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海年
【关键词】冠心病;双心护理模式;心理应激;不良事件
随着我国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逐渐应用于临床,将支架经微创导管植入,可疏通冠脉狭窄管腔,恢复心肌血供,维持正常心功能,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目的。PCI 属于微创治疗方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由于冠心病高发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多伴有基础疾病,加上对冠心病病因、进展与治疗方案认知不足,发病期间极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如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促进冠脉痉挛,增加手术通道建立难度,诱发血肿、出血、血栓等并发症,甚至引发心肌梗死或猝死。临床实践证实,介入治疗期间辅以科学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舒缓负性情绪,减少心理应激反应,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1]。本文为分析双心护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价值,以86 例样本开展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1 月,86 例冠心病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 组,27 例男、16 例女,年龄58~74岁,均值(63.82±2.19) 岁,心功能分级:26 例Ⅱ级、11 例Ⅲ级、6 例Ⅳ级,其中24 例伴高血压、14 例伴糖尿病、5 例伴左心室壁瘤;B 组,28 例男、15 例女,年龄59~75 岁,均值(64.13±2.26) 岁,心功能分级:27 例Ⅱ级、9 例Ⅲ级、7 例Ⅳ级,其中26 例伴高血压、11 例伴糖尿病、6 例伴左心室壁瘤。86例樣本均行PCI 治疗、治疗期间血流动力学均未出现异常、均知情,剔除伴脑部、肝脏、肾脏病变者。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86 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A 组开展双心护理模式:①创建护理小组:组员包括心内科护理人员与心理医师,对小组成员培训心理学知识,使小组成员具备发现患者心理波动、疏通负性情绪能力。小组成员需定期查房,发现患者异常情绪,共同制定护理措施。②打造舒适休养环境:调控病室温度,为患者打造干净、舒适、温馨休养环境,嘱咐患者家属、朋友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以提升患者对抗冠心病信心。③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定期测评患者应激反应,并以温和态度为患者讲解情绪波动对冠心病负性影响,提升患者信任程度,并引导患者抒发内心想法,结合患者实际心理状态采取措施,若患者过于担忧疗效,可多为患者列举成功案例。④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每次开展护理操作前,先与患者沟通,告知护理操作流程、方法、不良反应及必要性,使患者理解护理目的,做好心理建设,以消除负性情绪积极配合。⑤提升患者主动性: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严重心理应激反应,教会患者调节情绪方法,提升患者护理配合主动性,进而维持稳定情绪,缓解冠心病症状。⑥开展护理干预:为患者讲解心理应激反应诱因,并积极开展改善措施,同时获取患者家属支持。⑦开展心脏干预:为促进冠心病患者康复,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康复锻炼,完成手术操作后,患者身体状态稳定,即可开展肢体屈伸、屈膝等被动运动,适应后指导患者开展主动运动,并逐渐开展站立、行走锻炼,结合患者耐受情况延长锻炼时间、增加锻炼强度,随后可开展散步、上下台阶或骑自行车锻炼,在此期间注意掌控运动强度。此外,若运动期间出现心慌或心绞痛症状,需及时休息并告知主治医生。通过康复锻炼能够提升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睡眠质量。⑧开展放松锻炼: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开展腹式呼吸锻炼,5~10 min/次;指导患者放松肌肉,患者卧位时,引导患者摒弃杂念,逐渐放松身体各部位,1~3 min/次;播放轻音乐放松,结合患者认知情况、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选取舒缓音乐,在患者闭眼期间播放,15~20 min/次。
B 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冠心病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带领患者及家属熟悉院内环境,并介绍主治医生与科室制定等,促使患者尽快消除陌生感;指导患者开展各项检查,检查等待时间为患者讲解护理方法、目的与注意事项,进而舒缓恐惧、紧张情绪,促进患者配合;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监测心电图与血压指标,准确、如实记录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主管医师;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开展饮食干预,辅助患者制定食谱,在维持日常营养消耗基础上保护胃肠功能,同时注意预防便秘,否则用力排便时,可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督促患者遵医用药,保障患者定时、定剂量用药,同时确定患者是否出现用药毒副反应;舒缓患者负性情绪,通过冠心病知识宣教,提升患者对疾病认知,促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1.3 统计学研究 SPSS 21.0 软件分析冠心病患者数据,例(%)、x±s 记录冠心病护理前后计数、计量指标差异,χ2、t 检验。P<0.05,存在比较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 AS、S D S 评分对比 在双心护理模式干预下,A 组SAS(31.26±2.17) 分、SDS(32.67±2.65) 分低于B 组(45.82±3.24) 分、(46.91±3.47) 分,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两组SAS、SDS 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如表1。
2.2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比 A 组经双心护理模式干预,43 例冠心病患者中,出现1 例(2.33%) 血管痉挛、1 例(2.33%) 心律失常,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65%;B 组经常规模式干预,43 例冠心病患者中,出现3 例(6.98%) 血管痉挛、2例(4.65%) 心律失常、1 例(2.33%) 心肌梗死、2 例(4.65%) 心力衰竭、1 例(2.33%) 心脏骤停,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93%,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比,差异显著(χ2=5.1079,P<0.05)。
3 讨论
冠心病高发于中老年人群,由于老年人群身体机能较差,且伴有不同程度基础疾病,因此诊治期间并发症风险较高,导致治疗周期延长,限制疗效,加上躯体病痛、经济负担等影响,患者多伴有心理应激反应,出现自卑、焦虑、忧郁情绪。受负性情绪影响,可促进交感神经活性,应激反应严重者,甚至出现生理、病理改变,包括代谢紊乱、心率过速或高血压等,进一步促进冠脉痉挛,增加心脏骤停、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事件风险。本文选入冠心病患者中,入院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情绪,提示冠心病患者PCI 治疗期间负性心理应激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需辅以科学心理引导,以提升冠心病介入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近年来,双心护理模式逐渐用于冠心病患者护理工作中,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案,将双心医学理论作为护理基础,在加强心脏护理同时关注冠心病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强调身心同调,将生物医学、心理医学有机融合,弥补了传统护理模式中的不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双心护理模式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等特征,可为患者提供心理、生理全面护理服务,以舒缓患者负性心理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进而改善心功能。本文双心护理模式中,通过创建护理小组,并为小组成员提供心理学知识培训,可为患者提供专业心理护理服务;通过改善休养环境,调控病室温度、干净度,可舒缓患者负性情绪;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升患者信任度,可了解患者内心情绪变化:通过讲解护理操作、明确护理必要性,可提升患者配合度;通过讲解心理应激诱因,指导患者自我调节情绪,可改善冠心病症状;通过心脏干预及个体化康复锻炼,可改善心脏功能、提升睡眠质量;通过放松锻炼,采取腹式呼吸、肌肉放松与倾听音乐方式放松,可稳定患者情绪[2-4]。此外,冠心病患者康复期间,开展个体化康复锻炼,有利于消除负性情绪,减少心理应激反应,用于双心护理模式中,可促进冠心病患者心理、生理健康恢复。结合本次研究分析,双心护理模式干预下,A 组SAS(31.26±2.17) 分、SDS(32.67±2.65) 分低于B 组(45.82±3.24) 分、(46.91±3.47) 分,A 组心血管事件风险4.65%低于B 组20.93%,差异显著(P<0.05)。提示双心护理模式用于冠心病患者护理干预中,可稳定患者情绪,降低血管痉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骤停等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风险[5-6],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具有规范性、安全性及人性化等优点,可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心理、生理护理服务,进而舒缓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具备推广价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