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跨学科素养的提升一直为我们所重视。其中政治学和历史学科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对历史教师政治学素养的提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以高中历史部编版教材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共同探索历史教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政治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教师; 政治学;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019-002
随着全国范围内对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普及和使用,我们开始对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以及“跨学科素养”的提升产生了新的思考和探索。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历史教材的研读者。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的意蕴和智慧,需要教师在把握好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将“跨学科素养”中的要求进行实践。因为教学就是在修正、完善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教学工作者的不断研读,让历史学科的价值在课堂上能够有更好的体现。
通过对以往历史教材的把握,针对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课程的整体编排和设计,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需要理清每一课、每一节之间的关系,用线索将每课知识点串联起来。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笔者通过对整本历史教材的把握,发现历史学科和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在高中教材中,历史教材涉及了不少政治学的知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跨学科素养”,其中对“政治学素养”的培养更应该得到重视。
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政治学素养的研究,我们需要对这一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高中历史教师在掌握自己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学科与政治学联系的密切性,以及高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需要用政治学知识来解释的历史问题,教师本人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政治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政治学素养,并将这种政治学素养投入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辅助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使学生具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历史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认真思考历史学科和政治学之间的联系,运用到课堂才能起到引领、示范学生的作用。笔者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选取了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希望通过对本课中政治学知识的运用,为广大历史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的第一课,时间范围为1919年至1927年,空间范围主要在中国内部。本节课设置共三个子目: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这三部分内容时间前后相继,同时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背景。我将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置,突出本次课程设计的亮点:高中历史教师政治学素养的提升,完成对本课的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影视作品《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杂志的片段、展示《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以及第六卷第五号的封面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结合上节课所学的新文化运动,提出问题:《新青年》宣传的中心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进而开始本节课的讲授。
【设计意图】利用《新青年》杂志宣传的中心思想的变化,使学生产生思考,更好地进入本节课的历史情境。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介绍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其中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接下来在学生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出示五四运动概况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本后完成(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可查阅网站: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网,获取更多关于五四运动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部分历史史实与政治学之间关系密切,教师通过查阅相关政治学书籍和网站,将部分政治学知识引入历史课堂,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以及知识补充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最终的结果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这种政治条件之下,当时的北京政府释放了原来被捕的学生;与此同时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接下来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引入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五四运动有何意义?
材料: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
【设计意图】这段材料的引用需要教师进行解读,解释清楚什么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爱国革命运动”,可参考政治学书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内容,然后做进一步的解释。同时也可以查阅高中思想政治网,里面关于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解释有很多,可以辅助教师的历史教学。
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这部分内容,包含了时间、中心和表现,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己完成,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可查阅书籍《致韦尔纳.桑巴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的相关内容。例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在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之后,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讲解更有条理性)。
接下来展示三幅图片,图片的主题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图片中所展示的农民阶级、封建官僚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否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命运?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虽然这些阶级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的面貌,但由于自身和历史所存在的局限性,最终没有使中国改变命运,获得新生。面对这样的情况,谁才能带领中国走出迷雾,获得新生?从而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内容。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有思想、有信仰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
材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3]。
提供这段材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的能力,找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补充
1.条件
包含: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外部条件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播放视频资料《建党伟业》中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中召开中共一大的片段;展示中共一大的會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此次会议的精神,并帮助学生记忆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提供表格让学生阅读课本结合视频和图片资料完成。
【设计意图】视频和图片的引入带领学生重回当年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教师可参考政治学书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关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的相关内容。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党在一大党纲中就对此进行了规定。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部分内容和政治老师进行沟通,思考从政治学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一史实,在讲述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将政治学知识穿插其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之后,需要同学们结合课本找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找到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标志(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并加以总结)。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找到答案,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模式。关于三民主义以及国家、政党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查阅书籍《政治理论学习词典》这一类的书籍,并结合网站:中国政治网http://chinaps.cass.cn/ ,查阅相关文件资料,以补充和丰富教学。
国共合作形成之后,国共两党建立起了革命统一战线,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国民革命具体的行进路径可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来展示和讲解)。北伐的最终结果可根据教师所讲内容由学生总结和概括: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全面破裂,国民革命也以失败告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到关于国民革命失败的两场政变,并总结出来。
【设计意图】关于国民革命的内容,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可以在此时提出一个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何会以失败告终?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课下进行思考。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也可以参考书籍《政治与政治学》这本书中的相关内容,以及查阅网站:高中政治教学网http://www.gzzzjx.com,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课堂小结:我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
板书设计: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作业布置:
“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建立科学的唯物史观,而政治学科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4]本课虽为历史课程,但其中包含的政治学知识较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需把握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的相互渗透,合理设计。
作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对于马克思主义你有哪些了解、能否查阅一些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高中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问题已经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向老师请教获得一些初步的理解。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先进性。用政治学的相关知识完善和补充历史课程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一些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赵亚夫教授说:“历史常识不能是无用、无知、无聊以及太过学科专业化的,要能够破除迷信观念、容纳多学科合作和实现跨学科学习。”[5]通过对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历史学科和政治学之间关系的紧密性。在历史教学设计中,需要把握历史学科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历史教学中跨学科知识的应用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多多钻研和思考,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浏览其它学科的网页,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历史教师政治学素养的提升也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不断支持,给予老师们学习跨学科知识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不仅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潜能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这是我们的教育所真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昕.高中历史教师跨学科素养提升研究——以政治学为例[D]济南:曲阜师范大学,2020
[2]新华网,2019-04-30.http://xinhuanet.com/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马士雅.高中历史作业跨学科设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5]赵亚夫.“教好”常识是中学历史的基本任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