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生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禁锢在教材里,要把重心转移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上来,通过“放手”让学生的思维从禁锢中跳出来,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问题、设计、探究等方面“放手”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总结,启慧学生的创新思维,放飞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放手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進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每一位科学教师一直在思考的主题。《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法学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启慧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放飞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问题“放手”,启发发散性思维
思维是疑问的开始,科学的探究从问题着手。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科学探究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手动起来,或者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怎样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有力“证据”,从而能有目的地对我们搜集到的这些科学证据加以整理,通过归纳和分析,最后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如我在教学“热胀冷缩”时,用塞着橡皮塞连着细曲管的空烧杯,曲管的一端插入水中,用双手捂着烧杯,插入水中的曲管口冒出气泡。学生看后,很自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曲管口会冒气泡?用其他物品围着会不会冒气泡?用手隔着物品捂着还会冒气泡吗?……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所以说,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一步步展开内隐的思维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显得颇为关键。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大胆质疑,都要及时回复,即使不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解决。如在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时,有学生质疑不应该说是“冷水”,而应说“常温水”,“冷水”温度应低于常温;在探究热的传递时,学生问“热的传递是直线传递吗?”;还有“蛋壳内外部强度一样吗?”等等,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
二、设计“放手”,启发理性思维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重点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实验的设计往往比实验本身要重要。实验是验证科学知识,并对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中都要“放手”,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工具的制作,以及实验步骤安排等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整个实验准备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充分思考和动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尤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意设计,让其打破常规的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否定思维。否定自身的以往,代表创造更强的将来。如在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时,有学生在“冷水”“热水”实验后,增加了“温水”实验,还有学生增加了“冰水”实验,还有学生改变原有教材顺序,先水实验后空气实验再固体实验;在研究热的传递时,有学生设计出热在弯的物体中的传递实验。
同样,在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实验中,有学生将烧杯改成用试管,这样水量少,加热快;还有学生将温变油墨涂抹在金属条的不同位置,通过观察的颜色变化,直观感受热在直的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
当学生提出超出预想的问题时,可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或独自、或共同自制新的材料,以启发学生的多通道思维。有学生在探究蛋壳的承重力时,创新增加了铅笔戳蛋壳的实验,自制了实验材料:塑料瓶(剪去底部)、瓶盖打孔插入一根吸管(标出一条红色刻度线),用来制作一个戳蛋壳的“神器”。在实验操作时,通过将蛋壳放在瓶子内,让铅笔沿着吸管内部红色标记处自由下落,这样确保铅笔从同一高度下落且戳到蛋壳,避免受到其他干扰因素。而且由内向外戳蛋壳时要求学生给蛋壳垫一个胶带将蛋壳架空,保证高度和蛋壳稳定性的同时,避免了蛋壳底部受力。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器材,使整个实验更加严谨和科学。
三、探究“放手”,启慧抽象思维
教师是实验中的引导者,学生是探究科学的主体。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有些设计出乎老师意料,虽然这些设计有些幼稚或者是不够科学、不够严谨,可是总比照葫芦画瓢要好得多。教师不要主观臆断,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给孩子充分创新的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究进行反思,这才是创新思维的价值所在。
在实验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想象,探究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力。如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时,有学生吸满气后屏住呼吸,说嘴里鼓鼓的,是被空气占据了;有同学说跑起来时,衣服里鼓鼓的,是被空气占据着;有的用嘴吹装潢水的杯口时,水泼出来了,说是因为吹去的空气需要空间;等等。生活经验为学生的探究求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撑。在探究物体的热胀冷缩时,由学生把瘪乒乓球复原的实验引入气体实验。在进行乒乓球实验的一开始,学生并没有把它复原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杯中热水的温度不够导致乒乓球难以复原;后通过换热水再次实验,乒乓球成功复原,解决问题。
观察是科学实验的前提,发现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细微处捕捉思维的灵感。在“热的传递”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大胆猜想,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或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作出相关的实验记录,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实验活动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精神。在实验前,学生只能观测到直的金属热传递的过程,会让学生以为热的传递方向就是沿着直线传递,实际教学中确实有同学就认为热的传递方向是直的,离火近就先传递到。通过改变金属条的形状,让学生大胆预测在弯曲金属条中的贴纸变色情况,再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是沿着温度高的一端传向低的一端,并不是离火近就一定先传递到。
在科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挑选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法学法,不要只限于课本、教室、实验室。教师还可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和各种网络资源中,以及一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放手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质疑问难并发表独特的见解,启慧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真正达到放飞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