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慧
【关键词】强化呼吸道管理;胸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心理状况;肺功能;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胸外科开胸手术所需时间较长,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且大部分患者的手术操作需在全麻气管插管情况下实施,全麻会严重影响其呼吸系统,增多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术后患者体力大幅度下降,伤口伴有剧烈疼痛,导致其无法咳痰、咳嗽,呼吸功能降低,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分泌物排出,造成分泌物积聚,引起产生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急性呼吸衰竭、肺不张等[1]。为此,对胸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强化呼吸道管理干预,对患者预后并发症的预防与降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为探究强化呼吸道管理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选取2018 年1 至2020 年5 月期间本院接收的76 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实施相关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8 年1 至2020 年5 月期间本院接收的62 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31 例,常规组男患者21 例、女患者10 例,年龄最大为81 岁,最小为40 岁,平均(60.50±6.23) 岁;护理组男患者20 例、女患者11 例,年龄最大为82 岁,最小为41岁,平均(61.50±6.30) 岁;组间对比基础信息显著差异性不存在(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宣教相关健康知识,监测各项指标情况等。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加强护理道呼吸道管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护理。向患者宣教相关健康知识,并叮嘱其严禁吸烟喝酒,维持时间不少于1~2 周,否则会导致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病情的恢复[2]。由于胸外科手术影响,患者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故护理人员对患者加强心理干预,向其讲述此种手术的优势、治疗目的以及治疗效果等相关健康知识,促使其提高对手术的认知度,获取患者信任,并告知其以往成功案例,促使患者树立康复自信心,提高依从性,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手术治疗。同时,加强检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肺活量,评估其肺功能情况,若结果较差,针对通气功能较弱者,给予吸氧、雾化吸入、祛痰药及抗生素治疗,有利于维持最佳的呼吸状态,为手术奠定基础,避免发生不良并发症。加强深呼吸运动锻炼,指导患者爬楼梯及深呼吸有效咳嗽,患者选取半坐卧位,并放松双腿,促使腹肌处于松弛的状态,将左手放置于胸骨柄部,有利于对胸腔的起伏进行有效控制,右手放置于脐部,感受腹部的呼吸、腹部隆起程度,若凸隆的腹部下陷,且为 1/3情况下,稍微用力向内进行推压,有助于腹肌的收缩。深吸气后,自身腹部微微凸隆后,进行憋气,2 s即可,腹部处于凹陷的状态。对于咳嗽无力的患者,护理人员多指导其进行吹气动作,首先小口向外吹气之后,再深吸一口气,之后猛地呼出,促使患者感受腹式呼吸。②術后护理。强化口腔干预,叮嘱患者注意口腔卫生,每日予以清洁,针对行动不便者,运用漱口水清洁口腔;对于意识清醒者,鼓励其自主完成漱口,多注意清洁过程中,预防发生呛咳、误咽。针对使用机械辅助通气者,湿化其呼吸道;针对实施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者,予以深呼吸指导,并进行屏气,3 s即可,有利于药物沉降于支气管、肺泡终末处。日常教授患者进行吹气球训练,有利于促进无效腔通气的改善。若患者病情情况允许,指导其进行适当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者肺活量的增强。协助患者进行排痰, 以至于呼吸道的净化,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器的使用、腹式呼吸,可通过轻拍背部,促进痰液的排出。鼓励与支持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密切观察其病情状况,多注意其呼吸频率、幅度的变化、低氧、呼吸是否存在困难等情况,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情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 焦虑、抑郁),手术前后的肺功能指标( 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用力肺活量(FEV1/FVC)) 情况,并发症( 肺不张、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部感染) 发生率。焦虑、抑郁评分判断标准:以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为参照,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焦虑主要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焦虑,分值范围分别为50~59 分、60~69分、70 分以上。抑郁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抑郁,分值区间为53~62 分、63~72 分、73 分以上[3]。并发症发生率=( 肺不张例数+ 胸腔积液例数+ 呼吸衰竭例数+ 肺部感染例数)/ 总例数×100.00%[4]。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以SPSS21.0 数据分析,定性资料以χ2 检验,例(%) 描述,x±s 描述定量资料,t 进行检验,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依据为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 护理前,对比两组心理状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如表1。
2.2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情况 护理前,两组FVC、FEV1、FEV1/FVC 对比,显著差异性不存在(P<0.05);护理后,护理组较常规组高,对比显著(P<0.05)。如表2。
2.3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32.26%),护理组(6.67%),两组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如表3。
3 讨论
胸外科中常见发病类型为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中主要运用开胸手术进行治疗,由于手术创伤大,所需时间较长,麻醉等原因,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体损伤,影响其呼吸功能,术后常发生不同类型的并发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延缓患者术后病情的恢复进程[5-6]。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理念的变化,引起呼吸道外科手术中应用围手术其呼吸道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7]。相关学者研究显示,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强化呼吸道管理干预,获得了较佳的成效,可有效排出呼吸道内的异物,消除不良心理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8]。本研究结果为:护理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术后,护理组FVC、FEV1、FEV1/FVC 较常规组高,对比显著(P<0.05);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32.26%) 比,护理组(6.67%) 更低,两组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两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面应用强化呼吸道管理干预,相比常规护理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更加显著,可显著降低焦虑、抑郁评分,提升FVC、FEV1、FEV1/FVC,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其原因,强化呼吸道管理干预为临床中一种针对性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对于临床护理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影响术后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等,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消除不良影响因素,促进其病情的恢复。通过心理干预、术前指导、雾化吸入、抗生素干预、呼吸功能锻炼、教授咯痰等方法,为患者提供术前综合、科学、规范护理服务,为手术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术后,指导患者口腔护理、呼吸锻炼、呼吸道净化、早期运动、病情观察等护理方案,有利于将其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升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其病情的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胸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强化呼吸道管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中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