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朝炳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以古诗词教学为切入口,创造性地使用统编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探索组诗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语文课堂结构,有效助力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统编教材;组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代诗文作品在统编教材的编排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基于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独特文化内涵。立足课堂,探索组诗教学模式,运用教学策略进行古诗词特色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激活学习潜能,提高人文修養,积淀文化功底,打好传统文化根基。
一、探索指向传统文化的单篇教学模式
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好古诗词教学的文化传承意义,让学生对中华古诗词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认同。在微课的支撑下,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张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上,这与统编教材“语文训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学生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我县老师在赣州市小语展示课上《诗经·采薇》,便是创编剧本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助力学生深化理解。整首诗的教学,开篇《诗经》入新课,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再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加入改现代诗活动,助力学生自己读懂。在难点感悟诗情时,融入微剧本创作元素,创设两个情境,让学生走进诗里去,走进人物内心深处去。最后联结《诗经·采薇》整首诗歌,从而对诗中士卒的思乡及伤怀有了更深的体会,助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环节是学习古诗方法的呈现,更有《诗经》文化的点缀。
二、形成基于统编教材的《古诗三首》教学模式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的古诗编排,以《古诗三首》为主。我县小学探索形成两种基本教学模式:(1)设计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既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有梯度的思考、对话和探究。比如三下《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设计了如下三个主问题: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个传统节日?有什么节日习俗?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读一读,背一背。引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美好。(2)开展阅读比较,把握共性,品味个性。比如五上《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一组爱国诗,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时,以《示儿》为教学出发点,品读诗歌,借助资料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南宋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再联结、对比《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进一步让学生去比较和探究三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点。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内心,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形成爱国一类诗教学,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三、总结形成“1+X”的组诗教学模式
古诗组合学习,即重组、整合古诗学习的内容,将古诗内容串联起来进行学习,以达成提升古诗学习效率、增大古诗积累容量的目标。把同一主题的古诗联系起来,把原来破碎分离的人文内涵统整为一个“文化”,教学内容的铺展解读、对话感悟都可以围绕主题展开。笔者执教《书湖阴先生壁》,创设情境读好“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生成“山水情趣”。补充“用典”资料,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联通“山水情意”。《书湖阴先生壁》是一首题壁诗,统编教材四五年级已经出现,此时老师关注题壁诗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的特点,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再拓展《书湖阴先生壁(其二)》。以组诗为教学增长点,感悟“山水文化”。组诗教学,一首诗的诵读理解是整合的基础;一类诗的阅读积累是整合的关键。
同一意象的古诗拓展。《古诗三首》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每首诗中也都有直接描写秋景的意象。《山行》山路、人家、白云、红叶,色彩美,意境美,每一帧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恰恰写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杜牧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读其诗,观其人,感受到杜牧豁达、豪情的人生态度。《赠刘景文》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而这首诗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的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夜书所见》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对故乡的深沉思念。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打破以往单首古诗教学的窠臼,因为这三首诗最显性的关联是“秋”,抓住这一共性是塑造“组诗”学习的关键。选择同意象的古诗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文化。
参考文献:
[1]陆早才.统编本教材“古诗三首”的教材立意和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20(12)
[2]魏皓洁.“关联式思维”视域下高段古诗组合学习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