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摘 要:本文通过对《管理学》课程特点、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分析,针对当前《管理学》教学中普遍以西方的管理思想、理论为基础并辅之以西方企业案例,缺乏将中国管理情境融入《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从分析我国高校《管理学》教材的不足和缺陷入手,提出在管理学教材中增加中国古今管理思想,并引入本土化案例替换西方企业案例,最后探讨了管理学课程与中国管理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管理学; 中国管理情境; 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157-002
伴随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管理类专业受到众多企业青睐,培养能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成为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目标。在通过对近年来我校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毕业生无法短时间内胜任相关工作,在知识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管理类相关课程存在着与现实操作实践的滞后和脱节。《管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对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起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对于《管理学》教材中管理理论的分析与讲解,应该把中国的管理思想融入到管理的各项职能当中,更多的解释我国管理活动中的具体案例及深层次的原因,促进学生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为理论指导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管理学》课程简介与课程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管理学》是管理类本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的教学组织主要是按照管理四大核心职能展开,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在此基础上,柔性融入企业文化、管理环境、管理伦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等理论内容。在教学学期安排上,《管理学》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通过课程学习,在理论层面上,《管理学》课程既要讲授管理活动的一般理论、原理,具有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传统经典管理思想的精髓,厘清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又紧跟时代发展,充分把握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在实践层面,应以国内外鲜活的企业管理实践案例揭示各种管理理念在组织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充分领会到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管理学》在课程专业知识点教授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中国管理思想元素,加强中国情境元素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致力于推动学生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管理科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管理问题的捕捉、分析和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著名企业的管理实践,以及知名企业家,特别是那些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企业家的管理思想中感悟富有东方特色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思想中凝练管理理论精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二、传统管理学教学方式的弊端
(一)以西方工业化活动实践为理论研究基础
《管理学》应该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和探索,是对人类共有的管理实践活动的观察、研究和提炼,既应包括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管理及理论研究,也应包含东方国家尤其是我国的管理活动和理论探索,这样才更客观全面。目前,在我国高校已有的《管理学》教材中,绝大部分依然沿用西方工业化进程及管理实践活动编撰的内容,缺乏中国管理思想的解读。由于传统的《管理学》课程中无法兼顾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教材编写者往往按照或依据西方人的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理论来组织编写教材内容,自然带有非常大的片面性、局限性。
(二)多数高校采用西方教材,脱离了中国的管理实践
我国在数千年的文明行程中,以包罗万象的博大胸怀萃取和融合东方列国优异的管理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造就了易学、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兵家等管理思想,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中国的管理学学术研究在实证范式上落后于北美模式,导致中国的管理学教育大都追随西方教材,比较常用的经典教材罗宾斯的《管理学》,普遍采用的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二战之后的企业案例,基于西方的文化、情境和哲学逻辑理解下的企业实践,学生往往感觉管理学离自己很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环境下,許多企业纷纷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中国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体系、情境和思维逻辑,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也演绎出十分优秀的管理学案例,但是这些案例都被遗忘在了文学著作当中,其中所体现出的优秀并具有中国情境的管理学思想不仅是管理学丰富的案例素材,同时也是管理学学术研究中东西方所普遍感兴趣的中国独特的管理智慧。这些管理实践对于管理中国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因此现有的管理学教育呼吁本土案例。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管理学》课程讲授管理活动的一般理论、原理,具有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该课程大多开在大一阶段,刚刚脱离高中教育的大学新生对于理论、原理的理解力有限。而从教学过程和应用来看,管理学也影响着学生对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管理学是一个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比较多。目前管理学的授课老师大多数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之管理学教材中的西方企业案例大都距离学生的实践背景和文化背景比较远,增加了学生对关键概念和难点的理解难度。渐渐地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把丰富的管理学内容转变为死记硬背各种概念、理论,使得管理学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三、融入中国古今管理思想和案例展开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融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管理的思考。为此,《管理学》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一年级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有必要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研读和感悟中华文化经典,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本观、和谐观、毅力观等思政元素构成的东方管理思想的重要基础。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导的是“仁”,以“仁”治人,创造和谐的管理文化,就是体现“人性化”,是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新理念、新思维。人性化管理的宗旨就是“仁治”,要求所有者以及经营者施“仁政”于国家、社会和民众。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包容的文化,也是最创新的文化,其发展历程也是与时俱进的。这些管理思想大多涉及宏观层面的国家和社会治理,对当今微观组织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结合党史,新中国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相互配合、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具体到《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要对学生实现价值引领,除了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企业管理实践和优秀企业家管理思想之外,还需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让学生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规律,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所学的管理学理论知识来客观审视社会热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国梦奋斗终生的信念与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比如引导学生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出发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十八个专题中的第一个专题——“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从管理的方向、决策的目标、计划的路径、指挥的核心、理论的指导等层面,全面清晰地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新环境下中国的常态化创新发展思路和努力目标,为我们规划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2]。
(三)用中国案例替换国外企业案例
用中国本土案例替换国外企业案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文化匹配。中国文化源于孔孟,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低情境交往模式。中国文化推崇集体主义和高情境交往模式,中国本土案例最能够体现中国的管理思想,也最有利于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其次,内容丰富。中国拥有丰富且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案例数不胜数,例如《史记》《西游记》《三国志》《孙子兵法》等,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故事来解释管理学知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把握[3]。再次,特色鲜明。中国近代的企业管理中也存在大量典型的案例,例如百年老字号、当代中国的优秀企业等。根据2021年《财富》杂志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达到135家,比上一年增加11家。加上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143家公司上榜。在这些上榜的中国企业中,既有传统能源领域的国家电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金融领域的平安保险、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又有房地产领域的碧桂园、恒大、绿地、万科,还有互联网及相关领域的中国的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和小米集团等众多领域的优秀企业,其中国家电网从去年的第5名提升到了第2名。这些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上榜企业无疑是中国经济快速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企业在经营业绩上不仅有着较为靓丽的表现,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走上国际竞争的舞台,中国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的身影逐渐出现在世界各大著名商学院的讲台,传播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实践,并在管理理论创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极具中国情境特征的企业管理过程,不仅是学生应该领悟的管理学道理,同时也为学生后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情境化基础。
四、从中国古今管理思想和案例视角教授管理学的意义
当前《管理学》教材中所普遍采用的西方企业案例,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因此学生借助西方案例进行管理学学习既不利于理解相关的重点难点,同时又觉得管理学对中国企业的指导作用有限。综观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在一定程度上,西方管理哲学在中国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或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本土企业在遵循西方经济理论和管理哲学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总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就突显了我国古今管理思想本土化的优势。一方面,国内部分企业完全模仿国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并不能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因此,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探索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环境,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文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00多年各种文化思想的洗礼、博弈、融合,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已经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百家齐放的局面。近些年来,各种哲学文化思想被运用到企业实践中。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的企业管理经常借鉴各种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过程,但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哲学对于我国的企业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我国企业管理的理论,构建了属于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毫无疑问,中国古今管理思想博大精深,经历了历史的考验。百家哲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撑。
五、结语
作为该课程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我国古今的管理思想去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各项职能等重要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也易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减少距离感,增加这门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鲜明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李海东,张露尹.《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4):1-5
[2]王芬.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初探[J]郑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5):1-4
[3]王砚羽,赵玉平,陈慧.中国管理情境下管理学课程教改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