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输血方式对急性大失血患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08-30 09:09王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3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红细胞血小板

王静

急性大失血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一般因交通事故、刀伤等意外事故引起,该病起病急、发展快,患者血容量和血液红细胞会急剧下降,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致死率较高,因而需立即进行治疗[1,2]。临床中一般采取大量输血的方式应对急性大失血,而可供选择的输血方式较多,何种输血方式的止血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目前尚有争议[3,4]。本次试验选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66 例急性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就不同输血方式对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66 例急性大失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3 例。研究组中男18 例、女15 例;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46.6±9.6)岁;疾病类型:交通事故16 例,高空坠落5 例,刀伤7 例,其他5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3 例;年龄18~74 岁,平均年龄(47.2±9.8)岁;疾病类型:交通事故14 例,高空坠落6例,刀伤8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大失血,具备进行输血治疗的标准;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肝功能障碍者。本次试验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并维持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均输注晶体溶液和红细胞悬液[5]。对照组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应用输血滤器进行输注治疗,需在30~60 min 内输注完毕,输血量需>2000 ml,现输注单采血小板12~60 U,PLT≥2.5×1011/L,对于病情严重或出现同种免疫者要增加输注量。研究组给予血小板联合凝血因子治疗,血小板输注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冷沉淀凝血因子介于10~20 U。患者冷沉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均经中心静脉大口径通道输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2 h 内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 h 悬浮红细胞连续用量、血常规指标(HCT、HGB、PLT)、凝血四项指标(PT、APTT、TT、FIB)、不良反应(发热、过敏、溶血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后2 h 内有效止血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输血后2 h 内有效止血率为93.9%(31/33),高于对照组的60.6%(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9,P=0.001<0.05)。

2.2 两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24 h 悬浮红细胞连续用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24 h悬浮红细胞连续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24 h 悬浮红细胞连续用量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24 h 悬浮红细胞连续用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输血前,两组患者HCT、HGB、PL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患者HCT、HGB、PLT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输血后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四项指标比较 输血前,两组患者的PT、APTT、TT、FI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患者PT、APTT、TT 短于对照组,FIB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四项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四项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输血后比较,aP<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低于对照组的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大失血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该类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应给予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以免造成血流灌注量减少和微循环障碍,并导致休克、死亡等不良后果[6,7]。该类患者一般可采取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许多研究都证实单一使用某种输血方法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止血效果,其止血时间较长,悬浮红细胞使用量较多,联合输注血小板联合凝血因子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更佳[8,9]。二者联合输注时血小板能起到维护血管壁和凝固血液的作用,能有效抑制创面出血,冷沉淀凝血因子则有助于改善凝血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凝血功能[10,11]。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输血后2 h 内有效止血率为93.9%(31/33),高于对照组的60.6%(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24 h 悬浮红细胞连续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患者HCT、HGB、PLT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患者PT、APTT、TT 短于对照组,FIB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低于对照组的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联合凝血因子输注治疗急性大失血具有很好的效果,与海宝宏[12]的试验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不同输血方式对急性大失血患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血小板联合凝血因子输血治疗更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红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
一例与附红细胞体相关的犬脾脏肿大的诊治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