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馨
【摘 要】中职音乐教学有着多元化的特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无论是语文、数学这类基础文化科目教学,还是音乐、美术这类艺术教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課堂才能够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优化与改进师生互动形式。本文围绕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意识的培养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 音乐欣赏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16
一、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意识培养的意义
中职学校的音乐鉴赏课注重对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训练,在进行教学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主动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课堂教学情况,从而使他们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在中职音乐鉴赏课的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理论学习,尽管它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但对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却不容易。许多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接触到某些同类音乐还是会感到迷茫。在被动的学习中,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机会,学生无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的疑惑得不到解决,将会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学科教学要全程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频率。高效的师生互动能够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情况,并立足于此,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及时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涵义,围绕互动对象、互动形式与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提升音乐教学师生互动频率与有效性。
二、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对师生互动缺乏正确理解
教师要正确认识到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概念,通过总结相关资料得知,有很多教师认为创设具有活动气氛的课堂就代表着完成了师生互动任务。例如,在《新疆舞曲第2号》的课堂欣赏教学导入中,教师可能会询问学生“大家知道新疆吗?对新疆了解多少?新疆有哪些出名的水果?”学生围绕新疆的小吃、风土人情与水果等因素进行作答,这种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很常见,教师认为提问是一种有效的师生课堂互动形式[1]。从表面来看,提问固然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在深层次下,教师提出的问题与音乐教学内容没有太大关联,问题没有深入到教学内容中,因此音乐教师要意识到师生互动不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进行的简单师生对话活动,不应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而是要深入到音乐教学内容中,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延伸。
(二)没有正确引导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人类对音乐有着本能的反应,中职学生对音乐可能有着较大的兴趣,但是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由于缺乏自信而过于拘谨,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首先,学生性格上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着很大的不同。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是活跃分子,例如班干部,教师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度较高,这些学生也有着更强的自信心,在音乐课堂中有着积极主动的表现。但课堂中还有着很多不出众的学生,即便这些学生音乐天赋较高,也可能由于缺乏自信心而隐藏才华。其次,很大一部分学生未经过系统的音乐教育,缺乏舞台的锻炼,即使表达自我的心情十分强烈,但学生可能因为害羞、自卑等原因,不敢在教师与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自信,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多元互动形式脱离教学主体
多元化师生互动具体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集体互动,但现阶段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采取的互动形式主要是师生互动,互动形式单一,仅在认知层面进行交互,缺乏心理和情绪的沟通。一般来说,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使用最多的互动方式是课堂提问,其次是多媒体教学。虽然课堂提问这种互动方式的利用率最高,但问题过于表面,并且与教学内容缺乏直接关系。例如,在欣赏完新疆舞曲后,教师询问学生“这首歌好听吗?”这种提问就是没有价值的。又如“同学们能够从这首音乐作品联想到哪种舞蹈动作?”学生对新疆舞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不好作答。除此之外,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盛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而脱离实际教学内容,这样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例如,在音乐“彼得与狼”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滚动播放各类动物的图像,就会使音乐欣赏课成为动物欣赏课,脱离课堂教学的主题,也会使学生抓不到重点,因此,不提倡滥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三、中职音乐现场教学中师生互动意识培养的方向
(一)关注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途中主动思考探索,逐渐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要扮演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活动者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课堂上摆脱出来,提升学生音乐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深入沟通,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交流”与“互动”不应仅限于“课堂”。总之,不能仅仅依据教学的内容进行交互,要把交际活动提升为心理方面,以理解学生在课堂中所遭遇的困惑。中职教师的音乐鉴赏课应该以学生的情绪感知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会到音乐中的深沉感情和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略到更深层的艺术韵味。
(三)转变教师角色,倾听学生的音乐认知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对音乐想法与认知的平台,会限制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利用教学内容开展师生交流互动,教师注意不要向学生强硬传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要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音乐认知和需求,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音乐的内涵,提升学生音乐的修养。
四、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学习材料,掌握创作情感
音乐作为一种传达情绪的主要媒介,包含了人们情绪的各个方面。比如《黄河大合唱》饱含浓烈而悲怆的爱国主义情感;《白毛女》充满了父亲和女儿的深情;马思聪的《思乡曲》饱含浓浓的思念之意;《命运》体现了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抗争中所具有的强大品格。此外,还有《春江花月夜》等恬淡恬淡的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等充满欢乐气息的歌曲,都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教师要向学生解释作品中所包含的感情,并通过这种方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领悟和思考,从而对他们的灵魂产生冲击。通过引导学生与优秀的音乐创作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其所包含的意境和意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和想象力。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古典名著或其他乐章,对音乐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分析和思索来体味所包含的意义,探究人生的价值与时代意义,提升自我认识与探究能力,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激情与热情,積极求新求异,探究崭新的学习领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体会,不断“咀嚼”那些优美的歌曲,使他们在每次的欣赏中都能得到一种新的感受和发现。引导学生从历史和当代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中西音乐的创作,发掘它们的内涵和意识形态,在探索中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别人的研究结果的尊敬,使他们勇于探索,培养他们求实、求知的精神。
(二)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情
想要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之前的课堂导入。例如,在欣赏《梁祝》时,教师可以使用如下课堂导语:“有一个故事流传了千年,当悲歌化作欢乐的一瞬间,蝴蝶是自由的……”通过寥寥数语牵引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再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可以运用导语“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人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我们内心涌动着对这片土地、这条河流深沉的爱,现在让我们跟随着黄河的波涛来回顾一段段难忘的历史。”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设计课堂导语时,教师要根据章节内容确认形式,课堂导语要与欣赏的音乐作品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导语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具有启发性,能带领学生思考与感悟。同时课堂导入阶段也要把握好时间,不要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导语设计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平台。
(三)引导倾听,激发学生情
音乐鉴赏的先决条件是听,听是最好的体悟方式,学生在听中感悟,在听中被触动,在聆听中体会情感,在欣赏中产生共鸣。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真正地沉浸其中,才能真正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快乐。有些教师对歌曲的表现有偏颇,对其进行了过度的分析和解释,这样做是错误的。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需要通过聆听产生感受,而非用来诠释。在学生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和鉴赏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以提高学生调动情感的能力,而非使他们失去对音乐的感觉。比如,教师在欣赏《鳟鱼》时说:“我们都向往自由,看到天上的小鸟,看见水里有鱼,我们都会心生嫉妒,可是,鱼真的能逍遥自在?你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教师用悲伤的语言来表述以上的句子,以缓慢的旋律来引导学生倾听,使作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鲑鱼的不幸经历使学生感同身受,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四)分析要素,体味作品情
如果说一首好的乐曲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那多变的乐曲元素则是充满生机的绿叶和丰富的枝桠。树枝、树叶与树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作品也是出自作者的情感。在不同的曲子里,作家的情感就象他的血液,在他的作品里流动。在进行音乐鉴赏时,教师必须了解作曲者在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情感。举例来说,贝多芬《命运》中的“宿命”题材来得是那样的猛烈,那样的生动;而《二泉映月》里的前奏则是阿炳对自己艰苦一生所做的一次长吁短叹,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一种体悟。从这些动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炳的“同病相怜”。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进行细致体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造情感,达到学生、作品和教师之间的共鸣。
(五)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音乐鉴赏教学是通过影像、图画、音乐、语言等多种形式营造音乐环境,将学生的感觉、思维和感官导入课堂,以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让学生自觉地进入音乐氛围,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欣赏标题音乐时,要让学生看标题、听歌、想象,达到赏心悦目的赏析效果。在听无标题音乐的同时,还应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在音乐氛围中获得欣赏音乐的经验。从学生理解方式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学生引入到情景中去,使他们能够理解音乐的处境,理解自身的处境,理解不同的感情。
在创造情景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首先,要做好教学前的学生引导工作,好的教学引导就是课堂教学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引导他们的情绪,从而使他们产生创造性的思考。好的引言可以让学生讨论,让他们有更多的问题去探究和思考。其次,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手段,比如影片、标本、音乐等,它们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六)启迪联想,感悟作者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具体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也可以将实际生活作为一种扩展,使其更多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和想法,使其成为真实的感觉。比如,当你在听交响曲《诗沃尔塔瓦河》时,教师会向你发问,激发你的灵感,让你在思考和交流中体会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包含的感情,并使其思想意识升华为情绪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交互性,倾听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从而推动中职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让我国的音乐欣赏教学水平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严琪.音乐欣赏教学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北方音乐,2020(08):213,217.
[2]谢艳逾.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12):20-22.
[3]汪霞.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求知导刊,2019(3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