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语文教师教学不能只考虑文本内容的讲解,同时也要拓展知识,带领学生探索古文内容。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拓展知识深度,同时能够借古鉴今,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文学素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平时可以开展古文诵读的活动,带领学生感受文化魅力,使学生顺利掌握与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传统文化渗透有效性
新时期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渠道。教师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完成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和引导,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理解深度。
比如,在讲解《愚公移山》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视频,带给学生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观看中了解古人的顽强意志与精神。此外,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和教学有关的各种素材资源,为学生推荐和本节课教学有关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增强文化素质底蕴。
二、开展传统文化诵读,深化学生传统文化情感
知识的获取本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努力和积累。积累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提高自身语文学习效果,关键在于不断积累。文化底蕴以及语感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事情。教师可以用经典诵读的方法带领学生积累知识,形成扎实的文化涵养、文化底蕴。教师带领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积累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的特色、特点与魅力。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加深语文知识理解和印象。
比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古诗的过程中,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古诗文能力有限,阅历不够丰富,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将会有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障学生能够理解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次诵读、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建立文本内容、文本画面深刻理解,我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诵读中渐渐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明白了这首古诗所要传达的内涵。学生在经典诵读、反复朗读中加深印象。当然为了提高学生古诗文诵读热情,定期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也是很好的方法。学生可以自选喜欢的古诗文,古诗文的来源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均可。学生在教师以及其他同学面前诵读,并由教师和其他同学投票选择表现最好的学生。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热情,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信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非常好的帮助。
三、合理引导分析古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在课程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展开传统文化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魅力。古诗文的讲解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内涵。随后教师一步步引导,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古诗文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思考,感受古文当中的情感、情绪,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理解古诗文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力。学生理解了以后,才能明白与掌握古诗文当中的知识点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文化修养。
比如,在讲解《陋室铭》一课的时候,教师先解释这篇文言文当中渗透了哪些思想情感、文化知识和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哪些人生追求和境遇。随后引导学生自行分析,说出自己对于古诗文内容的看法与理解。此时学生表现十分积极,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说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以及思想观点。这篇古诗文当中有非常多的文化知识。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补充学生的思想和理解,告诉学生这篇古诗文传达的伦理道德、传统文化、情感知识、价值观念。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增加学生古诗文知识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
四、利用课文讲解传统文化
面对新时代背景,语文新课标强调必须做好传统文化渗透和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要求调整教学思路,按照课文结构讲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传统文化感知,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分析传统文化情感、内涵,牢牢掌握传统文化的根基与灵魂。在学生明白了如何学习之后,依靠教师的引导,一同完成文本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播放古典音乐,渲染气氛。在音乐氛围渲染下,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文化底蕴。
比如,学习《论语十二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为什么《论语》能够流传到今日。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因为其中有许多知识、道理,能够启发后人养成更优秀的素质。之后,带领学生感受《论语》内容和现实社会的关系,说一说哪些现象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解释。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发挥传统文化的激励性、引导性作用,使学生形成積极进取的品质。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内涵和情感素养,感知祖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