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历史观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2021-09-03 12:25张永刚喻志荣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历史观教书育人教育工作者

张永刚 喻志荣

摘 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承继和现实运用,大历史观是指导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把握大历史观的基本面向与多重维度,结合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体察大历史观之于教育工作的时代意义、基础地位及现实路径。坚持整体视域理解教书育人的时代意义,将教育事业置于民族发展与世界走向的大局之中把握,才能真正突显教育事业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使命担当。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师德育人的基础地位,以辩证思维系统把握教育大计与教师大计。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立足关键课程,直面教学痛点,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注重教学反馈,以问题导向提升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大历史观;师德;整体视域;辩证思维;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12-0058-05

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观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编号:18ZDA0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1&ZD010)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大历史观把握百年党史,“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对此,很多人认为大历史观仅仅指向历史发展问题,实则不然。近年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议题多次提及并阐释大历史观。比如,对于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对于改革开放,需要“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3];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4]。甚为明显,出现在不同语境、针对不同议题的大历史观不单单是一种对待历史发展的世界观,更是一种指向现实问题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思想的中国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把握大历史观的基本面向与多重维度,挖掘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将其运用到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之中,多元多维地体察大历史观之于教育工作的时代意义、基础地位及现实路径,切实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一、坚持整体视域理解教书育人的时代意义

大历史观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思维范式,是“历史-现实-未来”时间向度与“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空间向度的内在统一。首都师范大学于沛教授对此指出,大历史观强调的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5],体现出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内在统一。在时间向度层面,大历史观将历史对象置于人类发展长河,在长时段坐标轴中厘清历史脉络,呈现事件本来面目,廓清发展源流关系,在总结客观规律过程中科学预判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比如对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著名党史专家胡乔木对此评论,“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6]。无独有偶,毛泽东在总结党的创建历史时也明确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7]此处体现的理路逻辑是,只有将“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中共一大会议放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风云历史之中予以审视,才能真正明辨其“开天辟地”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伟大历史意义。除了纵向的时间维度,还有横向的空间维度,也就是说,当代中国不仅是中国深厚历史的时代延续,也是身处世界民族之林的比肩发展。只有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在“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的过程中,历史的图式和现实的路径才愈加清晰。尤其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必须置于全球范围内审视才能真正把握今天中国的历史方位,明确发展方向。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也应当从哪里开始”[8]。坚持从大历史观的整体视阈审视今天的时代恰恰是我们面临的“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只有将教育事业置于民族发展与世界走向的大局之中把握,才能真正突显教育事业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从时间维度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接续奋进。而这其中的根本就在于教育,因为只有教育才能更直接更全面地培养出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人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这样一个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的意识,要懂得教书育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部分,而自身所参与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最富朝气,最具感召力,最有希望的伟大事业。从空间维度来看,当今的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等各个方面,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但并不太平,国内发展举世瞩目但任务仍然艰巨。如何认识理解大变局,把握适应大变局,进而抓住大机遇、取得大突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只有坚持整体视域,方能全面认识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牢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初心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真正为广东乃至全国教育工作贡献应有的力量。其一,要从民族复兴大业来把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这也是近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无论是“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质,还是“两个拥护、两个服务”的育人目标;抑或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引领,到“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职业引导,坚持祖国至上、人民为先始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鲜明导向,为民族复兴始终是贯穿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其二,要从全球变革大局来把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看到,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取决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实力比拼,而人才对于国家力量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人才从教育中来,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大变局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种人才需求尤为凸显出教育的重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懂得教书育人在如今全球变革大局下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要学会将世界的大变局融入教书育人工作,为民族复兴进程助力。其三,要从时代发展大势来把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面对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创新的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9]教育是连接世界各国的桥梁,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交流、理论互补,能够促进世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要达成共识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知时代发展大势,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不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培养出推动民族复兴、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人才的远大理想。

二、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师德育人的基础地位

大历史观要求以辩证思维来审视发展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把握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已然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有辉煌成绩,也有迷途弯路,对此我们必须辩证把握。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概括百年党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概括了四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幅奋力奔跑、接力向前的百年画卷。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用了28年时间实现救国大业。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29年时间的兴国大业。从1978年到2012年,以32年加速度的方式迎来富国大业,最后从2012年到今天,我们走在强国大业的征途之上。在整体把握百年主题的前提下,我们清晰看到每一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具体任务。

这就启发我们,必须以辩证思维系统把握教育大计与教师大计。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的那样:“师者,人之模范也。”事实上,师德之所以如此重要,归因于教师的职业特质和职业要求。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质决定了师德的重要地位。教师的工作在于教书育人,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的目标,这就内在要求教师施教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而好老师也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榜样。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师德的关键作用。教师的职业对象是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但又是尚未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因此,教师承载着形塑生命、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0]。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立德树人”写进教育方针,也有力证明了师德在育人工作的基础地位。立德和树人本就是一对辩证关系,教师要深刻明白自身首先要立德,其次才能更好担当树人重任,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师德,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好树人的任务。同样,从自身长远发展来考虑,教师自身师德的提高,将使自己一生获益。从教育行业来看,教师师德的普遍提高能够显著地促进整个教育行业成长,更能够推动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由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辩证把握师德与育人的内在关联,重点认识到师德规范在教育教学中的至关重要性。师德对于教师、对于教育行业、乃至国家事业的发展都如此重要,怎么提高自身师德水平,就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切实感受到“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11]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只有做到热爱教育、潜心教学、关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的人生指路人。具体说来,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工作实际,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12]一是要有理想信念,始终心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初心。教师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政治信念,无论何时都要将政治道德放在自身师德的首要位置。因为教师是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言行将深刻影响学生三观,进而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这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坚守政治道德。二是要有道德情操,坚守心中向善、师德垂范的为人品行。道德情操直接与师德相关,道德属于意识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刻、随时随地不影响着人的思想言行。成为一名教师就要有伴随一生的道德意识,培养涉及教学里里外外,面向生活方方面面的高尚道德情操,切忌做表里不一、学生面前一套学生背后一套的“两面人”。三是要有扎实学识,具备广博的眼界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知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扎实的学识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教师要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理论素养、拓宽理论视野,做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四是要有仁爱之心,心系学生成长成才,扎根三尺讲台,执着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做到教书可能不难,但是能否育人才是关键。教师绝不是只在课堂上上课那么简单,要饱含仁爱之心,发扬优良师德,对自己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在学校里老师只能教学生短短几年时间,但是放眼人的一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一辈子成长成才、为人处世的导师。每一位教师都要致力于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引导学生走好、走稳、 走顺人生路。

三、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无论是整体视域,还是辩证思维,究其本质都需要洞悉历史深处指向的实践逻辑。立足工作实际,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聚焦现实问题担当强国大任。纵观百年来中国的唯物史观研究始终以社会危机或革命任务为“问题意识”,其范式转换并不只是为了回应思想问题引发的理论危机,更重要的是解决社会系统中出现的现实危机及其相应的革命任务。[13]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4]。我们学习百年党史就是通过重温历史叩问初心,继而达到述往思来、向史而新的目的,目的是真正立足中国国情,聚焦时代问题,提出中国方案。

教师真正做到重视教育事业,践行热爱教书育人的关键,还是要立足关键课程,直面教学痛点,扎实提升教学水平。第一,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学生疑惑。基于理论重点、结合现实热点、直面学生疑点,创设启发式教学模式,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通过全面研读教材、搜集现实案例、注重教学反馈、参加教学竞赛等方式,深入挖掘理论内容的深刻逻辑和内在魅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凝聚教学向心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实践、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坚持问题导向对于教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脱离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往往不够深入,而脱离于客观实际的教学难以使人信服。如何助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之问,如何在世界大变局下开辟新局面的世界之问,如何顺应潮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之问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的大问题。如何顺利发现、有效解决、及时反馈学生的疑难问题,如何将现实热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来教授课程知识、提升教学吸引力、解决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是教育工作者要回答的小问题。以大历史观来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就要将大问题与小问题结合,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回答大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问题从现实中来,无论是回答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問题。第二,注重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注重生活化教育。当前,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最基础最重要的平台,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能比拟的优势,比如在第一课堂中理论知识教授更为全面,学生学习反馈更为及时,师生互动交流更为直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第二课堂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的优势也同样明显,比如时间上更为灵活,空间上限制减少,内容更加多元,方式更为多样。这两者的优势劣势都十分明显,己方的优势就是对方的劣势,这就决定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从诞生之初就有着天然的互补性。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大的历史时代下,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不单单是理论知识扎实的人才,更需要在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上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如何实现全面发展,第二课堂是重要渠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团、各类协会、广大文化场所、网上课堂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渠道。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转变思想,在做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兼顾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培养,用灵活多变方式将学习融入生活,使知识贴近生活,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三,注重教学反馈,发挥评教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首要需要考虑的就应该是自身如何及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谈不上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自身能够发现,而更多问题则需要通过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才能知晓,所以教学反馈首要的就是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这种反馈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有上课时的及时反馈,也有课后反馈,有语言身体的反馈,也有文字形式的反馈;评价是反馈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学生是教学评价最有发言权的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反馈作用,从各种反馈中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概而言之,作为世界观的大历史观,其意义恰恰在于作为方法论来观世界,只有将其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把握其核心要义。大历史观体现出的整体视域、辩证思维与问题导向,落脚点是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问题,不断反思。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参考文献:

[1]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2-2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8.

[4]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 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

[ 5 ]于沛.历史科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J ] .中国社会科学,2019(10):73-74.

[6]沙健孙.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若干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5.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1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9]勠力战疫 共创未来[N].人民日报,2020-11-22.

[10][11]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1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9-10.

[13]陈晓斌.百年来中国唯物史观研究的问题意识及其范式转换[J].四川大学学报,2021(3):24-25.

[14 ]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历史观教书育人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动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教书育人》编辑部公示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侗族历史观与生态伦理的文化建构及其意义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