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审美赏析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1-08-30 01:19唐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语文素养

唐静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忽视审美赏析教学的问题,学生缺乏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并不具备审美情趣。而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中的意境美、音律美、画面美等,达到能够鉴赏美、品味美、发现美、赞美美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  审美赏析教学  语文素养

所谓审美赏析教学,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基础的语文审美知识,从而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提升审美创新能力、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

一、中职语文审美赏析教学的意义

语文审美赏析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形成正确的意识观念,才能进入职场和社会后有所作为。因此,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美和领悟美,才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教师来说,为了避免学生的“三观”出现偏轨,应从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探索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鉴赏美

一些中职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也无法达到进行审美赏析教学所设定的预期效果,这就会让教师所做的努力、付出的心血都难以得到良好的回馈。创设课堂情境能让学生从一个更加立体的视角来看待语文教学内容。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数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但是部分选篇可能偏离学生的社会体验和生活实践,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讲解《西安这座城》的过程中,没有去过西安的学生无法深度感悟。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关于这座古城的视频、图片,让学生直观体会文章中古老的城墙、方正对称的街巷、花石门墩、荡气回肠的秦腔、饭店使用的粗瓷海碗等,展现出西安古城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传统,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洋溢在大街小巷、市井巷陌的朴实、厚重的历史积淀,传达出作者对西安的无限热爱和对中国文化及历史传统的痴迷、自豪之情,促进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实现学生和作者在情感层面的对话。这样的情境降低了审美赏析的难度,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

(二)鼓励学生品味美

语文教学就是在学校课堂这个独特的空间中让学生进行的一种精神漫游。通过美读,可以把原本没有声音的文字转化为有声音的语言内容,激活学生的感官,使其形成立体感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品味教材内容,直观感受到美的事物。

在一般的朗读中,要求学生只要读明白大意、认识生字词、读出作者的情感色彩,那么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是在应用审美赏析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读出文章的韵味。针对文章中言情状物的内容,指导学生关注朗读的语调、停顿等,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这样可以把文字以形象生动的语音形式呈现,通过赋予文字情感的方式,有效渲染文字描述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例如,《琵琶行》这篇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等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表现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具有立体感的情境和人物描写,拨动读者的心弦。同时,借助平仄不同的变化,呈现出绝妙的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未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比如教学《静女》一文时,根据这首诗的语言和句式的特点,通过配乐朗读、示范朗读,对怎样才能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给予具体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优美和谐的韵律中传达出的爱恋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总之,中职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这是审美赏析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和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三)帮助学生发现美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多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抓住课文中喜怒爱恨等情感因素,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来一次心灵独白,然后提问:“在你心中,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有花不完的钱。”“幸福就是去周游世界。”“幸福就是别人打心眼里尊重我。”“幸福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幸福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学生讨论得很激烈。我趁机总结:“同学们,听了你们对幸福的理解,老师觉得你们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期待,那么,我想问:放学回到家,能吃到一碗热乎乎的饭,你幸福吗?天冷了,有人给你送衣服,有人提醒你注意保暖,你幸福吗?生病时,有人为你倒杯热水,你幸福吗?中国有十几亿人而我们能在同一个班级,你感觉到幸福了吗?……”学生陷入了思考。有几位学生小声嘀咕道:“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比起那些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的人,我们在学校就是天堂般的享受。”“原来我们很幸福啊!”……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了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就更深一层了,这样更容易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四)启发学生想象美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搭配适当的音乐,即选择符合课文内容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气氛中获得美的感受,从而理解文章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例如,学习《静女》一文时,首先播放音乐《梁祝》,导入课文学习的同时,渲染学习语文的氛围。在学生表演《静女》课本剧时,播放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利用音乐来烘托情境氛围,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让学生准确领悟文章主旨。学习《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这首音乐,让学生沉浸在那如高山流水般的高雅氛围中,仿佛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仿佛在“春夜静,春月明”的迷人背景中,看到一个窈窕淑女,双手执雪白的羽扇,在柔美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这样优美的音乐,无形中统摄全体学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五)尊重学生对美的感悟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但问题是十几岁的学生,不可能经历生活中所有的情感,那么学生的情感的获得就要从语文课文文字的描绘中获得。比如教学戴望舒的《雨巷》时,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一种是:“我”遇到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她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诗歌描绘了诗人在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遇到一位姑娘后就喜欢上姑娘了。另一种是:悠长狭窄又寂寥的“雨巷”,既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我”在雨巷中孤独地行走着,“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因此,诗歌表達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追求不到内心会很痛苦。我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因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但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总之,在应用审美赏析教学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文本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学生能理解诗词背后的内涵,达到了审美赏析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应用审美赏析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美、鼓励学生品味美,帮助学生发现美等方式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掌握审美赏析的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发现文字和音乐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锦云.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0(30):4344.

[2]陈俊.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0):120.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语文素养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