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摘 要] 会宁民歌是会宁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音乐艺术精华,也是会宁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的才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形成的智慧的结晶。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今天,对会宁民间音乐艺术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很有必要。
[关 键 词] 会宁民间音乐;新时期;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006-02
在会宁民间音乐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会宁民歌,会宁民歌语言明快朴素、诙谐自然,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会宁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文化沉淀,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现在会宁民歌也已经成为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承发展好会宁民歌可以让会宁的地方文化进一步繁荣昌盛,会宁民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发展好会宁民歌,对于在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也是很有帮助的。笔者对此有一定的思考,下文将具体阐述。
一、传承与发展会宁民歌的必要性
首先,会宁民歌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会宁在历史上是多民族的聚集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替统治、交互融合。同时,又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会宁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勤劳朴素、豪迈奔放的性格特色。这使会宁民歌在诞生之初就具备了极其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会宁民歌种类繁多,包括会宁山歌、民间短剧、社火小曲、蜡花小调等等。也就是说,会宁民歌在内容上非常丰富,既有反映民间劳动生活的歌谣,也有会宁地区的一些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会宁民歌在演奏的过程中,不仅有单人独唱或多人合唱,对唱,还在歌唱的过程中会伴有舞蹈以及乐器伴奏等。也就是说会宁民歌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音乐艺术形式。同时,会宁民歌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会宁人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着这种独特的地方音乐文化,积累了很深的文化沉淀。如在马克选老师整理的《红军十二唱》这首民歌中,“正月里正月正,四方的紅军起了身。身背钢枪往前走,毛泽东带领一条心。二月里龙抬头,马家投了蒋光头。红军跟着毛泽东,咱二人商量去当兵”。(四方:会宁的一个乡镇,在当年解放战争中有好多人参加了红军。马家:指的是当年西北地区军阀马步芳,危害西北老百姓多年,后来投靠国民党担任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西路军惨遭马家军的屠杀)这首民歌就反映了当年会宁人民为了当地的解放事业所做的贡献,也反映了老百姓对国民政府的痛恨。再如当地民间短剧《割麦》。以民间歌舞短剧的形式边唱边跳,内容丰富,剧中人物较多。在唱词中有很多都有教育意义。如“长者对白:娃娃你听哈,敬老苦庄稼,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集体合唱:一根根的竹竿十二节子,男子汉的出门是呀没个日子。小呀啊哥哥哎赶呀赶着割,小呀啊妹妹哎赶呀赶着割”。描写了当地麦子熟了全家老少收割麦子的情景。男主人出了远门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在家的男女老少都在赶着干活。这些经典的唱词教育我们下一代首先要尊敬老人,做人如果不能孝敬长辈这是人生最大的失败。其次教育我们要勤劳干活不偷懒。只要你付出就会有收获。当然也能看出会宁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蕴含其中。如蜡花表演《灯舞》。一般以20人左右为一组,在春节期间每天晚间随当地社火表演,表演者手持点亮蜡烛的各种灯笼,有一人领舞,领舞者唱上句,所有表演者接唱下句。歌者边跳边唱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歌舞形式。不只参与者其乐无穷,就连观众也乐在其中。会宁民歌朴素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也反映出当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正如《花儿山歌》中“大豆开花尖对尖、胡麻开花是宝蓝,尕花出来门前站,好像刚开的牡丹”没有华丽的修辞,朴实得让人感觉到一切修饰都是多余的。所以会宁民歌本身还是一种非常精致的民间音乐艺术。它也是会宁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传承会宁民歌可以促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从小培养青年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弘扬乡土教育、爱国教育,帮助青年人健康成长。在中职教育中也是这样,重视在中职教育中开展德育和素质教育,是推动我国中职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有效举措。而在中职教育中开展德育的一个有力支撑,就是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开展乡土教育、爱国教育,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会宁地区,会宁民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方文化。前文提到,会宁民歌是会宁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的结晶,它对于培养会宁当地青年人的乡土情怀和文化认同感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操,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所以在会宁地区的学校中,开展与会宁民歌有关的宣传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在中职教育中更是如此。中职教育要培养许多技术型人才,在开展相关的认知教育的同时,做好以会宁民歌为基础的德育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让学生在日后从事技术性工作的过程中,形成更加鲜明的乡土情结,为地方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职学校中开展与会宁民歌有关的教学,更可以促进会宁民歌在会宁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让青年人更多地接触会宁民歌、把会宁民歌变成自己的一种爱好,这样就可以促进会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会宁地区的中职教育中开展与会宁民歌有关的宣传、教学,促进对会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中职教育中传承与发展会宁民歌的具体方法
第一,中职学校应当把会宁民歌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展开。基于会宁民歌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传承、发展会宁民歌的必要性,在基础教育中,尤其是在中职教育中,更多地开展与会宁民歌有关的宣传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相关的中职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开设与会宁民歌有关的课程,利用一部分课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相关的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会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校园内,为学生讲解与会宁民歌有关的知识。比如说会宁民歌的历史、成就以及会宁民歌的唱法等等,通过在学校内更多地宣传与会宁民歌有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会宁民歌的兴趣,进而促进会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学校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与会宁民歌有关的内容。应当说,生硬地向学生讲述与会宁民歌有关的知识是不好的,想要让学生充分传承与发展会宁民歌,就必然先要培养学生对会宁民歌的兴趣。学校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相关内容,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比如说课间或者午休时间,通过学校的广播站播放与会宁民歌有关的内容。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艺术社团活动,将一些有教育意义、思想先进的民间短剧、改编的民歌、器乐合奏乐曲,选取会宁民歌中的一些比较动听的精品,例如《绣荷包》《王家哥》《红军十二唱》等,以话剧的形式进行演出活动。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激起一部分学生对会宁民歌的喜爱和兴趣,他们可以在课下自主浏览、欣赏与会宁民歌有关的知识和歌曲,会宁民歌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学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渗透会宁民歌。会宁民歌不仅包括单纯的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通常还伴有乐器演奏以及舞蹈。以音频的形式叙述与会宁民歌有关的知识,不能全面地展示会宁民歌。发挥影像资料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想要在中职教育中呈现影像资料,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中职学校可以要求相关教师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在讲述会宁民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与会宁民歌有关的内容,比如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会宁民歌的演唱视频等。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赏与会宁民歌有关的纪录片,帮助学生丰富对会宁民歌的认知和了解。这样做既可以丰富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还可以让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会宁民歌、对会宁民歌产生兴趣。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挑选一部分民间精品音乐进行录音处理,以独唱、合唱、对唱、乐器独奏、合奏、小品短剧等艺术形式,在音乐欣赏课中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会宁民歌就得到了传承,而有相关学习意愿的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会宁民歌,进而发展会宁民歌。
三、结语
会宁民歌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也是会宁地区民间音乐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传承、发展会宁民歌,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精神文明的现代化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会宁地区的中职教育中推广、宣传会宁民歌,也是促进乡土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举措。在中职教育中开展与会宁民歌有关的教学,还是帮助青年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会宁的中职学习应当重视会宁民歌的作用,学校开设与会宁民歌有关的课程,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介绍会宁民歌,培养学生对会宁民歌的学习兴趣。相关的中职学校还可以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作用,比如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会宁民歌、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等,进一步促进会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玥.新時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7(2).
[2]金士贵,郭志慧.新时期背景下东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风景名胜,2019(3).
[3]刘帅.新时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4]仝智倍.试论新时期民间音乐的继承及发展[J].明日风尚,2019(7):73-74.
[5]王婧.新时期地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1):66-68.
[6]周洁.浅析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J].黄河之声,2010(23):56-57.
编辑 曾彦慧