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针法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1-08-31 09:46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针法阴阳注意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郑盛惠 连纪伟 王 俏 崔 星 任 蓉 曾大平(深圳 518034)

提要 目的:研究通元针法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7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治疗,连续治疗12周。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评价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2%,对照组总有效率67.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治疗前后PSQ各因子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且治疗组在多动指数、冲动多动问题、心身问题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元针法治疗ADHD疗效显著、实用规范、简单易行、不良反应少、患者容易接受。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小儿多动症,患儿智力正常,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过度活动,容易冲动,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等[1]。幼年期患儿突出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儿童期患儿突出表现为过度活动[2]。 由于ADHD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易被当作正常行为而忽视,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患儿的正常学习和社交活动,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3]。2020年以来,笔者运用通元针法治疗ADHD,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予研究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60例患儿均为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针灸科、儿科及“赖新生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门诊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采用SAS统计软件包按1∶1对照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共脱落3例(2例因无法耐受针刺的疼痛感,1例因无法保证治疗时间),最后治疗组共29例,男21例、女8例,平均年龄(10.73±0.11)岁,平均病程(36.41±5.34)个月;对照组共28例,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11.08±0.21)岁,平均病程(37.12±6.03)个月。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基线可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ADHD的诊断标准[4]:总共18项症状,包括言行举止方面的10项症状和注意力方面的8项症状。言行举止方面的症状:经常未经思考就开始行动;课堂上经常擅自离开座位;经常在问题还没有讲完就抢答;集体活动时经常不守秩序;做出爬高、乱跑等过度行动;难于专注玩耍;经常动手动脚,坐立不安;说话太多;经常打扰他人;参与有危险性的活动。注意力方面的症状:无人监管时不能有始有终完成任务;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情绪激动;听不进他人在说什么;不能持久集中注意力以完成作业或游戏;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成绩欠佳;常遗失学习或生活用品;经常一件事情未完成又做另一件事情;难以组织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至少具备言行举止方面和注意力方面各4项症状,或某一方面的8项症状,方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6~14岁;(3)韦氏智力检测智商>80分;(4)未服用过精神类药物或停药4周以上;(5)自愿参加研究,并由患儿直系亲属或直接抚养人代签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2)不能服从研究要求进行相关治疗及检查;(3)不能合作或失访;(4)有严重的原发性肝、肾、心、肺疾病或精神类疾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予通元针法治疗。处方: 水沟、印堂、百会、大椎、心俞(双)、膈俞(双)、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天枢(双)、气海、关元、归来(双)。操作: 针刺穴位常规消毒,采用0.30 mm×(30~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环球牌,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视针刺部位及患儿体质刺入约25~40 mm,行补泻手法后加用电针,强度2 mA,频率3.3 Hz,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周末休息)。

1.5.2 对照组:予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商品名专注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50)治疗。起始剂量每次18 mg,每日1次,于早饭后用水送服。剂量可根据患儿疗效及个体需要而定,每次可增加剂量18 mg,最大剂量每日54 mg。

1.5.3 疗程与注意事项:2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期间均停用一切与本病相关的、本研究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法。

1.6 疗效观察

1.6.1 疗效标准[5]:治愈,DSM-Ⅳ中的18项症状基本消失;显效,DSM-Ⅳ中的18项症状较治疗前减少5项及5项以上者;有效,DSM-Ⅳ中的18项症状较治疗前减少2项及2项以上者;无效,症状无改善者。

1.6.2 量表评价: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6]进行评价。PSQ共有6个因子:多动指数、冲动多动问题、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和焦虑问题。含有48项,按4级计分,每项可选0~3分(0分:无此问题;1分:偶尔有一点;2分:经常出现;3分:很常见)。将各因子所包括项目的得分相加除以项目数即为最后得分。

2 结果

2.1 2组患儿疗效情况比较 经治疗统计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86.2%,对照组总有效率67.9%。2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例)

2.2 2组患儿治疗前后PSQ各因子积分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各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多动指数、冲动多动问题、心身问题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PSQ各因子积分情况 (分,

2.3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6例出现食欲减退,4例出现失眠, 3例出现头痛, 1例出现腹痛,1例出现抽动;治疗组除有3例患者诉针刺时疼痛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ADH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成为学龄儿童精神障碍发病率首位,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3%~9%[7-8],深圳市小学阶段学龄儿童的发病率为5.39%[9]。ADHD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发育及行为疾病[10]。病情如持续发展会导致儿童品行障碍、抑郁症、反社会人格甚至犯罪等问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量表评定法是目前国际医学界对ADHD诊断的主要方法,PSQ是临床最常用的评定量表[6]。

西医治疗本病以哌甲酯为首选,哌甲酯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用于治疗ADHD的首个西药,是目前治疗ADHD的一线用药,临床疗效肯定,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包括食欲减退、失眠、头痛、腹痛、抽动、影响生长发育,偶有导致妄想、抑郁和自杀倾向等,且停药后症状容易反跳,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局限性[11]。

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30余年来,针灸治疗本病逐渐形成较系统的理论及治疗体系,临床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优势[12]。在欧美国家也逐渐得到认同和推广,国外研究人员采用针灸治疗ADHD患儿并取得显著临床疗效[13]。

ADHD属中医“躁动”“脏躁”“失聪”等范畴,目前认为此病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因素造成。病位涉及肾、脾、心、肝,而以肾为主,肾乃人体阴阳之本,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是大脑精神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不足则肾之元阴亏虚,元阳相对亢盛,阴主静而阳主动,阴静不足则阳动有余,故见多动诸症[14]。其基本病机是阴不制阳、阴阳平衡失调[15]。中医治疗本病当以整体观为指导,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以达阴平阳秘,则多动诸症自消。

本研究采用赖新生教授创立的通元针法进行治疗。通元针法是以阴阳立论、以平为期的针灸治疗体系,恰合ADHD阴不制阳、阴阳平衡失调之基本病机。通元针法包括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两部分治则[16]。通督养神以百会、大椎、水沟、印堂等督脉经穴及膈俞、心俞(四花穴) 为主,辅以五脏背俞穴,内应脏腑,以达通督养神之功;引气归元以腹部天枢穴为引导阴阳之气的主穴,气海、关元、归来等任脉及腹部募穴为辅,以达育阴潜阳、引气归元之功。本法以脏腑神气为调治核心,以任督二脉为调节阴阳的关键环节,从而通督养神以安神志、调脏腑,引气归元以平阴阳、固本原。治疗特点在于调整脏腑经络,效应特点是平衡阴阳,蕴含赖氏针法处方的独特学术思想。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元针法治疗ADHD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且通元针法治疗在患儿多动指数、冲动多动问题、心身问题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除少数患者诉针刺时疼痛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则不良反应较多,如食欲减退、失眠、头痛、腹痛、抽动等。总之,通元针法治疗ADHD疗效显著、实用规范、简单易行、不良反应少、患者容易接受。

猜你喜欢
针法阴阳注意力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让注意力“飞”回来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