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

2021-09-03 20:46邹斌张谷令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思政

邹斌 张谷令

摘 要:本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要求,分类探讨不同类型工科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加强各类课程体系间的有效衔接方式,倡导建立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设置的对应矩阵。在课程思政教育中需要关注研究生助教群体和企业导师队伍的贡献,让各方面教学队伍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课程衔接; 研究生助教; 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128-003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中强化立德树人的要求,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最新印发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中首次明确提出,“专业课程体系中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该项修订要求不仅契合全国教育大会所倡导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将德育工作放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位置[1],而且与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件精神高度一致[2],是今后一段时间指导高校各工科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基本指南。

《指南》的修订说明中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项目中都一再强调,工程教育认证要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上毫不动摇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工作标准[3]。《指南》中明确列出了四大类专业课程体系:一是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以下简称“数理类课程”);二是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课程(以下简称“工程专业类课程”);三是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以下简称“实训环节”);四是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类课程”)。并且要求以四大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为重要抓手,构建三全育人的工程教育新格局。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深刻理解工程教育各课程体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4],探索不同类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任务要求和行动路径[5],既是有效进行专业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是规范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必然要求。

1.发掘不同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

“数理类课程”具有严密的数学演绎和推理,在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体系唯象解释中,其公式定理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中感受到自然和谐之美。比如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从狭义相对论内容出发,适当引申介绍现代科学对宇宙时空观的观点和认识[6];高等数学任课教师可以从中国古代数学典籍中選取极限思想,讲解中华文明的智慧[7];大学化学中可以在适当教学环节介绍侯德榜、邢其毅等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观[8];程序设计等课程可以将华为对芯片基础开发的经典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强调底层代码撰写编译等基础性工作对国家信息安全的极端重要性[9]。

“工程专业类课程”是与学生所学专业较为紧密的一类课程,也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课程。新中国成立70年多年来,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位学生都能从中感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与日新月异。“工程专业类课程”任课教师和授课团队可以从《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优秀记录片中挖掘工程技术上的鲜活实例,讲好中国故事。比如讲电磁波极化理论时,可以结合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对极化(偏振)电磁波的工程应用,提取出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研究过程,结合教材理论内容穿插讲授,既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和工程背景,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职业责任感[10]。

“实训环节”是工科专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点考查的教学环节。在企业实习、工程实训、创新创业和毕业设计中学生将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之美,领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在“实训环节”的培养历练中,学生能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有效引导激发起学生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在“实训环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收集整理一些安全生产事故或环境污染事件,用反面的教训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和工程伦理规范[11]。

人文社科、体育和美育等“通识类课程”在学生对外交流、认识世界、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文社科通识教育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和观点分析研判中西方多元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体育类课程中更多地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元素,关注体育文化中的中国元素;美育类课程中充分挖掘外观美和内涵美的形式,在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进行美学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各高校开设的通识类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更是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制教育等的显性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的重要途径[12]。

总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涉及的四类课程体系有各具特色的德育元素,在推进课程思政入脑入心的教育实践中有广阔的施展空间和充分的实施途径。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教育同时具有互相联系、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还需要格外重视不同课程体系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衔接和相互配合。

2.注重课程体系衔接教育,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整体推进

在工程教育中,“数理类课程”体系为“工程专业类课程”体系提供坚实的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物理、化学、工程制图、电子线路等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类课程体系”也在机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工、食品工程、环境、水利、电子信息、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地质、地矿、材料、测控与测绘等众多工科专业课程中进行数理基础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数理类课程”和“工程专业类课程”在课程思政教育上也存在各有偏重、互相支撑和互为补充的情形。“数理类课程”更加注重本科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其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渗透程度较浅,而“工程专业类课程”更多偏重于科技应用的理论熏陶,历史悠久的专业可能还拥有丰富的校友资源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其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将比“数理类课程”更近一步[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训环节”两者关系更为紧密。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课程配套的工程实践过程,其实施状况、教学效果要能有效支撑“工程专业类课程”的既定课程目标。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否满足学生掌握“工程专业类课程”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重要的考查环节。而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环节的落实程度更是对学生“工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全方位综合考查。体现在课程思政教育上,“实训环节”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工程设计和实操,其宪法法治教育和职业理想与工程伦理教育将比较容易入脑入心[14]。并且在“实训环节”中,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和知名校友的加入和深度参与,为课程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源泉和活力。

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任课教师和教学团队需要注意“通识类课程”与“数理类课程”、“工程专业类课程”、“实训环节”的衔接配合。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目前各高校已经存在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以课程为基本单元的建设框架,构建服务全体师生的以资讯为更小单元的架构,通过系统化和深度融合完成教学资源整合。针对不同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各课程教师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发表看法,凝聚共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共同体,进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15]。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我国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两个重要方面,工程教育中思政类“显性”课程毫无疑问是高校大思政教育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而在学生专业学习占其学习时长80%的客观背景下,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功能又显得十分重要。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要求中,高校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共同体,有责任也有能力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不可否认的是,不同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教育所覆盖的思政内容肯定有所侧重。根据教育部《纲要》所列出的课程思政的内容重点,“数理类课程”和“工程专业类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内容覆盖较为全面,“通识类课程”在宪法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涉及较多,而“实训环节”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教育上很有优势,如图1所示。要想构建覆盖面广、类型多样、层次分明、互为支撑的课程思政总格局,不妨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毕业要求与课程设置对应矩阵的做法,将《纲要》中所列课程思政的五条重点内容与“数理类课程”、“工程专业类课程”、“实训环节”及“通识类课程”的课程设置建立对应的二维矩阵,进而落实教育部对新时期课程思政可衡量、有支撑、全覆盖的要求。

总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各个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教学,必然要求其课程思政教育也相互支撑和层次递进。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專业认证工作,实现在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上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3.重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两支生力军的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

全面推进工科所有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在工科专业课程建设中,除了有任课教师和教学团队,还有研究生助教和企业导师这两支不容忽视的辅助教师力量。这些潜在的教师资源都是我们在“数理类课程”、“工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训环节”等课程体系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如图1所示。对其进行选拔任用、在岗培训等规范管理和协调使用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予以重视。

3.1用好“量大面广”的研究生助教生力军

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大多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他们视野开阔、成熟自信、善于使用移动互联网。而各个课程的研究生助教与这些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他们更容易与本科生产生同理心。与本科生接触频繁的助教“小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本科生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容小觑。考虑到在一些知名大学,研究生助教的比例已经达到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0%以上[16],规范使用这样庞大的准教师群体对课程思政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生助教的选拔上,要更加注重考查其理想信念、日常表现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针对工科专业教育的特点,要注重考查研究生助教在职业精神和工程伦理方面的想法和言行,把好选拔第一关口。

任课教师要与其研究生助教共同备课,任课教师要将课后习题、作业讲解、实习内容中的政治思想和工程伦理道德元素与研究生助教团队多做沟通,共同挖掘辅导环节的课程思政元素。

无论在给本科生进行辅导答疑,辅助本科生进行专业实验实训过程中,还是在课间休息、学校生活区相遇等非教学时间段,研究生助教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将任课教师所提出的课程思政要求有机融入自己的辅导教学过程,实现以同龄人的身份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17-19]。

充分发挥研究生助教的主观能动性,从年轻学生的视角为任课教师和教学团队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氛围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注重在课后辅导环节收集整理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3.2与企业导师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实训环节”的课程思政教育

目前各工科专业的企业导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请进来”,即聘请一些本行业领域的公司企业中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的中高层人士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课堂开设一些企业课程,进行校内实习实训辅导等;另一种是“走出去”,即各工科专业本科生在高年级进行为期8至12周的企业实习或本科毕业生在工程企业单位进行实操性的毕业设计工作,这期间企业会为每名本科生配备1至2名企业导师。这两种形式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重点考查的内容。

由于身处工程业务第一线,企业导师们能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们进行工程伦理和工程文化的熏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行业第一线的生动案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样的实训环节是进行课程思政的绝佳机会,于无声处培养学生的责任使命感、敬业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品格。

工程教育专业教师团队、校内指导教师需要和企业导师在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学生需求、教学过程和评价改进等方面多沟通,从企业行业导师那里收集企业文化、行业现状、工程前沿等课程思政素材,做好内容迭代更新,注重思政元素的实效性。并与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协调课程思政所涉及的范围,做到“工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训环节”课程思政的类型丰富多样、覆盖广泛全面。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需要在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新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不同类型课程的思政教育虽然各有侧重点,但是需要各个课程体系相互配合,互相支撑。认真贯彻执行《纲要》要求,教师言传身教,充分发挥研究生助教群体和企业导师生力军的作用,构筑起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基金项目: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华北区工作委员会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20004)和2020年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改项目(JG2009)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建華.论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之立德树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3):39-43

[2]任文岱.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0-06-06(001)

[3]李晓华,袁晓萍.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8(3):70-73

[4]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5]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教育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6]吴喆,孙云卿,李华,刘义东,高雅纯,雷雨,杨宏春.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9(S1):115-115

[7]潘璐璐,徐根玖,张莹,孙浩.函数在一点处的极限教学设计[J]高等数学研究,2020,23(2):39-43

[8]熊健.大学化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研究[J]山东化工,2020,49(6):186-186

[9]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0-23

[10]田雨波,李锋.对工科课程中思想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以“电磁场理论”课程为例[J]中国电子教育,2018(3):10-14

[11]姚嘉杰,刘龙飞,潘龙苇,陶骏骏.新工科视阈下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以《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为例[J]广东化工,2020,47(5):246-247

[12]焦连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6):34-36

[13]盖逸馨,邢林艳.校友资源协同高校“三全育人”发展研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2):121-125

[14]何菁,丛杭青.工程伦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设计——兼论场景叙事法的课堂引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188-193

[15]蔺海沣,杨柳,王昕也.课堂教学共同体建构:从“共存”走向“共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9):3-6

[16]方芳,于国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研究生助教管理制度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4):67-72

[17]王新华,王娜.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52-54

[18]李剑光,王霞,孙双双,刘宝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审视[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4):49-53

[19]张其林,赵永标,项东升.课程思政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融合路径[J]计算机教育,2021(3):76-80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改革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信息类专业硬件基础实践的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