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元 李 龙 宋 徽 李小芳 胡梦姚 明庆忠
(1.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221)
国外对文物旅游的研究较早,但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在文物保护与旅游、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等方面,Aworth(1990)认为当地居民是文物旅游地的关键,是旅游地的特色,对于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力[1]。Antonio(2002)认为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优化文化旅游内涵是实现当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点[2]。国内相关研究中,关于文博业与旅游业二者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齐新宇(2016)将鞍山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该地区文博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鞍山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合适的发展模式[3]。 王友文等(2018)认为,要同样重视文博业与旅游业的保护与开发,对发展我国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提出了互动融合发展战略、科研驱动融合发展策略等[4]。李茂莎(2020)运用问卷调查法和RMP(昂谱)分析法,对成都市文博旅游的R性(资源)、M性(市场)和P性(产品)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5]。总的来说,国内相关学者更多的是从文物保护与旅游产品开发的视角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如苏东海(2000)[6]、吴文智(2002)[7]、孙九霞(2010)[8]、余中元(2011)[9]、冯茂峨(2013)[10]、李丽(2020)[11]等,而关于文博业与旅游互动融合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文博业与旅游业两个方面的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但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更多的是通过耦合模型的构建分析文化与旅游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对文博业与旅游业互动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广度与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文博旅游是以文物为依托的旅游开发,而文物作为我国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载体,由其发展而成的文博旅游不同于一般性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旅游方式,在国家相关战略、政策的指导下,文博旅游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旅游产品的主流之一。因此,探究文博旅游的深度融合对于发展区域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省宿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优越的文博旅游资源。近年来,文化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依托力量。本文以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文物博物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状况,并为进一步推动宿州市文博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不仅可以丰富文博与旅游互动研究的相关内容,也对发展文博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旅游作为文化要素、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促进文化产业多功能发展的重要方式,旅游活动过程中人流的往来推动了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通过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本地文化的延续性,更好地传播特色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旅游的优质发展一定程度上依托于旅游产品的内涵要素,文化性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属性,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灵魂支柱。通过深入挖掘文博旅游资源、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元素,更好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中去,有助于提高区域旅游的层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作为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重要作用。
鉴于文化与旅游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本质,引入其融合发展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文博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作用机制图
2018年先后出台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与《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都指出要深入挖掘文物、博物资源内涵与文化元素,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文博旅游的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等综合效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相关政策的导向与推动下,为进一步推进文博旅游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二者之间更好地融合。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 235.8亿元,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 978.75亿元,增加了742.95亿元。同时2019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 643元,相比2015年增长了27.61%,恩格尔系数由2015年的34.03%下降至31.0%。相关数据表明,宿州市开始进入较为成熟的旅游时期,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从物质消费逐渐向精神消费的趋势。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深度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深层次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旅游产业与文博业的融合。同时,相关政府与相关机构也不断加大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为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宿州市文物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态势向好,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充分融入文博元素,加强文旅产品质量建设,文化产业必须创新文化产品,提升文化内涵与品位,以满足游客追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和需求,从而更好满足拓宽旅游市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达成二者优质融合的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计算机等工具不仅改变了文化的传播途径,也不断推动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交通技术的进步更是为一些拥有良好文博旅游资源的偏远地区提供了可进入性的条件,进一步将文化深度融入旅游资源,提高文化旅游资源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用丰富的文化元素来包装和宣传旅游产品,为游客获取相关高质量旅游信息提供便捷的途径。积极加强文博业向科技化、数字化转化,创新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场景。因此,技术的创新为文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宿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拥有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大运河遗址、古台寺遗址、小山口遗址、金寨遗址5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有16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宿县古城墙、白陈遗址、吴城子遗址等79项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方面,有宿州市博物馆、宿州汴河博物馆、砀山县博物馆等。截至2019年底,仅灵璧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到4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270余处,文物藏品4 000余件,其中,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还编制了《二王庄炮楼修缮方案》和《菠林灵北抗日中学旧址修缮方案》。各县区通过一系列文物工作的开展,有效突出了宿州市革命文物的社会效益和传承作用,强化教育功能,让文物融入旅游,旅游引进文化,以更好推动二者融合发展。
表1 宿州市旅游景点与文化融合状况
宿州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4A级景区4处,景区主要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文物古迹为依托呈现景区的多元化。其中仅新汴河景区、萧县蔡洼红色旅游景区等极个别景区与文博业实现了初步互动状态,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宿州市旅游人数从2015年的1 587.82万人次提升至2019年的2 989.93万人次,增长了46.9%,旅游总收入由2015年的98.2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14.02亿元,整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图2 宿州市2015—2019年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统计
文博业与旅游业互动融合方面,优越的文博旅游资源丰富了宿州市旅游产品内涵,对旅游业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如通过对萧县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萧县地区人文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地文博资源的开发与传播。
宿州市文物遗址虽然数量多,如桃园镇芦城孜遗址所出土的陶器文化、小山口遗址的新石器文化、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的红色文化等,但该文化的内涵元素与特色要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萧县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仅仅有少量的文物展示,还有些文物在展示中没有做好防护措施,除了基本文物展示外没有游客体验、互动项目。文物遗址以及博物馆所呈现的文物信息、文化信息与游客体验的融合度、互动性不高,较难满足游客需求,旅游吸引力较弱,未能较好地结合自身实际,以及从现有的文化资源出发更好地与旅游进行融合。
宿州市虽然涵盖了大运河遗址、古台寺遗址、小山口遗址等一系列优质的文物资源,但各文物资源之间发展差异较为明显,旅游价值内涵的开发力度需进一步深化,核心竞争力较弱,各县区内部之间、县区之间的文物旅游资源未能进行良好的整合,文物旅游资源分散,缺乏明确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在实地走访中,发现有些文物资源没有得到更好地开发,与旅游元素融合度较低,游客只能感受红色文化,和游客互动性低,缺乏吸引力,并且缺少与文创旅游产品的融合。目前,各县区对于文物旅游的开发与整合力度均有待加强,各文物旅游资源之间的连接性与互动性需进一步提高。
文博旅游涉及文物、历史、文化、旅游等多元文化,资源较为独特,相对于一般旅游产品需要更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为文博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人才智力保障。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宿州市在文博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很难有深入了解当地文博旅游资源的专业人员,极大限制了文博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各县区文博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足,难以全面把握文博旅游资源的综合内涵,使各县区文博旅游的深入发展受到制约。
一方面,各县区依托自身文博旅游资源的优势,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如埇桥区依托大运河遗址、萧县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灵璧县虞姬墓等丰富的文博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博旅游资源文化核心与内涵,打造高品质的文博旅游产品品牌,同时加强与当地自然资源的互动融合,扩大省内外旅游市场,并对人文旅游品牌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博产品网络营销,依托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将相关文博旅游产品或元素通过微信、微博互动等方式与渠道最大限度宣传宿州市文博旅游品牌相关信息,继续推进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涉故台等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动文艺展演、民俗文化展演、非遗展示、专题讲座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各县区特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萧县文庙、菠林灵北抗日中学旧址等文博业在注重文化内涵挖掘的同时,更要体现主题性、艺术性、趣味性与参与性,加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充分发挥孝文化、汉文化以及古文物象征性符号与元素的作用,将其依托图书、服饰等形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去,而不仅仅只作为一种旅游商品,以更贴近社会、面向大众,这样有利于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另外,馆藏文物在陈列、展览的同时,应注重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文化要素,或者以专题讲座、专题展的形式面向游客展示,深化游客体验,更好推动宿州市本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和保护。
随着文博旅游观众的日益年轻化,对博物馆以及文物资源需求不断提升,现有简单的文物陈列与展示等已经满足不了其需求,因此在对宿州市博物馆、钟馗酒文化博物馆等文博旅游资源在进行创新与开发过程中,应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5G技术,让游客在历史文化中身临其境。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建立专业的策展团队,顺利推进展览活动的进行,运用高科技手段以三维方式等逐步向数字化博物业方向发展,加强与游客的互动性。
随着研学旅行的逐渐升温,研学旅游市场份额比重日益提高,受欢迎度也越来越高。宿州市拥有丰富的研学旅游资源,如文物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运河遗址公园红色教育资源等,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旅游,提供有利条件。一方面,深入挖掘整理适合中小学生户外教育的资源,满足研学旅游的不同需求。以宿州市的垓下古战场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埇桥区白居易文化园等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展览馆等为依托,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不同的研学旅游线路。具体研学旅游业务由市场(旅行社)运作,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可适当给予门票、车票优惠;另一方面,首先在宿州市范围内中小学进行试点,然后逐步向徐州市、亳州市等进行推广,逐步由周边徐州市、亳州市等再到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逐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辐射效应,为建设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打下良好基础。
任何地区的文博旅游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人才的发展,花甲寺遗址、泗县文庙大成殿、砀山县天主教堂等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相关文化的弘扬对于宿州市文博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保持宿州市文博旅游业的繁荣,必须加大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人才的培养,加强与周边高校的合作,要通过旅游市场的反哺,推动旅游专业人才的建设,通过构建专业的培养模式,加强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为宿州市文博旅游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