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淼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改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课堂灌输,从机械的知识学习到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已发生巨大的改变。但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致使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热闹的讨论背后,对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了解、知道的浅层学习上,对问题的本质核心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局限。本研究从深度学习视角人手,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浅层学习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探讨促进初中生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概述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作为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早在1976年就被提出。美国学者罗杰萨尔乔和马龙非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并发表文章《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这也是“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两个相对的学习概念首次被提出。“深度学习”作为当代学习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学习者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构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将许多的思想内容建立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突破惯性思维的限制,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决策问题,使其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服务于学习者。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两层为知识的识记和事物的理解,后四层为学习概念的应用,学习材料的分析,全面的综合以及深刻、客观的评价。前后两部分的分层反映了“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区别。深度学习建立在浅层学习之上,是由浅层学习的被动接受、机械重复转向主动思考、积极建构,是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的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课堂教学作为学习者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所谓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以此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使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聚焦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关注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分散化、标签化、模式化”的种种表现,改变传统语文课堂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使课堂真正指向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迈进深度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水平、生活的阅历方面已发生巨大的改变,并在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期待。因而,初中语文应突破教学内容分散化的藩篱、标签化的教学目标、模式化的教法。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层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力图打破零碎的学习现象,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感受语文的魅力,走向深度学习。
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表现及不利影响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基础教育从传统对知识内容的重视转变为强调技能应用的发展,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但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教学内容的分散化
新课改以来,教師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了一系列的综合课程,以活动实践的方式整合了课程的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课堂调查中发现,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知识内容整合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仅仅存在于蜻蜓点水式的课堂讲授,并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将新的知识概念整合融入进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大多数教师虽然将文本内容进行整合,课堂内容的教学进行了调整,但仍按照传统的知识学习、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新旧知识间依然是互不打扰、彼此孤立的状态。看似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学生也掌握了知识,但实际学生并没有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致使学习停留在表面。
(二)教学目标的标签化
新课改以来,“双基”已经被“三维目标”代替,从注重知识的学习到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课堂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地将教学内容套进“三维目标”里,致使学生不仅对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层,而且对“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沦为形式化的表演。
(三)教学方式的模式化
新课改以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方式逐步多样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已经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过去。但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缺乏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的深层理解,简单地认为导学案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就能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往往在实际的课堂中这些方法只具备热闹气氛的作用。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热热闹闹的讨论后,教学方式的改变成为一种表演。教学时间的简单反转并没有使学生的学习朝着更深层的方向发展,相反,一节课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学生的积极回答,老师一笔带过的点评,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思考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自己新的观点有没有被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成为一纸空谈。
三、深度学习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及策略
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正是在深入研读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批判当前课堂学习中存在的浅层学习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引导教师调整教师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建议。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都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整合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学习的有机整合性。这其中又分为知识内容的整合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一是知识内容的整合。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辞优美有各具特点的文章构成,要加强对教材文本的有机整合。通过梳理整合,使孤立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以整合的、情景化的方式在记忆中储存知识。学生在整合构建中对旧的知识的反思重塑,对新知识的吸收内化,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它运用到不同的实际情境中,来处理、解决问题。二是知识体系的建构。它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保持以批判和反思的态度,用批判理解的学习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理解知识。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也应多一些“刨根问底”的追问,方能获豁然之智。批判理解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层次中发展高阶思维,而高阶思维又是深度学习区别于浅层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迈向深度学习保驾护航。
(二)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就有多丰富;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有多精彩。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停留在对知识的消极的表面接受上。为了学习而学习,面对复杂学习内容,容易产生畏缩不前的心理。这样的学习大都是仅仅只依赖教师的传授,没有真正的走进问题本身。如在《愚公移山》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抛出问题,智叟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愚公又是什么态度呢?那你们在表演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些问题看似是对表演节目提出的,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深度。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不仅使学生使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能力不断发展。
(三)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现在课堂已不同于传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教室的标配,教师如何运用这些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习,最终应用于情境。深度学习关注学生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真实客观的外界条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相联系,使之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努力建构,在这其中找出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应该深入了解学习情境。只有深入理解学习情境,才能在运用知识时对学习情境进行对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迁移应用的能力,迁移运用的有效性,成为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深度学习的一项重要标准。如在讲授《口技》这一课时,先在课前给同学们放一段口技的表演视频,在实际的生活中,这样的表现目前很难见到,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学生的感受使他再次遇到时能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自然而然的应用出来。
(四)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深入反思
有效及时的评价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朝着核心知识的方向探究,而且还能够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针对性地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师要发挥表扬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真诚的、适度的表扬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强化探究的欲望;具体的、有方向的引导性评价,会使学生重新反思问题,通过反馈评价,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同样,反馈评价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够自己找到问题的所在。
综上所述,从“深度学习”这一视角出发,教师应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选取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整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评价的具体引导、教学情境的迁移应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到学习效果等方面来促进初中生语文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