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娅, 韩江洪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601)
作为一种广为流传并且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和短句,习语是汉语不可分割的一个构成部分[1],通常包括成语、俗语、熟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习语短小精悍,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习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必不可少。汉语习语翻译得当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和中国文化的传播。
白睿文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和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传播者。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余华、王安忆、叶兆言和张大春等多位中国作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白睿文译作在西方受到很多关注。本文选取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和余华《活着》的白睿文译本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观察和探讨白睿文对原文习语的处理情况,尝试回答白睿文在翻译汉语习语时主要采用哪些规律性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是否忠实原文等问题。汉语习语蕴含着深厚悠远的中国文化,本研究希望通过白睿文习语翻译,探析如何借助翻译这座桥梁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国内学者对白睿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做过一些探讨,如魏芳从变译论角度讨论了《活着》英译策略[2];朱振武和杨赫怡结合《长恨歌》译本,归纳出其归异平衡的翻译策略[3];马玲和张顺生通过分析译本《活着》中的套译和直译情况,发现白睿文基本上尊重了原著[4];张文雅和张华指出白睿文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原著的文化信息,但明显优先考虑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5]。其中涉及白睿文习语翻译研究的只有一篇论文,为凌玥瑶2019年发表在《现代交际》的《生态翻译视角的熟语英译——以〈活着〉为例》[6]。
由此可知,对于白睿文习语翻译的研究非常少,并且翻译学界对于白睿文的翻译是优先考虑尊重原著还是优先考虑目标读者存在争议。白睿文曾在访谈中谈到尽量不为扩大海外销量做太大的妥协,否则会失去原作精神。白睿文在翻译实践中是否真如其所说,尽量不做妥协,是倾向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仍缺乏客观语料证实,大多学者只是片面选取译本中个例,从而得出结论,缺乏整体、全面的考察。本文以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为基础,系统整理白睿文两部英译作品中习语的翻译情况,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白睿文是否忠实原著做更全面客观的描述,尝试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本文以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和《活着》中习语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中的四字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并选取白睿文两译本中对应的译文作为语料。首先,整理出两部小说中出现的习语,做成汉语习语词表和英语习语词表。汉语习语判断主要根据王涛编著的《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温端政和吴建生主编的《惯用语10000条》。英语习语判断主要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柯林斯英语词典》。其次,利用已做成的汉语习语词表,借助ParaConc检索出《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和《活着》中各类习语并统计。同时,检索出每条习语对应的译文,做成中英文对应的习语词表。最后,通过对比观察,发现白睿文主要采用直译、意译、套译和省译四种翻译方法来处理原文习语。
经过检索统计,《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和《活着》中各类习语的使用情况及频数、样数如表1所示。
表1 习语使用情况统计
由统计数据发现,四字成语在两部小说中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惯用语和谚语,歇后语出现最少。由频数、样数可以看出,《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使用的四字成语尤为丰富,许多成语重复出现。惯用语重复出现较少,谚语和歇后语基本上没有重复。小说《活着》篇幅较短,相比而言,习语出现较少。
针对白睿文在翻译汉语习语时主要采用哪些规律性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是否忠实原文等问题,本研究还统计了习语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情况。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者熊兵认为:“翻译方法是翻译活动中基于某种翻译策略、为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定的途径、步骤、手段,有直译、意译、零翻译、改译、套译等。翻译策略是比翻译方法更宏观的概念,分为归化和异化”[7]。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四字成语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四个汉字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或神话,让人不禁感叹汉字的独特魅力。成语的真正含义远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很多成语来源于典故,讲述着中国历史文化,这就对成语的翻译造成一定困难。如何让外文读者在理解成语含义的同时又能保留成语的形式特征和文化意义,这是广大翻译从事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根据表1可知,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和《活着》中成语所占比例较大,现就其翻译情况统计如下表2。
表2 四字成语翻译情况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两部小说的成语都是以直译为主,所占比例平均为51.72%,这说明译者对一半以上的成语选择了保留原文形式和内容。直译就是在词汇意义及修辞的处理上,不采用转义的手法;在语言形式(即词汇-句法结构)上允许适当的变化或转变,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句法规范[7]。孙海波说:“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中西方文化间存在许多共通的东西,天地间万物都和人形成一定的关系。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生存环境过程中,人类的思想、思维都有很多相近之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常识性的事物在翻译时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很容易被理解。”[8]比如:
(1)原文:这句话不说,他如鲠在喉,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
译文:No matter what he did, this sentence preoccupied him and until he was able to get it out, he feltasifafishbonewerestuckinhisthroat.
“如鲠在喉”出自《说文解字》和《汉书》,其意义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译者采用直译,将此成语的原意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外文读者不难理解此成语含义。
而两译本中,有41.38%的成语译者采取意译。意译的主要特点是在词汇意义及修辞(如比喻)的处理上,采用转义的手法,以便较为流畅、地道地再现原文的意义[7]。比如:
(2)原文:大家都在纸上谈兵,对于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人来说,战争遥远得很,远在已经丧失的东北四省,远在华北和绥远。
译文:Everyone was engaged inidletheorizing; as far as the people of Nanjing in 1937 were concerned, war couldn’t be farther away. It was off in the four fallen Manchurian provinces, off in North China or in distant Suiyuan.
“纸上谈兵”史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是指不付出实际行动,仅在纸上谈兵论战,比喻只会空想,脱离实践。在翻译时,白睿文选择“idle theorizing”,指空谈、无根据的理论,虽然没有直译,但准确表达了该成语的隐含意义。“纸上谈兵”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中共出现5次,译者分别处理为“armchair strategizing”、“armchair strategist”、“idle talk in letters”、“idle theorizing”,可见白睿文有意避免重复,增加译文的词汇丰富性。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中四字成语重复出现非常多,为了避免表达的重复,对于同一个成语的翻译,译者有时选择直译,有时选用意译,比如成语“寻花问柳”在源语文本中共出现10次,分别被处理为“seek pleasure”、“visit to brothels”、“call on prostitutes”、“sought their pleasures in ‘flowers and willows’”、“whoring”等,可见译者的良苦用心。
两译本中,5.75%的成语翻译采用了套译法。套译法是对原文的一种解释,通过借用目的语的惯用语来替换原文词句,本质上属于意译。汉英两种语言中各有一部分习语在内容、形式和色彩上都相符合,它们不但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而且有相同或极为详尽的形象和比喻。这时我们就不妨借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来翻译[1]。两部作品中的一些成语直接套用英语习语,成功实现两种语言习语之间的转换。比如:
(3)原文:队长也在田里,看到他们走来,当时脖子就缩了缩,提心吊胆地问我:“该不会来找我的吧。”
译文:The team leader was also in the field. When he saw them coming, his neck tightened and,withhisheartinhismouth, he asked me, “They can’t be coming for me, can they?”
成语“提心吊胆”形容担忧恐惧,安不下心来。译者没有用“afraid”、“anxious”等词,而是选择习语“one’s heart in one’s mouth”来翻译,中文里人们一般用“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来形容心神不宁,非常紧张,对应到英文中就是“with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此处巧用英语习语翻译,恰当且形象地表现出当时队长的紧张不安,也呈现出英文地道之美。
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和《活着》两译本中,有1.15%的成语译者没有翻译,直接省略,有的是避免语义重复或矛盾而省略未译,有的是一些成语所含文化和历史因素无法对应到目的语中,译者无法解释而省略,比如成语“初出茅庐”与原文语义看起来似乎矛盾,译者就没有处理。并非所有成语都完全译出才可取,有时候为了行文的连贯性和流畅性,照顾目的语读者,译者会适当做出妥协。比如:
(4)原文:完全是出于傲气,雨媛掩盖住了心头的不快,毕竟是新婚之夜,她很快把这点不快忘到九霄云外。
译文:Because she was too proud to admit that another woman had kissed her husband, Yuyuan covered up the unhappiness in her heart-after all, it was her wedding night.
根据《中国成语大辞典》,“九霄云外”是指天空极其高远的地方,“九霄”指九天云霄,在九重天的外面。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有九层,“九”有最大之意。而英语里并没有“九重天”的概念和与之对应的词语,解释起来也比较麻烦,避免读者迷惑,此处译者选择省略不译。
惯用语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以三音节为主,但又不限于音节的固定词组,结构灵活,口语化强,用起来简明生动、自然、有趣,如“铁公鸡”、“背黑锅”、“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王萍在《惯用语的文化特征及传播效力》中说:“惯用语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来源,映射出不同民族的心理,体现出人们的生活习俗。”[9]两译本中的惯用语翻译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惯用语翻译情况统计
由表3可以发现,两部作品中三字格和非三字格惯用语数量上基本持平,《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中三字格惯用语直译和意译大约各占一半,但《活着》中三字格惯用语绝大多数都采取了意译。部分意译虽然意义与原文相近,但失去了源语文化特色,这也是翻译的一大遗憾。比如:
(5)原文:身正不怕影子歪,白天没做亏心事,半夜就不怕鬼敲门,她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丁问渔的太太,是她的男人死皮赖脸地盯着别人不放,是丁问渔一封接着一封写那些肉麻无耻的信,佩桃如果真要找人算账,还是和自己的男人算吧。
译文:Yuyuan firmly believed in those sayings, “Standuprightandfearnotacrookedshadow”and“Ifyouhaven’tdoneanythingwronginthedaylight,therewillbenoreasontofearghostscomingforyouinthenight.”With full assurance that she was doing the right thing, Yuyuan would be able to tell Ding’s wife that it was that thick-skinned husband of hers who wouldn’t leave her alone. She would explain that Ding Wenyu had sent these disgustingly nauseating letters to her-if Peitao wanted to square up with somebody, it should be with her own husband.
俗语“身正不怕影子歪”、“白天没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都是比喻如果没做坏事就无所畏惧。这里是佩桃得知丁问渔要离婚后来到南京,认为是雨媛勾搭她丈夫而找她兴师问罪时雨媛的心理活动,这两句俗语译者均采用直译,较好地传达了原文含义。
(6)原文:雨媛在丁问渔约定见面的第三天,才单刀赴会为她摆下的鸿门宴。
译文:Only on the third day did Yuyuan finally show up by herself forthegameofmousetrapthat Ding Wenyu had set up for her.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占领鸿门后,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并想在宴席前刺杀刘邦,刘邦在部下的护卫下脱离风险。此后,人们用此典故来比喻设好圈套加害前来赴宴的客人。“鸿门宴”涉及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译者选用了“mousetrap”来翻译,此处完全看不出中文的历史痕迹,虽然读者很好理解,但中文的韵味已经流失了。
(7)原文:丁问渔说,你如今是南京官场上的大红人,是什么好事想到我了。
译文:Ding Wenyu asked: “Now that you’rethetalkofthetownamong the Nanjing officialdom, what land of deal would you want to let me in on?”
惯用语“大红人”是指受到领导信任或重用的人。英语习语“the talk of”表示人们谈论的话题和中心,这里借用“the talk of the town”翻译原文中的“大红人”,而红色在中文里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与英文“red”不完全对等,所以译者在此选择了用英语习语套译。
谚语通常为广泛流传于群众中的短小精悍的语句。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一般口头流传,具有生动鲜明的特征。谚语包括农用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什么事得到什么结果;哲理谚语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等。谚语在句型上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如“磨刀不误砍柴工”,复句如“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两译本中的谚语翻译统计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谚语翻译情况统计
两部小说中谚语使用数量较少,单句多,复句少。从表4来看,相比成语和惯用语,两部作品的谚语翻译方法主要为直译和意译。其中直译占83.33%,意译只占16.67%,这说明白睿文翻译谚语以直译为主。比如:
(8)原文:我那副模样让她信了,我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抹着眼泪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译文:The look on my face convinced her. My mother sat down on the floor and, wiping her tears, said, “Iftheupperbeamisnotstraight,theloweroneswillgoaslant.”
“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端,下面的人也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变坏。“beam”在英语中意为“a long piece of wood, mental, etc. used to support weight, especially as part of the roof in a building”,因此,“beam”与中文的“梁”对应,此谚语直译不仅读者可以理解,也能完整保留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词句。
(9)原文:年纪轻一些的人想得开些,总觉得国家会来救济我们的,他们说:“愁什么呀,天无绝人之路,队长去县里要粮食啦。”
译文:The younger generation wasn’t as pessimistic. They kept thinking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save us.“ What’s there to worry about?” they said. “There’salwaysawayout.The team leader went to the county seat to get some grain.”
“天无绝人之路”是常见谚语,表示虽一时处于困境,但总会找到出路,不要放弃希望,表达了当时年轻人的乐观态度,这是由于天气原因,收成不好,人们饥肠辘辘,老人整天担忧,而年轻人相信总会有办法的,国家不会让他们饿死。译文“There’s always a way out”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而这句谚语在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译本中被直接翻译成“Heaven never seals off all the exists”,说明译者翻译同一句谚语并不总是采取同一种方法,就像翻译成语一样,重复出现的成语有些采取了直译,有些采取了意译。
歇后语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短小凝练,寓意深刻,为大众所喜爱。人们一般只说歇后语的前一部分,而真正寓意在后一部分,像猜谜一样,比如“画蛇添足”,谜底是“多此一举”;“十五只吊桶打水”,谜底是“七上八下”等。两部小说译本中的歇后语翻译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歇后语翻译情况统计
两部小说歇后语数量都较少,共6个。从表5来看,《一九三七年的爱情》里歇后语主要采用直译和套译,《活着》主要采用直译和意译。总体来说,两部小说中的歇后语都以直译为主,占66.67%。比如:
(10)原文:以前我是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有气无力,每天早晨醒来犯愁的就是这一天该怎么打发。
译文:I waslikeamonkcaughtupinhisdailyroutineofringingthebell, completely listless. Every morning I’d wake up with my only worry being how I should spend the day.
歇后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意为整天混日子,形容胸无大志,过一天算一天。这里是说福贵在破产之前每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译者同样采用了直译方式,将原文结构和内容都完整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对于涉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译者采用了意译。比如:
(11)原文: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立了什么大功,等他们走近了,我看到两个村里的年轻人抬着一块乱七八糟的铁,上面还翘着半个锅的形状和几片耸出来的铁片,一块红布挂在上面。
译文:Ihadnoideawhathewastalkingabout-what kind of great deed had done? Only after they got close did I see two young villagers carrying a chunk of clumpy iron. The top of this mental clump was shaped like half a pot, and pieces of iron sheets jutted out from the sides. A red cloth was draped over its top.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喻弄不清情况,摸不清底细,陷入迷茫的状态。译者没有把丈二和尚直接翻译出来,因为西方读者可能并不了解丈二和尚的故事,直译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这句歇后语常常翻译为“have no idea”或者用英语习语“at a loss”来表达。
两部作品中出现的6个歇后语中只有1个套用了英语习语翻译,占16.67%。较成语和惯用语的套译都在10%以下而言,歇后语中套译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比如:
(12)原文:既然余克润承认他和雨媛的婚事有些草率,那么他就应该快刀斩乱麻,结束这种草率的婚姻。
译文:Since Yu Kerun openly admitted his marriage to Yuyuan had been a bit rash, he should simplycuttheGordianknotand put an end to it.
“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形容做事果断。这里译者选用了英语习语“cut the Gordian knot”来翻译,此习语源于英语典故,有关国王Gordius 之结和亚历山大大帝的传说,“Gordian knot”是Gordius所系的难解绳结,后由亚历山大斩开,“cut the Gordian knot”,表示斩断复杂的绳结,后用来比喻果断处理难题。由此可见,此英语习语与中文的歇后语“快刀斩乱麻”意思非常符合。“快刀斩乱麻”在原文中共出现两次,在第二处被翻译为“to bring this to a quick end”。这再一次看出,对于原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译者有意用不同语言和方式翻译,这也可见译文词汇的丰富多变。
本文基于对白睿文英译《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和《活着》语料库的考察发现,白睿文主要采用了四种翻译方法处理原文习语,即直译、意译、套译和省略,但绝大多数习语都采用直译和意译,套译和省略未译的比例较小。白睿文翻译四字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主要采用异化策略,翻译惯用语采用归化策略。这些数据表明,白睿文大体上秉承尊重原著的原则,尽量还原原文内容与形式,保留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同时,也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程度,使译本尽量贴近目的语读者。白睿文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力求将原著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建设文化强国、共筑中国梦的今天,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译者缺一不可[10]。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舞台离不开诸多译学家的努力,任重而道远,我们仍需付出更多努力,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