:“咫尺当扆之尊,涣汗如纶之重。”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渥泽雷震,涣汗风行。”唐《汤华墓志》:“涣汗鸿恩,必乘其雷雨。”上引志文是说志主历代均受帝王恩宠,朝廷殊荣既遍布前代先祖,亦延及后代子孙。

4.孤鸾照镜

唐上元元年(674)《泉府君夫人高提昔墓志》:“秦镜悲其鸾戢,孔匣咏其龙沉。”[1](P128)

按:志文中的“秦镜悲其鸾戢”乃是化用“孤鸾照镜”之典,出自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罝峻祁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13](P2518)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亦有记载,文字略同。后世常借此比喻无偶或失偶者触物伤情,形影相吊,如南朝陈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志文亦化用此典,且有多种变式。如唐《牛氏墓志》:“罽国鸾倾,吴都鹤舞。”[2](P202)唐《田赞暨姬氏合祔志》:“合龙剑于邢峤,掩鸾镜于滕室。”唐《孙德墓志》:“镜掩孤鸾,琴凄宣鹤。”唐《田氏夫人墓志》:“岂料沉九泉之路,孤鸾失影,别鹤无声。”志文中的“孔匣咏其龙沉”乃化用“丰城剑没”之典,往往用以比喻丈夫死亡。在墓志文中,“孤鸾照镜”和“丰城剑没”两典经常共现,用作夫妻双方死亡的委婉语,如唐《王训墓志》:“龙剑先沉,孤鸾后没。”唐《丘蕴墓志》:“匣中离剑,自此成双;镜里孤鸾,于焉绝响。”

值得注意的是,“乘鸾”亦常与“丰城剑没”共现,喻指仙逝。“乘鸾”出自西汉刘向《列仙传·萧史》:“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14](P80)由于鸾凤同类,后因以“乘鸾”比喻成仙,亦用作死亡的婉词。该典存在多种变体,若不加以辨析,易与“孤鸾照镜”混淆。如《赵自慎墓志》:“雌鸾已逝,遽空飞鹊之台;雄剑难留,终赴沉龙之水。”[12](P283)该志文前半部分化用“乘鸾”之典,言志主夫人仙逝。唐《杜式方夫人李氏墓志》:“秦台镜掩,延津剑合。”[12](P595)该志文中的“秦台”化用了“乘鸾”之典,择取事件中的两个名物要素“秦”和“凤台”组合而成;“镜掩”则化用了“孤鸾照镜”之典,择取事件中的名物要素“镜”和行为要素“掩”组合而成。两典合用,暗指李氏仙逝。

5.鼓箧

唐上元三年(676)《柳敬则墓志》:“颜□□箧,即对杏坛之书;刘阮连襟,自是桃源之客。”[2](P83)

按:“颜”后一字,《百品》缺录。核之拓片,该字作“”,左边构件排除石花干扰为“氵”,右边构件上部笔画尚保存,辅以文意,实乃“游”的俗体。在碑刻中,“游”有类似写法,如隋《张波墓志》之“”,唐《卢万春墓志》之“”。“箧”前一字,原石残断,《百品》缺录。我们认为,上引志文中的“颜□□篋”是用“鼓箧”之典。《礼记·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郑玄注:“鼓箧,击鼓警众,乃发箧出所治经业也。”[4](P1522)可见,“鼓箧”是指击鼓开箧,为古时入学的一种仪式;后世常借指负箧求学。碑志文多见用例,如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华阳曾子,鼓箧来游;蜀国颜生,抠衣请学。”唐《辛澄墓志》:“鼓箧从师,综蚁术而功倍。”唐《张君墓志》:“鼓箧杏坛,雕龙遽就。”上引志文中的“杏坛”,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15](P1023)“杏坛”本指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后世泛指授徒讲学之所。“颜游”与下文“刘阮”相对,“颜游”应是指孔门弟子颜渊和子游;“刘阮”则是指入天台的刘晨和阮肇。上引志文的前半部分是以颜、游比况志主,谓其负箧求学,博文通识;后半部分则以刘、阮譬况志主,谓其游心仙境,脱离尘俗。

6.题舆

唐上元三年(676)《柳敬则墓志》:“王长史□□沂,名归半刺;陈别驾之临汝,人为题□。”[2](P83)

按:“史”后两字泐蚀稍重,《百品》缺录。参以文意,这里是化用了“海沂咏”之典。该典故出自《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8](P987)后遂用为称赞别驾政绩之典。

“题”后一字,《百品》缺录。核之拓片,该字作

“”,泐蚀稍重,仅可见残留字形轮廓。谛视残存形体,参以文意,实乃“舆”字。唐《白知礼墓志》之“”,唐《蔡浩妻墓志》之“”,皆可比勘。因此,上引志文后半部分应为“陈别驾之临汝,人为题舆”。“题舆”一典出自《太平御览》卷二六三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周景为豫州,辟陈蕃为别驾,不就。景题别驾舆曰:‘陈仲举座也。不复更辟。蕃惶惧,起视职。”[16](P1230)后世遂用此典,谓景仰贤达,望其出仕;或作为官职“别驾”的代称。如唐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名参汉望苑,职述景题舆。”墓志文亦有此用例,如唐《高知行墓志》:“陈仲举之题舆,犹怀雅操。”唐《道因法师碑》:“或题舆展骥,赞务于千里。”后世典籍常将“海沂咏”和“题舆”两事并提,如北宋司马光《送王都官官满还都》:“优游仲举坐,洋溢海沂谣。”墓志文亦见用例,如唐《吕玄爽墓志》:“题舆四履之郊,海沂申其有穆。”唐《王府君墓志》:“俯视题舆之名,光复海沂之咏。”上引志文以王祥和陈蕃来比况志主,称赞志主治理一方,政绩显赫。

7.褰帷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杜怀古夫人韦氏墓志》:“杜公……坐荆巫而浸骥,指瀛□而褰□。”[2](P101)

按:“褰”后一字,《百品》缺录。核之拓本,该字作“”,左边构件为“忄”,右边构件下部稍泐,上部筆画和轮廓尚存,辅以文意,该字可隶定作“惟”。据写本文字构件“忄、巾”讹混之通例,此处的“惟”应为“帷”字。碑文“帷”字亦有这种写法,如北魏《元顺墓志》之“”,唐《郑仁泰墓志》之“”。因此,上引志文后半部分应为“指瀛□而褰帷”。“褰帷”乃化用“贾琮褰帷广听”之典,出自《后汉书·贾琮传》:“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闻风,自然竦震。”[9](P1112)后世常借此典称赞地方官吏实施廉政,体察民情,如《梁书·刘孝绰传》:“方且褰帷自厉,求瘼不休,笔墨之功,曾何暇豫。”[17](P481)墓志文中亦有用例,如唐《张晓墓志》:“烈祖导俗,褰帷振响。”此外,唐《梁君冾墓志》“述职褰惟,则百城

振恐。”[2](P59)亦化用此典,录文者据拓片释作“惟”,不确,实乃“帷”字。上引志文中的“浸骥”一语不辞,其意费解。这里的“浸”应通“骎”,《说文解字·马

部》:“骎,马行疾也。”在中古音中,“浸”“骎”均属清母侵韵字,可通。因此,“浸骥”实乃“骎骥”,本指马疾速奔驰,此处喻指杜公施展抱负和才智。就文意来看,上引志文是称赞杜怀古在地方任职时治理有方,关心民瘼。

8.抟风

唐开元四年(716)《李处鉴墓志》:“如马之逐,如鹏之搏。”[2](P117)

按:“鹏之”后一字,《百品》录作“搏”。核之拓片,该字作“”,左边稍泐,据残存笔画,乃构件“扌”;右边去其底纹,乃构件“専”。在碑刻文献中,构件“專”和“尃”往往互讹,均俗作“専”,所以原字应是“抟”的繁体“摶”。碑刻其他字例有北魏《元显魏墓志》之“”,唐《李玄德墓志》之“”。因此,上引志文后半部分应是“如鹏之抟”,乃化用“鹏翮抟风”之典,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5](P4)“抟风”本指乘风捷上,后世亦用于比喻人们的雄心壮志,如唐钱可复《莺出谷》:“抟风翻翰疾,向日弄吭频。”碑文、墓志中亦有用例,如北齐《裴子诞墓志》:“而未及抟风,坠我云翮。”唐《武威契明碑》:“特勤垂裕,抟风振翼。”

9.涉洹之梦

唐开元十五年(727)《杜府君夫人裴氏墓志》:“将崇捧檄之荣,奄次泣壞之祸。”[2](P127)

按:“泣”后一字,《百品》录作“壞”。“泣壞”一语不辞,恐非。核之拓片,该字作“”,虽有石花干扰,但字形轮廓和笔画清晰可见,辅以文意,应是“瓌”的俗体,只是拓本字形左边构件上部一横笔因缺刻或泐蚀而形似“壞”。唐《崔琪墓志》之“”,唐《张游恪墓志》之“”,皆可比勘。《汇释》亦收录这一墓志,同据拓本录作“壞”[1](P200),不确。此字应为“瓌”,同“瑰”。“泣瑰”化用了“涉洹之梦”之典,该典故出自《左传·成公十七年》:“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曰:‘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惧不敢占也。还自郑,壬申,至于狸脤而占之,曰:‘余恐死,故不敢占也。今众繁而从余三年矣,无伤也。言之,之莫而卒。”[4](P1921)后世常借此表示死亡之征兆。“泣瑰”分别提取事件中的动词要素“泣”和名词要素“瑰”,组成跨层次的语法结构,以此表示整个事件的核心義。该典故亦有多种变体,即提取事件中的不同要素而形成多种典语形式,如唐《樊祯墓志》:“珠泪盈怀,忽悲声伯之梦。”[1](P148)唐《杨弘嗣墓志》:“祸罹辰巳之年,泣兆琼瑰之梦。”[1](P166)唐《赵琮墓志》:“日非庚子,梦是琼瑰。”[1](P185)唐《王俊墓志》:“岂谓梦琼生衅,命之斯否,天其谓何!”[1](P328)上引志文中的“捧檄”常用为咏孝子为母出仕之典,“泣瑰”则紧承前文,表达对杜府君不幸离世的悲痛和叹惋之情。

参考文献:

[1]毛远明,李海峰.西南大学新藏石刻拓本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胡戟.珍稀墓志百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3][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5][汉]班固.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2.

[6]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2.

[7][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拜根兴.一人两志:隋代将领王赟墓志考释——兼论王赟之子初唐名将王文度[J].史学集刊,2020,(6).

[11][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毛远明.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

[13][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4]王叔岷.列仙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16][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7][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