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生态系统研究※

2021-09-02 06:19侯雨乐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汶川县全域旅游业

侯雨乐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阿坝 623002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重大部署,构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及其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完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支撑[1-2]。创新创业是区域就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是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发展迅速,创新创业现象氛围浓重。农村地域系统主动融合为实现乡村产业、科技、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注入永续动力,是推动乡村经济战略转型的重要推手[3]。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的复杂网络系统[4]。以构建乡村全域旅游产业为核心,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等平台为载体,更好发挥创新创业者、企业、政府、投资机构、高校等机构的主动性,深入挖掘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全域旅游产业领域,各要素通过相互联系来提升创业绩效。继续做大做强县域全域旅游业,融入环成都经济圈是促进汶川县第三次创业的重要保证。乡村全域旅游产业是为百姓创造幸福的产业,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促进以信息化带动的现代旅游业模式、管理、服务升级与产品整合优化,是实现旅游让生活更幸福目标的重要抓手。构建完善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社会热点问题。本文聚焦构建乡村创新创业生态框架及其核心组成、功能,完善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指导汶川县全域旅游业更好地健康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和培育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推进汶川第三次创业的最大潜力,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旅游公司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和制定政策、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区

1.1 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地理系统、社会系统都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点[5]。近年来,地理生态系统相关概念模式逐渐融入创新创业研究领域,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功能与结构,为全域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奠定了前提[6]。学者陆续建立“乡村空间的三重模型”,构建了较为系统的乡村空间研究架构,实现了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生活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重叠加,乡村旅游更加注重“社会—文化性”的重要性[7-8]。王彩彩探索了陕西省袁家村旅游创业生态系统结构,提出乡村旅游创业生态系统是依托于乡村环境系统、由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双轮驱动的动态生态体系[2]。张月兰等评价了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路径,聚焦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双创空间等维度采取得力举措,优化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9]。刘桂花等对东营市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优化创业环境,内外联动、相互促进创业群落入驻等举措[10]。韩丹指出智慧乡村旅游要取得可持续优势,关键在结合已经具备的乡村旅游资源,培育引进优秀人才。从智慧乡村旅游创客创业环境出发提出优化策略,构建系统的乡村旅游创客创业环境优化路径、智能云平台模型[11]。姚旻等人评价了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并指出应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市场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12]。

汶川县是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及四川省研学实践首批试点单位。全域旅游业是汶川县振兴乡村的主导产业,是村民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以特色文化、产品为魂,互联网+智慧旅游业为体,旅游+产业融合为手段,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现代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生态系统,让现代旅游业市场充满无限可能,也是现代全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框架。构建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生态系统有利于壮大全域旅游文化氛围,有利于创业主体与各利益主体之间、创业主体与环境之间的融合互动。借助两山理论与生态学模型等思维去探寻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有效促进汶川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

1.2 研究区概述

汶川县地处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面积有4 084km2,是进出阿坝州的咽喉之地,素有“西羌门户”之称,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属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岷江穿流而过境,气候有“十里不同天”之说,南湿北旱,年均气温约13.5℃[13-14]。据汶川县政府网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3 553人,其中藏族、羌族人口分别占20.4%、39.0%。全县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56.85%,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汶川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貌、动植物和气候、农业等资源区域特色鲜明,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强。

据汶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自2010年以来,汶川县旅游收入总体呈爆发式增长到逐渐稳定过程,2019年的旅游收入是2010年的4倍多,游客人数超过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7.15亿元,占全年GDP的43.8%,2010—2019年十年间旅游收入占同年GDP的平均比重为49.2%。旅游业年收入在十年间的平均增速为14.49%。全域旅游业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2 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生态系统构建

秉承前文理论与实地调查研究,典型案例综合分析相结合等原则,聚焦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生态系统结构、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系统功能,探讨系统运行机制,主要从供给系统、需求系统、保障载体系统等角度去分析,从而构建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见图1)。

图1 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

2.1 供给系统

繁荣乡村旅游是汶川县灾后重建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用旅游品牌建设来提升社会全领域全要素发展,通过旅游升级等产业发展协同解决扶贫等社会问题。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中的供给系统主要有各类自主创业者、社会企业、行业合作社、各级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咨询机构、中介单位等。

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型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本地区的自然风光+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历史民俗文化等各类型研学旅游路线资源丰富。本区已开发了爱国主义教育、采摘观光农业、户外体验等系列的研学旅行活动。独具特色的研学之旅,给学生、游客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让其体验回归自然、轻松惬意的生活方式。汶川县正逐步打造阿坝州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研学旅行活动基地,将带动相关研学企业、服务机构入驻本区,扩大地区影响力。

2.2 需求系统

旅游产业中的永恒主体是游客。作为环成都经济圈的辐射范围,环成都范围是汶川县主要的客源市场,其次是远地散客或者旅行团。游客的主要需求也正是较热门的生态产业旅游、自驾自助游、红色文化游、康养避暑游、健身游等旅游项目。汶川县政府主动改变传统旅游模式,推进整治规范购物、各地打造户外创意主题公园、旅游环境优化等措施,实现大成都后花园角色发展,继续支持汶川果、茶、菜、林、中药等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园区发展。2019年“汶川三宝”销售收入就达6.5亿元,当地特色民宿、乡村酒店也有168家,精品教学线路4条,举办各类培训410余期,举办汶川马拉松、大熊猫综合格斗赛、大禹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康养汶川”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3 载体保障系统

一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就是其环境、载体的保障支撑。载体保障子系统为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活动空间。本地乡土文化环境以其独特性和藏羌文化吸引力,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强魅力所在,是乡村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软件所在。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山水林田湖草自然景观等硬环境是乡村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硬件所在。汶川县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乡村景观和人文底蕴,民俗旅游资源富有活力。游客可以通过农家乐、羌(藏)家乐品尝当地绿色蔬菜等生态食品、特色小食。通过采茶节、樱桃节、藏羌民俗表演、工艺品展示等活动了解当地风俗民情。该区既有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又有藏、羌民俗文化,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较为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汶川县是离成都市最近的一座“天然氧吧”,生态环境质量极为优良,地表水环境质量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境内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动植物种类丰富,风光秀丽,是难得的山水行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是保障全域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进一步整合区域内旅游景区资源,都江堰到四姑娘山的“交通+旅游”轨道交通旅游观光铁路在积极建设中,以促进沿线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随着汶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兰铁路、成阿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也将极大缓解成都市至阿坝州的车流压力,促进川西北地区通过环成都都市圈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乡村淳朴的自然风光,悠闲的旅居环境,宜人的气候资源,深受大城市居民推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游览,游客需求就变得多样化,这样也要求乡村旅游服务、产品、形式、质量等基础设施不断革新才能与时俱进。旅游区接待能力及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内高等级酒店组团项目建设、景区间摆渡设施、民宿升级换代、户外主题公园、集镇中心区发展等项目建设,大众自助自驾旅游相关配套建设、旅游项目推介宣传平台建设都是全域旅游业基础设施需要重点改进的内容。

2.4 生态系统服务体系

生态系统服务是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系统对社会的效用体现,完善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各类产品和服务。需做好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系统的供需系统建设和保障系统服务,做大“旅游业态培育”的主要产出功能;坚持推动“旅游+”发展,促进文旅、农旅、林旅、交旅、体旅等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自然景观游向文化深度游转变;紧扣“运动康养、生态颐养、休闲文养、户外发展、研学实践”等主题,丰富旅游价值和产品,提升旅游舒适度和体验感,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3 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生态系统分析与培育

3.1 影响因子

3.1.1 “旅游+”多元化产业培育发展完善程度

首先,“旅游+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普及机遇,引入旅游业的旅游信息宣传、营销、售后等环节中,实现旅游业的全方位信息化智能化。

其次,“旅游+农业”。依托采摘农业发展、田园综合体等,每个乡镇打造一镇一品式的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观光平台,充分利用本地大农业发展的绿色、区域特色效应。

再次,“旅游+文化”。主打羌绣、藏羌歌舞服饰、藏羌碉楼、大禹文化、萝卜寨生态文化、龙溪羌人谷、姜维城遗址等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做大做强地方文旅特色品牌。保护现存的藏羌碉楼、藏纸技艺、民族服饰文化,使其在旅游开发中重焕活力。编排新时代下的藏羌传统歌舞、乐曲,提高景区民族歌舞表演档次、丰富景区鼓舞表演内容。培训专业演职员,提高演艺水平,增强民族歌舞的艺术魅力,强力体现旅游业持续力。

最后,“旅游+体育”。围绕西羌大峡谷、卧龙、藏羌水寨发展户外运动基地、自行车绿道、马拉松赛道等特种山地旅游和户外主题公园,举办省内外排球邀请赛、自行车和马拉松等品牌体育赛事。

3.1.2 旅游协作度

强化政府规划和大部门制管理引导,加强各景区及同周边景区的旅游协作,实现旅游共赢。发展农家乐、农庄、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主题乐园、小型观光采摘园等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

3.1.3 基础设施建设程度

坚持服从自然发展规律理念贯穿于县域旅游建设全过程,将保护岷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责任落实到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强旅游区接待能力及沿线交通、卫生、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景区内高等级酒店组团项目建设、景区间摆渡设施、农家乐升级换代、集镇中心区发展项目的建设,推动大众自助自驾旅游相关配套建设,促进铁路公路与落地自驾游线路的无缝对接。

3.1.4 智慧旅游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现代智慧旅游业发展对旅游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前宣传介绍、旅游过程中的服务、旅游后的意见反馈和售后等都需要新型的旅游人才。可与阿坝师院等高校联合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型人才,引进培训一批在互联网+全域旅游背景下从事智慧旅游的专门人才,利用网络学习、在线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体验式学习培训,通过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及校企合作来实现人才储备。

3.2 培育运行分析

做大做强环成都后花园这一角色,主动真正融入环成都经济圈,大部门 、大系统、大协同做好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大生态系统等工作。

3.2.1 主动融入环成都经济圈建设和规划

汶川县靠近成都的优越地理区位、丰富的特色瓜果蔬菜资源、得天独厚的全域旅游资源都是融入环成都经济圈的优势,也是震后汶川县涅槃重生的重要凭借之一。抓住机遇,应切实加强交通等基建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短板,充分利用现有区位、政策优势,切实做好与大成都的交通等基建设施,主动融入环成都经济圈。交通等基础服务设施是各产业良好发展的基本。应及时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加强道路升级改造扩建等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促进汶川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积极与大成都地区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与成都平原各区市县深层次合作,真正让汶川拥抱成都,加强作为阿坝州南大门的战略地位,逐步实现与大成都同步发展。

3.2.2 增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

第一,增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积极扩大引进大型企业投资,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加大广告投入,吸引外部资本投资落地。网络设施、交通设施建设等硬件软件建设是实现旅游智慧化的基本保障。全域旅游等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也离不开企业的注资。

第二,不断开发全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依靠汶川特有的旅游资源,基于市场调研,设计出满足游客多样需求、有创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鼓励创新创业,为当地人民带来更高的收益。

第三,鼓励开发推广羌族、藏族等民族相关文化产品、工艺等,创建特色文化AR展览馆。汶川是川西典型的藏羌汉聚居区,有丰富厚重的民族服饰文化特色,应大力推广具有藏族羌族艺术元素的时尚服饰、民族特色工艺品等产品,丰富民族服饰文化产品种类。借助三维数字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可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实现“科技+文化+科普+旅游”的深度AR互动体验空间,并利用艺术化手段进行完美提升渲染,达到宣传、烘托的效果,是一张高科技的宣传名片。AR展览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旅游为一体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本区藏羌文化的丰富和厚重,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研究的平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AR展览馆借助地方民族的服饰、乐器、手工艺及文艺产品等形式,通过先进的三维动画技术能够全方位展示地方民族的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并进行互动式体验,更系统地展示、推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打造成大成都地区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研学旅行活动基地,扩大旅游区知名度,针对成都周边中小学,推介精品研学旅游路线。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型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本地区的自然风光+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历史民俗文化等各类型研学旅游路线资源丰富。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采摘观光农业、户外体验等系列的研学旅行活动。同时还要有提供相应的旅游攻略及旅游线路的讲解服务,使研学旅行者进一步了解汶川、阿坝州,推动特色相关产品的销售,带动汶川县经济发展。

第五,特色古镇、田园综合体与民族地区民宿旅游融合发展,为游客提供森林观赏、中医康养、感受民族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等康养服务功能。需要政府主导将特色古镇、田园综合体与民族地区民宿等旅游元素进一步融合。完善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平台、供给系统、保障功能建设,全方位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体验。

3.2.3 做好旅游反馈平台服务,创新乡村型旅游营销体系

利用信息手段将相关旅游相关部门的资料进行有机整合,使营销活动在各个沟通渠道中进行。与各大网站、微博等平台合作,利用互联网全面宣传汶川特色旅游资源,及时宣传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完善乡村旅游营销平台。强化旅游品牌形象意识,及时处理旅游者的各类反馈信息,做到有应必回,不断修正旅游生态系统,提供口碑良性发展的特色服务,打造网络一体化的汶川县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3.2.4 完善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完善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结构中供给系统、保障功能和反馈等平台的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实施和完善实现旅游业全面升级的主要动力和支撑。汶川县也是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之一,发展生态优势特色产业是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特色文化为魂,互联网+智慧旅游业为体,旅游+特色产业融合为手段,以特色产品为介质,以政府为主导构建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鼓励企业、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让现代旅游业市场充满无限可能。构建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有利于创造智慧型、民族性、红色性、绿色康养型全域旅游文化氛围,有利于创业主体与各利益主体之间、创业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交融,带动汶川全域旅游业繁荣持续发展。

4 结语

“努力打造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川西高原的整体战略部署,是突出旅游支柱地位及地域特色的发展路径。发展过程中要突出生态保护建设,突出绿色循环导向,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优化文化生态旅游;突出地域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如何继续做好需求系统、调控平台、保障系统,诸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旅游系列产品挖掘等建设,促进政府服务管理智慧型转型升级,增加社会就业,供需系统、环境保障系统均需大力完善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未来,构建完善汶川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实现旅游业全面升级的主要动力和支撑,有利于创造智慧型、民族性、红色性、绿色康养型全域旅游文化氛围,有利于创业主体与各利益主体之间、创业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交融,有利于促进汶川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推进第三次创业的强力引擎。

猜你喜欢
汶川县全域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汶川县2013年慢病普查情况分析报告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