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 范天丽 庄泽香 肖丽勤 常景
共病是指同一患者体内共存2 种及以上的慢性病,人口统计数据显示[1],我国老年人群约占总人口的18%,其中共病2 种慢性病患者约占18.7%,共病3 种及以上慢性病患者约占11.9%。有文献[2]报道显示,老年人中常见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肺病及糖尿病4 类,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并发其他慢性疾病的概率增加,共病现象严重。临床观察发现,老年共病患者症状控制与健康行为相关,健康信念模式强调请患者接受劝导,以促进其纠正不良行为,激励患者采纳并采取健康行为。有研究显示[3],疾病感知属于疾病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患者健康行为选择有一定影响。本研究选择医院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老年共病住院患者1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础信息,通过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明确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与疾病感知、健康信念的相关性,并确定相应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选择医院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老年共病住院患者150例,纳入条件:年龄≥60 岁;共存2 种及以上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或内分泌系统慢性疾病,确定住院治疗;病情稳定,且具备基本自护能力;无精神疾病且认知、沟通能力正常;了解研究项目,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研究期间出院;合并有脏器功能异常或恶性肿瘤。其中男114例,女36例;年龄:60~70 岁54例,>70岁9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89例,高中及以上61例;共存疾病种类:2 类108例,>2 类42例;病情程度:轻度90例,中重度60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月人均收入≥4500 元)100例,一般或较差(月人均收入<4500 元)50例;健康教育状况:已接受88例,未接受62例;记忆力状况:良好102例,较差48例。
(1)健康促进行为:借助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评价患者健康促进行为,量表包括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营养管理、体育运动、人际关系、压力管理6 个维度共52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4 级评分法,量表总分为208 分,如评分<130分,则低水平,评分≥130 分,则中高水平;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9[4-5]。
(2)疾病感知水平:借助中文版疾病感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病程、疾病后果、个人控制、疾病元认知、治疗控制、反复情况、情绪表征7 个维度共38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 分5 级评分法,如完全不同意则1 分,完全同意则5 分,评分越高,则感知水平越高;问卷Cronbach’s α 系数为0.66~0.92,内部一致性良好[6]。
(3)健康信念:借助Champion 健康信念模型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包括易感性、严重程度、自我效能感、益处、障碍、健康动力6 个维度共36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 分5 级评分法,评分越高则健康信念越强;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94,信效度表现良好[7]。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采取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老年共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152.35±17.26分,疾病感知水平87.37±5.28 分,健康信念122.42±7.73 分,见表1。
表1 老年共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疾病感知水平、健康信念评价结果
Pearson 相关性检验显示,老年共病住院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与疾病感知水平、健康信念均呈正相关性(r1=0.297,P1=0.007;r2=0.352,P2<0.001),见表2。
表2 老年共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与疾病感知水平、健康信念的相关性
Pearson 相关性检验显示,老年共病住院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与疾病感知水平、健康信念均呈正相关 性(r1=0.297,P1=0.007;r2=0.352,P2<0.001)。相关研究显示[8],疾病感知对患者健康行为有一定影响,能实现对健康行为的有效预测,有助于患者选择正确、合适的健康行为。老年共病患者所患疾病以慢性疾病为主,该类型疾病治疗周期长,且难以实现完全治愈,极易诱发倦怠心理,导致患者缺乏坚持健康行为的毅力;随着病情发展,老年共病患者多伴有相关并发症,甚至并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如患者对疾病后果感知较强,则易丧失治疗信心,认为自身缺乏改变疾病状态的能力,导致健康行为水平低[9]。有数据显示[10],超过75%的老年共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究其原因,疾病治疗进程缓慢,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相对偏高,导致患者意志消磨,故面对疾病多采取回避或屈服应对方式,造成疾病控制效果恶化,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患者丧失坚持健康行为的信心[11];而患者对个人控制、治疗控制越有信心,对疾病认知越全面,则对健康行为与病情、症状控制效果关系的认知水平越高,可促进其坚持健康行为;疾病反复对患者健康行为管理有警示作用,督促患者不断纠正自身行为[12]。健康信念是健康促进行为的基础,提升患者健康信念水平,可促进其形成并坚持健康行为;其中感知易感性反映了患者主观层面对疾病发生或病情复发的认知,感知易感性越强,则患者极易形成“疾病易感,治疗效果差”的错误认识,对疾病管理中健康行为的促进作用缺乏了解[13]。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共病住院患者健康感知障碍、健康动力、自我效能、感知益处、严重性等维度评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患者介于“无明确意识”与“同意”间,提示患者产生了健康促进行为有助于病情或症状管理的意识,提升了患者形成并坚持健康行为的信心[14]。
3.2.1 比较反思式学习护理人员整理2017年1月—2018 年4 月收治的老年共病住院患者的临床数据,按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将其分为健康促进行为低水平组、健康促进行为中高水平组,整理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反复频次、生活质量评分、出院时间等指标数据,并据此绘制折线图;以“红色折线”示意低水平组,“绿色折线”示意中高水平组,横轴为对比指标,包括症状积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反复频次、生活质量评分、出院时间,纵轴为指标水平,引导患者学习、分析折线图,明确健康促进行为高低与各指标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并根据健康行为管理要求反思自身,提出健康行为改进计划,以促进患者健康行为形成,学习时长每天30 min,共3 d。
3.2.2 结果感知式教育护理人员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老年共病患者所涉疾病对应并发症或恶化结果的相关资料,如糖尿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并介绍各类恶化结果的发生率,如“糖尿病5 年后视网膜病变率25%”“糖尿病足发生率5.7%”等。引导患者开展“结果感知体验活动”,包括“糖尿病足感知体验”“冠心病感知体验”等。
(1)糖尿病足感知体验: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指压板,引导患者脱鞋站立指压板上,并慢速原地踏步,时长1~2 min,通过感受足部疼痛不适明确糖尿病足的危害性。
(2)冠心病感知体验:引导患者穿冠心病症状体验背心,背心正面靠底端位置设计有2 个相对口袋,配置1 kg 的重物,护理人员调节背心背面上方的横向松紧带至胸背部产生压迫感,引导患者选取不同体位,包括站位、卧位、坐位,感受不同体位下冠心病发作时的压迫症状,时长10 min。
综上所述,老年共病住院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与疾病感知水平、健康信念呈正相关性,临床应加强健康教育引导,提升患者疾病感知、健康信念水平,促进其形成健康行为,以实现对症状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